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几个着眼点
2015-10-17付红军
付红军
【关键词】 文本;钥匙;眼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92—01
一篇文章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时抓着眼点的能力。每篇文章都会有许多点,似乎都可以当做是文本解读的着眼点,但我们不能所有的点都抓。我们只有抓准一个点,才会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文本解读时,可以把关键词语、文章题目、人物语言、课本配图等作为着眼点。
一、以关键词语为钥匙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文章当中的一些词语,往往就会成为解读全文的钥匙。
莫泊桑《项链》一文,开头一句是这样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一个“也”,一个“好像”,这来两个词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文章的解读可以围绕这两个词来展开。
作者为什么要用“也”和“好像”?去掉这两个字又会怎样?
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解读文本,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她“也”美丽动人,所以她就应该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家庭;正是“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所以她不能有上层生活的奢华与享受。这样我们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她为什么老是因为不能享受高雅而奢华的生活而极度的痛苦;她为什么得到教育部长的请柬会懊恼;她为什么要去借朋友的项链;为什么会在舞会上陶醉于一切。这两个词语正是主人公虚荣心产生的根源,也是造成“项链”丢失的悲剧的根源所在。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与 “的确”两个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不难理解,“大约”是因为周围的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死活,反映出那个社会的冷漠;“的确”是因为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必死无疑的,反映出那个社会的冷酷。
二、以课文题目为眼睛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文章的中心,有的作为文章的线索,有的点明文章的主人公,有的能迅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文章题目,将“文眼”转为“教眼”,才能把文本看得真真切切,达到直抵要害、简洁明了之妙。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按照语法分析,这个题目是一个兼语句,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而问题也就产生了:文中邹忌是怎样讽齐王的?齐王又是怎样纳谏的?
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两块主要内容拎了起来,正是邹忌通过三个比照,才使得齐王欣然接受了意见,也正是齐王的三条措施,才使得齐国从此对他国“战胜于朝廷”。这样,一个善于进谏的臣子和一个从谏如流的国君的形象就不言自明了。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一文,“叶子”就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叶子,巧设问题,是老师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三、以人物语言为突破口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语言颇为精彩,我是这样引导的:1.请你在文中找到对于勒评价性的词语:(答案: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法国老流氓、贼、讨饭的。)
2.这些词语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评价,说明什么?
3.这些词语出自哪个人物之口,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也就自然而然归纳出来了,而飞利浦夫妇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揭示出来了。
同样,《变色龙》一文中,如果我们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围绕那条狗丰富变化的语言作为突破口的话,文章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挖掘与理解也会是迎刃而解的。
四、以课本配图为抓手
以课文的配图为抓手,去诱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配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的教材前面有为《世间最美的坟墓》配的彩色配图。老师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欣赏这幅图画,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图中的坟墓是什么形状?它的规模有多大?它处在什么位置?你认为这个坟墓怎么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吗?这究竟是谁的坟墓呢?
这样,学生就对这座坟墓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当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课文中的描写相对接,就能够懂得作者认为这样一个坟墓为什么会是世界最美的坟墓,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