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歌唱教学的练习方法

2015-10-21李波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头腔喉咙声部

李波

歌唱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中,多数学生发声方法不正确,往往会出现喉头发紧、发痒、声音直白、漏气等现象。这样既表达不了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又失去了歌曲原有的风格色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给嗓音造成伤害。那么怎么进行歌唱,才能使学生正确完整地唱好一首歌曲,使之音色优美圆润动听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规范学生的坐姿、站姿

在教学中歌唱姿势是很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姿势,气息才会通畅,平稳。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坐椅子的一半,身体端正,双脚分开与肩宽大小;脸部肌肉放松,下巴放下,身体自然站立,精神饱满,愉悦,根据歌曲内容而富有表情。

二、对学生进行吸气、呼气的练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简单了解歌唱器官构造和发声的简单原理及发声规律。用科学发声方法,由易到难的发声过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习时,要求学生身体自然放松,打开喉咙,用较轻的、半假声音,从低到高音发声的顺序进行,然后让学生用自声和发声后有气息高位的声音进行对比—分析—鉴别,帮助学生分辨正确声音建立起正确的发声方法。多做示范和范唱,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实例进行发声练习。

三、在发声练习时,帮助学生打开喉咙

在歌唱教学中,气息的控制非常重要,因为声音在气息压力的充分支持下,以轻的,半假声开始。练习时,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舌根放松,下巴放下,用半打哈欠的办法,帮助学生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样较容易自如地进入头腔而获得共鸣。如果喉咙没打开,舌根发紧,下巴没放下的话,就好像正在放水的水龙头按了一个手指,水受到阻力后,就会向四面溅开,水的流淌也会变得又细又扁。由此证明,发声必须打开喉咙。气息要有支点,因此在歌唱发声中,及时地调节共鸣,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色彩丰富,音色优美。除此之外,声音和乐感的练习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进行乐感练习,包括声控,音量机。

四、在歌唱时共鸣腔的运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共鸣腔的产生及作用。口腔共鸣发声时,笑肌微提,下颌自然放下,上颌有上提感觉,通过声带—咽喉—口腔—引起震动,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和头腔联系,减少咽喉负担,起保护声带作用。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点稍向后移、下颌放下,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上抬,这就获得头腔共鸣,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胸腔共鸣,咽喉部做半打和钱状,发声时,下颌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震动,并继续能转换,音区转换,听觉发生位置固定。在练习中,逐步解决学生的音高感及力度辨别,节奏感,注意歌曲思想内涵的挖掘。在音乐歌唱进行时,教师启发学生自己理解—联想并及时对音乐作品作出反应。

中年级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对发声练习已有了基础,三年级已经进入了合唱学习的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合唱训练,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初步训练应在学生感觉不到有负担的状态下进行,两个声部好像在比赛谁唱得准,在不知不觉中,唱出一个大三度效果,分声部时一声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一些,二声部音色结实粗壮一些,要把自然嗓音,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分别安排在各声部,起带头作用。一个学生会唱两个声部,有利于声部间的稳定与和谐。更应努力使学生沉浸在整个动人的乐曲中,在练习过程中,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听觉是否准确,口型是否正确,音准,换气是否到位,练习时,精神要高度集中,看清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和力度记號,声音适度、和谐、均衡,切忌喊叫,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歌唱的具体情况,如音高、音色、音准等做以记录,建立个人档案,作为依据,以备下学期参考使用。

总之,歌唱教学是一门严谨的艺术,它要求有正确的发声方法,音色优美动听,必须有严格训练方法和科学的发声及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头腔喉咙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喉咙里的奔马》创作谈
喉咙里的奔马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