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5-10-18景莉
景 莉
(运城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山西 运城 04400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景 莉
(运城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山西运城04400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早期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81.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病死率,已成为AMI治疗的重要措施,其疗效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1]。为更好的提高溶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特选取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4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20例,下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13例,前间壁梗死16例,下壁+血管后壁梗死6例,前间壁+下壁梗死2例;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高血压病38例,血脂异常42例。
1.2纳入标准
持续胸痛超过0.5 h,使用硝酸甘油不能有效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2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发病持续时间<6 h;无溶栓禁忌症。
1.3排除标准
入组前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其他手术史;有外伤史导致压迫止血血管穿刺不能进行;合并高血压疾病且经治疗后仍然在160/100 mmHg以上;伴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终末期肿瘤患者。
1.4方法
一经确诊,无溶栓禁忌症,立即给于吸氧、止痛、心电血压监护及顿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咯雷300 mg后征得家属同意,立即选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瑞通立)18 mg,静脉注射,间隔30 min,重复静脉注射18 mg,并给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次,2次/d,连续7天。为防止溶栓后再出现冠脉痉挛,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对症纠正心律失常。
1.5观察指标
(1)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观察胸痛变化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2)心电图: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监测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过程中,1次/0.5 h,等待患者接受治疗24 h后,2次/d。(3)心电血压监测: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使用监护仪对心电血压连续观察,主要监测指标为心率、心律,查看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表现的时间。(4)心肌酶学:患者治疗前后每间隔2 h对患者心肌酶进行观察,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
1.6判定标准
判定再通指标:(1)患者接受治疗2 h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缓解;(2)经心电图检查ST段下降幅度>50%;(3)2 h内患者有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症状出现;(4)患者CK-MB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到治疗中的16 h内。只要具备第2项,在加任何一项均为溶栓再通。
梗死范围判定:观察患者溶栓后经心电图检查R波、Q波的动态变化情况,如ST段抬高但是未有Q波形成,则提示患者心外膜下心肌无坏死;如R波未消失则提示患者心外膜内仍然有存活的心肌;如Q波24 h内形成则提示心肌坏死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如异常的Q波导联数增加则提示患者心肌坏死的范围扩大。
2 结 果
2.1疗效
治疗后,再通44例(73.3%),未通8例(26.7%)。再通患者中R波未消失7例,无病理性Q波形成4例,Q波延迟24 h形成3例;未通患者中呈现病理性Q波导联数增加2例。均无院内死亡。
2.2 不同治疗时间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治疗时间的疗效比较(n,%)
2.3不良反应
60例患者中并发出血现象4例,黑便1例,痰中带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所有患者经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后不良表现均得到控制。
2.4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60例患者中冠脉再通42例,其中有28例患者在治疗30~90 min即有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表现,早搏10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2例,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
3 讨 论
AMI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心血管重症疾病,院外死亡率为50%,研究证实AMI的发病与冠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有关,大部分AMI患者会形成新鲜的冠状动脉血栓,在血栓阻塞后心肌细胞会大面积坏死,并逐渐向心外延伸,需6 h内完成[2-3]。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就会使堵塞的冠脉得到疏通,从而有效减少缺血的细胞,挽救患者的生命,发病后3 h也成为挽救AMI患者的黄金时期。AMI的疗效与治疗时机的选择有较大关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率,而且研究表明溶栓治疗开始得越早,患者死亡率越低。
目前临床上治疗AMI的主要措施为急诊PCI治疗及静脉溶栓治疗,但因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基础条件落后等原因无法对患者使用PCI手术治疗,而静脉溶栓治疗凭借着治疗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等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由于AMI早期静脉溶栓开始于3 h以内与急诊PCI作用相当,因此,基层医院应当积极开展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式,从而为挽救AMI患者的生命创造条件。
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AMI病死率,梗死面积与开始治疗时间,呈线性关系,尽早开始溶栓治疗,是提高冠脉再通率的关键。早期静脉溶栓治AMI,使其相关冠脉再通,挽救濒死或严重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不但可改变急性期预后,也可改变长期预后,如1 h内达到再通,可减少梗死面积50%,随时间推移再通率下降。本组60例患者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溶栓,开始在4 h以内、4~6 h、6~12 h溶栓再通率分别是:81.3%、7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迟再通率下降,患者发病后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再通率就越高,且梗死面积就会越小。
[1] 吴佳逢,叶钜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 181-182.
[2] 李作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补救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37-138.
[3] 李秀琼.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因素及对策[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50-51.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543.3
B
ISSN.2095-6681.2015.18.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