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5-10-21常耀军高丽霞
常耀军 高丽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理念;实效;制作课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09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在教学领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使用方法和实际产生的效果有待商榷,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换汤也换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多媒体也应从以往的演示工具、讲授工具转变为呈现信息供学生认识的工具,成为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将电子白板做为黑板和粉笔的替代,甚至只是出测验题的平台,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育思想便也先进了。这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外衣下,进行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试图使用新媒体去承载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东西。比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当时的抗日场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王二小的英雄形象,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
二、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喧宾夺主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得恰当,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化,喧宾夺主,带给学生新的“一堂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学生思维,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另外,语文课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大容量的图片、视频、音乐充斥课堂,很容易让语文课变成美术课、音乐课,脱离语文教学的本意。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注重实际效果,力求精简到位,避免喧宾夺主。比如,在教学《月光曲》时,笔者将贝多芬的名曲和《二泉映月》引入,作为和学生朗诵的背景音乐,引学生入情,以情激趣。“茫茫的大海”和“海天相接的地方”均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但时长五分钟,只是作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字的工具,下课后留在学生脑中的是作者唯美的文句和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精心搜集制作,只为有的放矢
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一种赏心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很多时候,个别教师不能精心搜集制作课件,采用粗制滥造的内容,想在课堂教学中锦上添花,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在课件制作前,要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确定位,抓住切入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故宫博物院》一课只有用多角度拍摄的图片展示才能显其形;《桂林山水》一课只有小船掠过留下的波纹和远远从风中飘来的山歌才能帮助人品其韵;《二泉映月》一课只有亲耳听到了才能悟其情。
总之,要想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就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不仅在运用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努力寻找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而且要把握使用时机,真正发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