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阳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2015-10-19洪亚明陈金云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喹诺酮

洪亚明 李 珺 陈金云

富阳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洪亚明李珺陈金云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度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300例送检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 支原体感染总检出率为39.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Uu+Mh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3.3%、1.0%、4.7%;女性检出率(52.5%)明显高于男性(26.8%);药敏结果表明解脲脲支原体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司帕沙星(42.0%)、克拉霉素(37.0%)、甲矾霉素(36.0%)、罗红霉素(23.0%);敏感率最高的是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均为96.0%),其次是强力霉素(94.0%)。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解脲脲支原体。结论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感染以Uu为主,对支原体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可选用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等。

泌尿生殖道 解脲脲支原体 耐药性

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且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病原微生物,可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也是女性阴道炎,盆腔炎等重要病原菌之一,并与不孕不育有关。近年来随着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不断增加,新耐药的支原体株不断增加及耐药性的不断增强,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本观察对2013年本院就诊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300例支原体感染状况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中,男157例,女143例,年龄19~64岁。包括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具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白带增多、外阴瘙痒、小腹疼痛坠胀等慢性宫颈炎的症状或无明显症状,男性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道口有少量分泌物。

1.2标本采集 女性以无菌拭子取宫颈,阴道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男性取尿道分泌物置无菌试管内立即送检。

1.3试剂与方法 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培养鉴定计数药敏一体化支原体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和结果判断,分别与24、48h观察Uu和Mh生长及药敏情况,颜色变红表示Uu和Mh生长>104,为阳性结果;药敏孔颜色变红,表示支原体属对该抗菌药物耐药。

2 结果

2.1支原体阳性检出率 300例标本中阳性117例,总阳性率为39.0%。女性阳性率为52.5%(75/143),男性阳性率为26.8%(42/157)。其中Uu单纯感染100例,阳性率为33.3%;Mh单纯感染3例,阳性率为1.0%; Uu+Mh混合感染14例,阳性率为4.7%。

2.2100例Uu支原体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 见表1。

表1 100例Uu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n(%)]

2.314例Uu+Mh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 见表2。

表2 14例Uu+Mh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n(%)]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除菌滤器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可寄居于人的泌尿生殖道,是条件致病菌。其中Uu和Mh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系统感染和不孕不育,是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主要致病病原体[1]。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是目前控制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手段。

本资料结果显示支原体是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主要病原体之一,在临床诊断的病例中,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39.0%,与陈利等[2]报道的38.3%比较接近。其中Uu感染率为33.3%,Mh感染率为1.0%,及混合感染率4.7%,说明本地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与有关文献报道[3,4]基本相符。Uu感染率高是由于其特殊结构造成的,Uu的特殊顶端使其能够牢固地粘附于靶细胞的表面[5,6]。女性支原体阳性率(52.5%)明显高于男性(26.8%),这是由于女性的泌尿生殖道内的环境和pH值以及生理解剖结构易于Uu寄生;另外女性感染者症状较男性不明显,发现较晚,也易发生重复感染有关。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进行治疗。本资料结果显示体外药敏试验中Uu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率(≥94.0%)较高;对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交沙霉素敏感率(96.0%)较高,与张玲等[7]、谷费菲等[8]报道相符;对第四代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敏感率(85.0%)也较高。四环素类是一种快速抑制剂,主要机制是干扰蛋白质合成,即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氨基酰-tRNA和核蛋白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效果。交沙霉素是一种非诱导型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谱广,效果显著[9],可与支原体核蛋白50S亚基结合,从而使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菌体死亡。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新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比目前临床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更广,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或支原体Ⅱ型拓扑异构酶,阻碍其DNA复制、修复与转录等功能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本试验中单纯Uu感染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耐药率最高(42.0%),可能与近几年使用率较高有关。所以单纯Uu感染可首选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其次可选用加替沙星。Uu+Mh混合感染,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35.0%,多种抗菌素的敏感率为0.0%,。其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其中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0.0%、42.9%、35.8%,故混合感染可以首选强力霉素,其次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

综上所述,支原体耐药菌株和多重耐药在不断增加,临床在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加强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对掌握支原体流行状况、耐药程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治疗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1 黄有泽,曾云祥,狄枫,等.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43~3444.

2 陈利,曾建高,刘利辉,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培养及药敏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46~48.

3 肖嵘,文海泉,曹成海,等.2002年湖南地区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及药敏结果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8):451~452.

4 吴敏,杨青,汪俊.宫颈分泌物支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1026~1027.

5 王立明.对62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检测分析.北方医学,2012,9(4):91.

6 王慧,熊礼宽,李影.双表位酶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方法的建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6):373~374.

7 张玲,胡金树,刘颖.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10,116.

8 谷费菲,卢秋菊,牛雷,等.119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标本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174~2175.

9 张绪利,方晓红.解脲脲支原体药敏结果综合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2):1219.

311400 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泌尿生殖道喹诺酮
不同教学模式在中医泌尿男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和思考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泌尿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46例泌尿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