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2015-10-18杜志雄
■杜志雄/文
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杜志雄/文
互联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把互联网当成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有效工具来考虑,用七个方面的内容跟大家进行交流分析。
农村发展的困局
一是生态困局。中国的农业连年增长,但增长背后是以严重的生态透支作为前提的。这样一种严重的生态透支已经难以维系。这种不合理的农村发展模式,已经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很多地方已经是不能承受污染之重的区域。二是人口困局。众所周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农村人口快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村基本上成为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地方,这样使得农村非常缺乏活力。这样的格局,也使得农村的人口结构持续恶化,从人的自然再生产角度来说难以为继。三是产业结构困局。由于我们农村剩下的产业是一个不发达产业,人口是一个老年和小孩的人口结构,使得很多有利于农村农民的好政策,不能够在农村里得到有效的贯彻,不能够发挥效应。另外,一些不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还得不到有效的改进。四是文化困局。文化是人民之魂,在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受到严重的摧残。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中断和消失,这种文化的消失,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和正义的丧失。
“美丽乡村”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试点
从宏观来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来要建立“美丽中国”,应该说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其应有之意。“美丽乡村”发祥地在浙江安吉,安吉“美丽乡村”的做法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现在我们尊敬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创建“美丽乡村”的地方实践,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宏观视野,政府和管理部门在跟进,我们的社会在跟进,我们的企业也在跟进。2015年5月份,已经有了正式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大家都知道,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未来的五年,我们国家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出台了,这里面包括绿色发展,当然也包括“美丽乡村”的建设。所以我们现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纳入了国家的视野。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美丽乡村”建设,它与2006年以来一直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美丽乡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十八大的部署,“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一项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创建,可以说是升级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所谓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宗旨和思路,延续完善相关的方针政策,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它的内涵和实质,集中体现了内在方法规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生产方式转化等等。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则
全国都在普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国家也已经建立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标准。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仍然要坚持五方面的重要原则。一是建设“美丽乡村”尽管有了一个独立的标准,但是在地方实践当中,仍然要坚持或者要倡导个性,在统一标准的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二是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有文化记忆,要给文化记忆留有空间。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简单的刷刷房子,虽然环境好了,但这里面的实质内容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三是要提高“美丽乡村”村域里面各种资源的附加值,这当中尤其是农业的附加值,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保障。四是政府要参与建设“美丽乡村”,但不是说政府什么东西都要参与,什么东西都要干预。五是实现乡村美,一定要美在永恒,这个永恒是文化记忆,这个永恒是文化记忆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地域文化的结晶。
“美丽乡村”建设要多管齐下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不只是刷刷房子、返修房子,也不只是把村子里的某个产业发展一下,却一定是这个村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府等齐头并进、往前推进。单一内容“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说它不好,但至少它是不完整的。所以,重建“美丽乡村”,一定要多管齐下。
第一,“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反思和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下,做了很多跟过去没有太大差别的事情,而且当时工作的内容并没有实时的跟进。这体现出来怎么反思和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促进整个社会的成长。这个社会的成长是指在“美丽乡村”环境下,组成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应该有一个有效的功能的互补,或者功能互补的备选,也就是社会、政府、生态这方面应该是齐头并进。
第三,“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确立农民主体的地位。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或者是社区领导人的事,村里的农民并没有太多参与进去,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农民没有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参与,“美丽乡村”可能会成为无源之水。
第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实现农民增收。一定要把农民增收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是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变优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电商方式,使得这个地方农产品的溢价,这种溢价一定要想办法怎么留给农民、留在农村。这就是我们促进农村长期、有效的发展必由之路。之所以说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一定要实现农民致富,把农民致富当做一个最主要的目标,也是跟我们党和国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对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事实上很多是定性的,而最主要定量指标的是两个:一个是GDP的倍增,还有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这些年以来,整个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是不低的,应该是连续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是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就实现这两个数量的目标,怎么实现农民收入的倍增,我觉得这是当前全国、全党所面临的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
第五,“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全面复兴中华文化。乡村文化的精髓是整个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里面我们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村民之间以合为贵的秩序、以德为本的道德观、以孝为先的家庭观等等,这些文化的精髓都是产生于乡村,流传于城市。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几个方面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讲建设“美丽乡村”,除了把农村变得更美,把农民变得更富,怎么把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发扬光大,也有它的应有之意。
