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程序在内科临床教学及出科考核中的应用
2015-10-18孙顺成于玲玲王兰芝
孙顺成,于玲玲,王兰芝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抢救程序在内科临床教学及出科考核中的应用
孙顺成,于玲玲,王兰芝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目的 探讨抢救程序在内科临床教学及出科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校67名在内科实习的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实验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带教,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抢救程序带教,并在内科实习结束时采用情景模拟形式进行出科考核,考核结束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两种不同带教方法及情景模拟形式考核效果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出科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对带教效果及出科考核形式的认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抢救程序带教及情景模拟考核,体现了临床工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实习;抢救程序;内科;临床教学
抢救程序是一种将疾病抢救过程程序化、规范化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1]。2012年,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对原来建立的26种临床常见急症的抢救程序进行修订,并以此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仿真抢救培训,收到良好成效。为提高临床实习生学习兴趣,培养其临床综合实践技能和整体救治观念,更客观、全面地评定学生实习效果,我们于2014年尝试将抢救程序应用于内科临床教学,并采用抢救程序案例情景模拟形式进行出科考核,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进入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临床实习的三年制大专临床专业学生67名,其中男38名、女29名,年龄18~23岁。按照毕业实习轮转表中名单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实验组(n=34)。两组性别、年龄、完成课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带教准备 在全院各专科建立的26种临床常见急症的抢救程序中,内科有15种。从内科抢救程序中选定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急性脑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哮喘持续状态、有机磷农药中毒7种抢救程序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在学生入科实习前,内科教研室主任及科室总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临床实际情况,讨论制定出具体带教及情景模拟考核方案,学生入科后,即向学生说明实习带教及出科考核的要求和方法,并将抢救程序编印成册,学生人手一册。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由带教教师安排定期组织小讲座、操作示范,学生跟随带教教师值班轮转,实地参加临床查房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抢救程序教学,带教教师将手册内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带教及出科考核方式、目标要求,使教与学双方达成共识。学生在本实习组内4~5人自主结合为一个合作组,由组长负责,每组按照临床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临床住院病例,自选两种常见急症抢救程序作为实习作业。每组学生按照所选择的抢救程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掌握抢救程序涉及的理论知识,按病种设计临床情景并集体编写模拟救治案例。模拟救治案例完成后上交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对模拟救治案例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涉及的相关抢救技能、急救设备使用由带教教师示教,在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治疗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进行单项仿真训练。一个月后,组长根据模拟病案内容及学生特点进行角色分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和患者,定期进行角色互换,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组织排练,每周集训两次,每次2 h。对所涉及的急救药物知识及疾病相关知识由学生自学掌握,带教教师不定期抽查其掌握情况。情景模拟时间限制在25~30 min。
1.2.3 模拟考核 在内科实习结束前一周,由内科4名带教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理论知识测试和抢救技能考核。两组理论考试试卷相同。抢救技能考核依抽签顺序,由学生每人抽取一个练习病例,采用情景模拟形式,在带教教师情景描述下进行仿真抢救考核。场地设在医院操作训练模拟病房,考评者由实习生代表和带教教师组成,由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交叉参与评分。评分使用研究者编制的情景模拟考核评价量表,按百分制计算,含病情评估(10分)、急救操作(50分)、应急处理(15分)、语言沟通(15分)、医疗文书(10分)5部分,满分100分。各部分均设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及量化分值。情景模拟结束,先进行相关名词概念及疑问解答,再由学生代表、各考核教师对现场急救过程进行点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个模拟者的表现分别进行评分,个人成绩取教师及学生评分的平均值。
1.2.4 效果评价(1)比较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及考核成绩。(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带教方法及情景模拟考核形式的评价。内容包括带教创新、操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专业兴趣、潜能发挥、出科考核方式8项,每项设认同、不认同两个选项。研究者负责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检查并收回。共发放问卷67份,均为有效问卷。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理论成绩 技能成绩实验组对照组t值P人数34 33 90.24±3.23 81.35±6.36 7.35 <0.01 92.16±3.02 83.62±6.52 7.69 <0.01
2.2 两组学生对不同带教方法效果及出科考核方式的认同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不同带教方法效果及出科考核方式的认同比较[n(%)]
3 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的转折期,临床实践是保证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常规临床带教多以“讲解、示范、操练”形式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评判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欠缺;在抢救患者时,大多数学生只是观看多项仪器使用和救治技术操作,不去动手实践,对整个急救流程一知半解。应用抢救程序带教,学生有程序可循,可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及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在编写模拟救治病案时,要包括抢救程序涉及的物品准备、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各项技能操作,以及抢救治疗措施落实、常用药物使用、常见并发症观察处理等多门课程综合理论知识及技能,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的同时,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及临床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加深其对救治程序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形成清晰的急救思路,体会到真实急救效果,形成了连续性临床思维。表1、表2显示,实验组出科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对带教方法效果及考核方式的认同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通过对两种常见疾病抢救训练,学生掌握的常用急救技能、抢救仪器及设备使用方法、急救药物使用等,可潜移默化地应用到其他疾病抢救中,有效体现了以点带面作用[1],从而提高整体抢救能力。
抢救程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索问题,表2显示,82.4%的学生认为应用抢救程序带教,提高了专业兴趣,85.3%的学生认为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以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救治案例制定与训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加深知识理解。为使模拟病例内容、角色扮演符合临床实际,学生会主动学习和观察工作环境中不同角色间的沟通交流,并在实际工作和模拟训练中体验运用,从而对沟通技巧有更深的理解。带教教师在审阅模拟病案、指导训练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通过临床实践、情景模拟训练和考核,学生明确了知识薄弱点和努力方向,领会了学习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对急救处理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了抢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条理性,保证实际抢救患者时技术的稳定发挥,为今后类似情景的处理积累了经验,缩短了适应临床工作的时间。
在实习中建立出科考核机制,目的是检查、评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传统的出科考核多采用带教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考核形式,考核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考核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采用抢救案例情景模拟考核形式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关爱患者的真实表现,检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沟通技能和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评分标准全面具体,考核具有较充分的客观依据,一定程度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专业实习效果。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实习带教成为临床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应用抢救程序开展临床教学及情景模拟出科考核,使临床实践与强化训练相结合,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急救工作流程,缩短了急救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生整体救治能力,为其毕业走向临床岗位奠定了基础。
[1]穆燕红,赵翠英,张静.抢救程序模型在临床护理训练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4-35.
G424.74
B
1671-1246(2015)11-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