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病原菌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2015-10-19林少华鲁遥俞斐缪红梅
林少华 鲁遥 俞斐 缪红梅
血流感染病原菌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林少华 鲁遥 俞斐 缪红梅
目的 分析医院血流感染菌群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瓶进行连续培养监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76份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病原菌492株,阳性率8.98 %。其中革兰阴性菌248株(50.41%)、革兰阳性菌233株(47.36%)、真菌11株(2.24%)。结论 住院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分离率以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科最高,菌群分布重症监护病房以非发酵菌为主,儿科患者易感菌株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及时准确的培养结果,可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住院患者 血流感染 菌群分布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包括败血症和菌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情复杂多变,进展迅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为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种类,为临床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标本来源 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标本。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细菌培养,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生物梅里埃公司)对细菌进行鉴定,两者均采用原装试剂。
1.3方法 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成人采集8~10ml,儿童采集2~5ml,在患者寒战高热时抽取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内即刻送检。质控菌株为金葡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室内质控,1次/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 5.4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原菌分布 5476份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492株,阳性分离率8.98%。其中革兰阴性菌248株(50.40%)、革兰阳性菌233株(47.36%)、真菌11株(2.24%)。革兰阴性菌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主(110/248),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61/248)、大肠埃希菌(26/248)。革兰阳性菌中前3位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6/233)、粪肠球菌(18/233)、金黄色葡萄球菌(15/233)。真菌中分离率前3位的分别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
2.2科别分布 菌株主要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儿科的患者,占总数>80%,其它科室的分离率较低。其中ICU63.62%(313/492)、儿科17.28%(85/492)、神经内科1.63%(8/492)、普外科5.49%(27/492)、骨科2.03%(10/492)、肾内科5.69%(28/492)、感染科0.61%(3/492)、血液科3.66%(18/492)。
2.3ICU及儿科血流感染分离的主要菌株 见表1。
表1 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科血流感染菌株分离
3 讨论
血流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近30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及大型医疗介入操作与手术的广泛开展,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全球每年约发生血流感染30000例,病死率20%~50%,是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血流感染占15%,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因此,严重的血流感染早期给予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而快速准确诊断血流感染,既是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医院感染监控、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和机体耐药性发生的重要手段。
本资料中血培养的阳性率稍低于孙长贵等[2]的研究结果。本院住院患者血流感染革兰阴细菌占50.4%、革兰阳性菌占47.4%、真菌占2.2%,与文献报道[3]相近。其中革兰阴性菌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位居前三,其总数约占革兰阴性菌总数的80%。革兰阳性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革兰阳性菌总数>60%。科别构成中以ICU和儿科为主,两者之和>80%。这可能与本院患者来源和血培养送检的构成情况有关。本资料结果显示,ICU血流感染中非发酵菌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重,前三位中占了两位,且占总数近一半,这与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插管部位皮肤破损、操作时污染等有关,表明该病区医院感染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应重点保持插管外口无菌,防止被污染,把防治的重点放在预防上,具体包括尽量减少或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护理积极干预、防止误吸、做好手卫生及病房消毒隔离措施、改善ICU 布局、提高患者机体免疫水平、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等。儿科血流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但构成比稍低于李响新等[4]的研究结果,儿童败血症是严重危害其生命的感染性疾病,以往认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寄居于皮肤、黏膜的非致病菌,但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及有创性操作的不断应用,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有报道在血流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已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5]。血流感染病死率较高,达60.6%[6]。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滥用等是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应严格无菌操作、细致的导管护理、加强血培养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血培养阳性涂片镜检结果,结合本院血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特点,给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有利于减少耐药率的增长,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愈率。
1 周庭银,倪语星,王明贵.血流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
2 孙长贵, 杨燕, 陈坚等.5356例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530~532
3 穆红,张坚磊,王世瑜等.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广东医学,2012,33(4):518~520.
4 李响新,胡型忠,陈秀平等.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2995~2997.
5 张传领,张国祥.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3):596~598.
6 姚彬,习慧明.ICU66例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721~4723.
310018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