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2015-10-17康茜黄柳新
康茜+黄柳新
【摘 要】当今城市高中生在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德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相结合、符合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特征的德育新方法,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城市高中生 德育方法 思想行为特点
城市高中生是指出生在城市并进入中学阶段在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由于身处更具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接触复杂的网络空间,使得城市高中生相比农村高中生在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形成不同特点。
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德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德育实效性的操作难点在于思想道德的内化,内化过程是指“个人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习俗、标准等的接受或适应”(阿瑟·S. 雷伯,1996)。新时代要求德育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城市中学德育方法的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城市高中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自我中心明显,但自我同一性半形成
城市高中生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思想上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固执己见;第二是心理上过度防卫自尊心和嫉妒心较强;第三是行为上关注自我,凡事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是单向输入式,即以自己为中心,该中心外围的人必须为自己服务,是由外对内的单方面利益输入。同时由于参照身份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城市高中生出现选择困难,其自我身份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社会中没有获得认同,自我同一性半形成,他们在自我身份形成过程中出现“确立——推翻——再确立”的螺旋上升现象。
(二)创新意识强烈,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城市高中生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尽管学生创新意识强烈,但学生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没有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思想包袱较重,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产生。
(三)主体意识强烈,但集体利益重视程度不够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城市高中生最显著的思想特征就是主体意识强烈,他们关注自我,有个性、有主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自主意识强。
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主体,追求个人自由,因此集体活动或团队合作上则表现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不强,一方面不能让自己扮演适合的集体角色,发挥不了实际功用;另一方面难以从集体中感受同伴关怀导致关系冷淡的恶循环。
(四)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观念相互传播交流,整个社会更加开放透明。在这一背景下成长的城市高中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视野开阔,学会用一种全球化的、开放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他们敞开胸怀接纳各民族的文化,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各种新鲜事物。当然,社会尤其是城市也随之形成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在多重价值冲突下,城市高中生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生态。
二、影响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相关因素
学生既来自家庭,受家庭成员及家庭观念的影响,又在学校度过大部分的时间,深受学校文化和朋辈关系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事件以及信息都能迅速地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网络这几个重要因素。
(一)家庭“温室”过度保护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影响个体成长的首要因素——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家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调查问卷显示,当今城市高中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辈希望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如今家庭环境的改善使城市高中生各方面物质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但是,在经济条件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家长对子女的认知却出现不好的态势,很多家长,温室中成长的花朵难以禁得起风雨的吹打。溺爱子女,将子女视为“掌中宝”,希望子女在自己提供的“温室”条件下成长。然而,子女思想行为上出现不好的倾向难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及时纠正,甚至这种优越环境可能会催生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操练场”角色缺失
学校德育环境是学生德性人格成长的“生态园”,是学生社会习得的“操练场”,是学校实现良好教育目标的“软实力”。高中尤其是高考是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都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而较少关注甚至是忽视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只是按照某些固定价值以流水线产品制造的方式去塑造或改造学生,使他们成为标签化的好孩子,而忽视营造适宜学生德性养成的环境。高中生生活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中,社会适应和社会习得并没有较好地完成,学校忽视为学生搭建道德的“知”到道德的“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高中生德性实践缺乏一块“操练场”。
(三)社会“过滤网”作用不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及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国交流合作领域拓宽,程度加深,促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导致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社会“过滤网”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还没有被深刻认识、辨别和清除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出现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现象,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浮躁、逐利的氛围中,而这种氛围也正影响着生活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高中生,导致他们具有从纵向上不同于以往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横向上不同于农村高中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四)网络世界的双重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城市高中生更能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对城市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行为模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为高中生提供各种信息,也会使他们受到虚拟世界中各类人群的影响,这使得城市高中生形成了较为开放宽容的特征,能够接受各种新奇事物。但是互联网也有很多弊端,主要是上面难以过滤掉的不良信息,尤其是黄、赌、毒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再外化为行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基于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的德育方法创新
德育方法创新研究属于德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论是介于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德育方法研究的中介地位决定了德育方法创新在学科体系中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社会并不是外在于高中生道德发展的因素,而是影响其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网络教育对城市高中生道德发展的影响,为城市高中生思想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营造校园德性“操练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德育的重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1.教室文化建设
教室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一种显性文化和物质文化,教室文化建设是指充分运用教室空间,将名言警句、标志、口号、标语、座右铭等巧妙地布置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与教室文化产生互动,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名言警句、标志、口号、标语、座右铭等可以鼓舞学生的情绪和士气,激励班级保持高昂的奋斗热情,是学生内心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达方式之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利延伸媒介。具体方法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环境,班级成员包括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按照差额票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用自由讨论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择适宜的能够起到鼓励教育作用的名言警句、标志、口号、标语、座右铭等,按照固定装饰或者定期更换的方式,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室文化。
2.建立成长导师制
在高中建立成长导师制,就是包括班主任、学校领导在内的所有教师各自负责几名学生,在平时日常教学和课余时间里关注其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及时进行心灵开导、提供精神支撑与策略指导,促使其自由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状况,以此作为依据帮助学生寻找途径完善自己、实现成长。建立成长导师制是坚持充分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另一方面要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力求实现学生道德发展。建立成长导师制是部分高中生尤其是差生受到忽视和不公平待遇这一现实情况的紧迫需要,由于班主任个人精力有限,道德教育相对集中,很容易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关爱,从而较容易出现道德教育空白点。因此建立成长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向成长导师吐露心声、表达诉求、寻求帮助,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二)建立“轨道式”家庭关系
道德教育的起点始于家庭,在这一阶段统称为“家庭教育”,它是指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长辈用一定的言行规范、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感染和影响子女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发展的影响形成于潜移默化之中,深深植根于个体思维。在家庭中建立公平的原则和理念,形成“轨道式”的民主亲子关系。所谓“轨道式”的民主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基于类似列车轨道相互平行、共同合作、齐头并进的相处方式,在双方依据公平和民主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对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过滤网”净化人文环境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充斥的时期,社会表现出的复杂性会影响到公众的整体素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造成人文环境的空气纯度相对较弱,同时思想多元化也会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社会应当充当一张“过滤网”的作用,一方面以开放宽容的态度面对国际社会的多变性、复杂性,提供各种优秀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辨别出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文化并尽可能将其过滤掉,使社会人文环境得到净化,公众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为高中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对高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城市高中生形成了新的思想行为特点,这对德育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结合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与时代相结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德育新方法,努力创新德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19.
[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1.
[3]娄淑华.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1(1).
[4]赵振洲.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