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2015-10-18梁党
梁党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梁党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以临床真实工作岗位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护士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工作过程;护理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材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将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开发课程,必须是一种全方位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地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即可[2]。因此,我校课题组成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遵循建构主义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设计核心,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于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制定了新的护理学基础课程大纲,以李晓松主编的《护理学基础》为课程开发蓝本,以临床真实工作岗位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护士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1 课程性质
护理学基础是研究帮助人群满足其基本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一门实践性学科,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2010年,我校进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制定出护理专业12个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而使护理学基础在专科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是由专业教师与各医院一线护理专家访谈,邀请医院专家召开研讨会,分析岗位需求,针对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如门诊护士、内科护士、外科护士、妇产科护士、传染科护士、各类保健护理及社区护理人员等岗位)及任职要求,依据“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划分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情境,将学习情境梳理成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将学习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进行重组,设计具有职业定向、贴近职业实践、适合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实施方案。同时课题组成员依据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讨论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制定课程新标准。
3 课程内容开发
3.1 教材编写总体原则
教材编写必须符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从专业教材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体现必需、够用原则,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相结合,突出护理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3.2 教学能力目标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其能力目标包括3个方面。
3.2.1 专业能力目标(1)熟悉护理工作制度;(2)能完成各项基础护理操作;(3)具有病情观察能力;(4)具有常用药物疗效、反应观察能力和护理能力。
3.2.2 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慎独的实践精神。
3.2.3 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2)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3)具有信息获取能力;(4)具有适应岗位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 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
课题组成员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为主线,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包括病人入院护理、治疗护理、标本采集、生活护理、置管护理、急救护理、出院护理7个学习情境,共21个工作任务。由于课程内容来源于护士临床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实现与临床工作的对接。课程工作任务及教学组织安排见表1。
表1 课程工作任务与教学组织安排
3.4 学习情境过程设计(以病人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为例)
3.4.1 学习目标(1)熟悉一般病人入院的初步护理流程;(2)会建立一份住院病历并填写有关眉栏项目;(3)会对病人进行入院护理评估,能够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
3.4.2 任务描述 病人王某,男,65岁,原患有高血压,这次感觉头痛、头晕来门诊就医,医生检查后,嘱咐病人到检验室进行化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开出住院证要求病人到内科住院观察。病区护士应如何对病人进行入院的初步护理?
3.4.3 知识准备 学生参考《护理学基础》第七章“医院与住院环境”及第八章“入院与出院护理”内容,并结合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准备相关知识。教师检查学生知识准备情况,精讲相关知识点并答疑。
3.4.4 学生分组讨论 按任务要求设定讨论内容:(1)制定正确的一般病人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操作流程;(2)制定情境演练中使用的用物计划表。
3.4.5 情境演练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任务案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一般病人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工作。
3.4.6 拓展练习 根据入院护理评估单,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为新入院病人进行入院评估。
3.4.7 情境评价 学生与教师参考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情境评价标准,按个人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3个等级评分,取平均分为期末项目分数之一。
3.4.8 目标检测 各任务知识点要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题结合,以A1题型、A2题型、A3题型、A4题型等形式将重点知识进行提炼,帮助学生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4 教材特色
2010年10月,课题组成员开始分工编写教材,于2012年9月完成初稿,在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与临床专家探讨修改,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有以下特色。
(1)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一致。制定了7个学习情境、21个工作任务,内容围绕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展开,并在各工作环节中补充了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广西卫生厅《55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实用性。
(2)教学内容涵盖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及考试标准,将学生必需的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术融合,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推行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提升。护理职业能力是护理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质等的综合体现[4]。以护理工作过程设计模块内容,使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讲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模块是按照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思路设计,编排顺序与临床工作顺序一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流程有了整体性、系统化认识。教学内容突出以工作为导向,通过情境演练、角色扮演、仿真实训等,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理念贯穿于护理教学整个过程,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紧密结合,渗入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提升。
(4)教学内容评价多元化。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与手段,建立以学生学习行为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情境演练、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将学习过程行为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考试分数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尺。
5 存在的不足
(1)临床知识更新要与时俱进。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发展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许多内容(如护理操作技能和护理科研等)要跟上临床发展状况,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学前沿,因此要加强教师临床进修、外出交流学习、专业培训等。
(2)课程是按照临床工作岗位设定的,情境演练过程就是临床护士工作过程。因此,教学实施与教学活动场地紧密相关,但是仿真场地有限,影响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学生不易理解。
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及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5]。工学结合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应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6]。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7]。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子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8(8):60-61.
[3]陈继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21(6):232-233.
[4]蒋培余,沈旭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506-508.
[5]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
[7]张志越.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98-105.
G423.07
A
1671-1246(2015)11-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