第六,“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与全面推进农村的改革相结合。一是农村资源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66项改革,其中有56项和农村改革紧密相关。事实上,这里面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地的税收政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建设用地的入市改革,把这些改革综合起来,我觉得就是农村资源一体化。二是农村资源的基本化,也就是明晰了资源产权。三是农民治理的现代化。四是全面思考农民的权益。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合理的“美丽乡村”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基于生态、生产技术及模式应用的技术,是一种融合产业,也是因地制宜、发挥农业多元功能的经济,更是多元主体共享的经济。
第一,“美丽乡村”产业一定是融合产业,也就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来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事实上,农村的产业是以农村独特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为基础,以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发展地方特色的第二产业为主,开展农村文化旅游体验以及参观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打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复合的经济体或者是复合的产业链,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所以所谓的六次产业发展也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好,一定是农村资源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事实上,垂直一体化是三个主业,其实还有人的多元化,包括地区经济复合产业建设,都是体现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建设。
第二,“美丽乡村”的经济,一定是因地制宜,发挥农业多元功能的经济。这里的农业不要看得太窄,而是整个农村。从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充分利用农村多元化的有形和无形资源,这是一个根本。在这里面,农村的一些文化要素,也就是民间的传统技术、农村的民间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包括农村的传统建筑、农村的历史以及自然景观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一个产业开发的对象。每一个村都有一款适合的发展模式,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可以从加工的角度,可以从流通的角度,从观光体验的角度等等,来找到“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的支撑,从而实现村庄经济的发展。最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要通过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发展的一个大势。
第三,“美丽乡村”经济一定是基于生态、生产技术及模式应用的技术。我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正在实现由两目标向三目标转化。传统所谓两目标,一个是保障农产品的盈利目标,另一个是促进农民或者叫农业生产者收入的提高。那么转化的三目标中,前面两个目标是一致的,还有一个目标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农业的可持续性,事实上就是怎么保障地域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它的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能够保持稳定。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美丽乡村”的经济无论是餐饮、旅游,还是农业农产品的发展,还是做电商,产业发展结构一定是生态的,或者说能够带来的环境效应一定不是负面的,这可能是“美丽乡村”建设经济发展的前提。
第四,“美丽乡村”的经济一定是多元主体共享的经济。“共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关健词之一。“美丽乡村”建设所形成的一些经济增长利益、社会发展的效益以及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成果,一定要由各个主体共同享受,这是其核心。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
整个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一个地域在发展当中重视“互联网+”和“美丽乡村”有效结合,我认为这个地方一定会涌现出一个好的土壤,我们一定要用“互联网+”来复制“美丽乡村”的沃土,惟有如此,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惟有如此,才能让“美丽乡村”谱写信息时代、信息经济时代最美的篇章。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从工具价值来看,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三大功能:
第一,信息的畅通无阻。在传统当中,我们强调的是要藏在深山无人识,要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这样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互联网+”能够把深山里面好的产品传达到市场上。
第二,城乡资源和市场的互通。互联网经济从理论来说,它所解决的就是一个经济学的最基本的资源流通问题,中国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生产方式的国家,它始终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互联网+”对于解决这样的矛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观念。从发展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市场,同时还是资源,这个资源里面还包括资产。
第三,农民的创新和创业。也就是双创,能够带给农民就业,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当然,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也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强化互联网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很多地方有着非常强大的潜力,但需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比如早些年藏在深山里面的甘肃成县,利用互联网的基本条件,发展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们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建设的第一位,是必须要跟进的。
二是强化互联网经济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如何把一些优质生鲜农产品转出来,比如特殊的仓储设施、特殊的冷链物流怎么去建立,这方面也是发展“互联网+”的一项工作,或者说是“互联网+”农业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问题不解决,“互联网+美丽乡村”看上去只会是一张很美的图画,却不能实现的。
要发挥青年农民的作用
第一,青年农民是“互联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这部分具有互联网技术的青年农民,他们是当下中国农村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二,应该充分发挥共青团紧密联系青年、熟悉青年思想动态的优势,引导更多农村青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第三,要把青年农民培养成集具有生态自觉精神的农业生产主体和有效运用互联网工具经营主体于一身的新农人。而新农人要具备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新农人所有的行为都是把生态生产方式放在前面。二是把优质的或者有机的农产品提供给城市的消费者,这是新农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这两点做到了,新农人就具有社会前瞻视野,也承担了社会价值。我们应该把青年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发展“互联网+美丽乡村”等方面引导到双重身份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美好愿望。
最后总结一下。农村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而第一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好,一定要延伸好,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同时要有金融的参与和电商化工具的建立。我们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促进我们的产业兴旺,促进我们的农民增收。“美丽乡村”产业由于生态化、美丽化、均衡化等所获得的环境效应,要服务于我们农民的增收,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核心因素。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