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急救护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2015-10-18殷翠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法技能能力

殷翠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高职急救护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殷翠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对高职急救护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明确课程目标,确立项目化教学模式及内容,并对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初探。

高职;急救护理;项目化教学

目前,急救护理教学存在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学生学习后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实际应对能力。临床调查发现,即使考核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存在面对紧急情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为有效提高高职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效果,研究团队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案,具体设计如下。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定位

急救护理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急救意识,训练其急救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1]。护士面对急危重症时能否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急救护理属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技能复杂等特点,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以娴熟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

1.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岗位及工作任务调查,分析确定了本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2],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1.2.1 专业能力 具有多科急症一般护理能力;有较好的判断能力,思维敏捷,具备疾病初步判断、分诊能力;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院前、院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掌握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能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各类抢救;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灾难救护;能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树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抢救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稳定、有序进行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一定管理能力。

1.2.2 社会能力 具有一定社交和应变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1.2.3 方法能力 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评价工作结果(自我、他人)能力。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多变,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骤然增多,急救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高核心能力。

有研究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3]。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工作项目为载体、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目标[4]。为此,确定急救护理课程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以情景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及演示为辅设计和实施教学。

2.2 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急救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院前救护、预检分诊、急诊科救护及重症监护。急诊科救护是在院前救护基础上进一步救护,重症监护是在急诊科救护基础上强化监测救护。遵循临床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院前急救护理、急诊预检与分诊、急诊观察与护理、危重症抢救、急诊一般监护等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4个学习情境,17项工作任务(其中3项为拓展或选学项目),见表1。学生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达成该课程学习目标。

表1 急救护理学习情境(项目任务)

2.3 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下开展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临床环境下开展观摩教学。每个教学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形式组织教学。例如,急性中毒救护的教学安排见图1。

图1 急性中毒救护的教学安排

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又锻炼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教学模式与方法

2.4.1 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要求、标准融入工作任务,以学生达到临床实习要求为标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医院)和仿真(实训室)工作环境下对救护工作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了救护工作的环境,感受了职业氛围。

任务驱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导向引导:急救护理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生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就能掌握一项专项技能,教师采用一体化实训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操作技能。

2.4.2 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课程所有项目任务均有学习情境计划书,作为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展学习的引导文。引导文教学法[5],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与其所需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知晓哪些知识、具备哪种技能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明确学习目标,清楚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指引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制订、实施、评估工作计划,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使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关系。

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会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其核心是针对问题让所有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激发创意和灵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适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与疑难问题解决,特别适用于案例分析。在急救护理“预检分诊”项目任务中使用该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不同案例分析和讲解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图示法:急救护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讲究时效,时间就是生命,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急救护理思维和行动特点,教学中大量采用临床实践工作流程图、操作程序图、救护流程图等开展教学,使复杂的工作内容变得直观易于记忆,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学习成就感。

情境教学法:营造高度仿真的职业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医院工作过程进行严格训练,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护”教学中,利用模拟ICU病房,营造真实临床情境,完成心电监护连接,讲述呼吸机使用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ICU的设置及管理,培养了临床思维。

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病例进行教学,如在“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护”教学中,精选一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使学生认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原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集体(小组或全班)组织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中,讨论教学法可用于案例分析及“发热观察与护理”“疼痛观察与护理”等内容教学中。

其他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示教法等。

2.5 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2.5.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成绩由3部分组成:单项技能操作成绩(30%)、平时成绩(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职业基本素养与态度考核成绩;期末考核包括项目任务考核、案例分析考核。

专业能力考核:“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护理”项目评价标准见表2,“除颤仪的使用”评分标准见表3。

表2 “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护理”项目评价标准

表3 “除颤仪的使用”评分标准

知识目标考核: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考核。

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中,设计心理素质、仪容仪表、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纪律性、认真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职业素质。

2.5.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

3 结语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从真实工作情境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将学习者的个人经历引入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小组互动、体验参与、交流合作等方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专业课程的实用价值,提高其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项目化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用行动体系取代学科体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培养了其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使学生学会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和检查,有利于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殷翠.高职护理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急救护理》课程开发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72-874.

[2]殷翠,王青丽.急救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凌瑛.广西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11):1472-1478.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1):24-28.

[5]宋丽娜.基于行动导向的引导文教学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4(8):374-376.

G424.2

A

1671-1246(2015)11-0084-03

注:本文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项目化课程建设”资助项目(鄂三院教[2014]3号)

猜你喜欢

教学法技能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劳动技能up up!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