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

2015-10-17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企业

吴 含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

吴含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现代学徒制是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职教理念下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究其本质是一种深层的校企合作。它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符合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以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学徒)的技术技能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为形式,以政、校、行、企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推行这种新型的职教制度必将促成“人才共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引言

实行校企合作是我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思想,校企合作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注重资源资讯共享、多方联动培育人才的“共赢型”办学方式。职教办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设计,尤其是长效机制的设计。

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下构建起来的一种深层的校企合作,体现的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新型职业教育思想。它是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符合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以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学徒)的技术技能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为形式,以政、校、行、企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的新型职教制度。它的推行必将促成“人才共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1]

二、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

现代学徒制创新性地确立了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突出校企的双元培养。企业除了参与招生/招工过程外,还需介入学徒培养的全过程,将学徒与兼任执教师傅的员工配对管理。

(一)选择好试点企业和专业

1.试点专业的选择需要行业协会发挥起组织、协调及规划作用:首先,要准确地分析、预测并公布人才需求情况,并以此来引导职业院校调整其专业设置;其次,要时刻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设备使用情况及技术研发水平,确保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培训内容相适应;再次,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国家大标准框架指引下定期整理、修订并进一步细化职业资格标准,为职业院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动态选择、调整教学模块提供指引和依据;最后,通过规范的职教师资培训,增加专业教师对行业知识的把握度及适变性。

2.试点企业的选择: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多、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大型用人单位,然后校企双方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商定招生专业及规模。

(二)签订协议,明确三方职责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与企业签订学徒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学生(家长)三方的权责:

1.企业方:一是提供安全的实习岗位、实习场地,并与学校共同安排好学徒实习期间的生活;二是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真实地传达企业的信息和岗位职责描述;三是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参与学生学业和技能训练评价;四是委派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执教师傅,负责学生在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及实习鉴定等工作。企业实施动态管理,根据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发放一定数额的执教津贴,并给予执教师傅职称评定、学历深造等方面的优先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五是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及时长来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避免学徒沦为无意义的廉价劳工,同时支持学生的在岗继续学习;六是优先聘用通过企业考核的毕业生就业。

2.校方:一是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领域和范围,制订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计划在内的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还应商定包含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进、教学实施方案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方案;二是对企业展开调研论证,考察其具备的条件,并就学徒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达成一致意见;三是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各环节操作流程的具体细则,如《学徒实习任务守则》、《学徒实习安全管理办法》、《学徒成绩评定管理办法》等;四是重新分配教学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五是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实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收集完整的实习记录材料如《学徒培养申请书》、《校、企、学徒三方协议书》、《学徒培养计划家长知情书》、《岗位实习鉴定表》、《岗位变动申请表》等[2]。

3.学生(家长)方:家长(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同意并承诺学生将作为一名准员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体验企业文化,配合学校积极引导并支持孩子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培养方案里的学习(实习)安排,从而明确学习的指向性和社会性。

(三)成立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

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与企业一起挑选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相应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式革新以及学生学分评定标准或依据制订、评聘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带教师傅以及确定师徒配对的比例。

(四)校企共制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学徒自身水平、学院教学及考核条件来确定培养目标,即确定所要选择的职业资格的专业、级别、资格种类(除“双证书”外,学业成果亦可列为职业资格评断标准)的一个职业资格体系。这一体系的目标指向则是对学徒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全面开发,即知识应用技能、终身学习技能、职业生涯技能(就业技能)和专业岗位技能。

培养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学校、职教专家与企业带教师傅共同商定教学大纲(syllabus,预期的教学成果及考核标准)、必修选修课组合规则(combination rules)、学分要求(creditrequirement),建成以“通识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可迁移的关键技能培训项目+企业品牌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由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模块化校本课程。

培养进度(教学时长安排):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学徒利益为依归,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形式:

大一在校夯实理论知识,辅以相关企业文化选修课对实习岗位进行清晰的权责描述,学生以“企业体验”为主,根据自身意愿及该岗位最低能力标准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模块组合。

大二上学期以核心课程考证为主要目标,下学期开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展开“试岗体验”和“轮岗实训”。如果学徒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执教师傅及时与学徒沟通,找出症结所在并酌情调整培养计划,加强部分模块的学习或者通过岗位调整替换部分模块。换岗不是对先前学习认可(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的全盘否定,对于不同岗位间的交叉模块可直接认定来避免重复学习。对于岗位考核优秀的学生,可结合学生(家长)意向签订用人合约,提前带薪上岗,企业承诺由企业出资提供学徒毕业后以“准员工”的身份继续接受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的机会。

图1 现代学徒制“试岗”效果评定流程图

大三开始为期一年的正式带薪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期间,根据企业要求可采用“每周两个半天离岗”形式回学校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补给。

这种以学徒为中心、多途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仅向学徒制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减少他们对职业发展前途的顾虑,通过合约也保障了企业的权益,稳定了人才的供给,培养出一批忠诚度高、具有企业价值观的优秀员工。

培养质量(对学徒的考评):联合考评,学校结合学徒平时的表现展开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针对实际情况,考证课程以证代考。在学徒到岗期间,可采用定期或模块主题的方式进行网上理论考试,并在用人单位主导下与执教师傅一起展开学徒职业岗位能力考评。

(五)学徒管理办法

校企双方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师徒选择标准、学徒工种课程的确定办法、学徒期限(学时标准)、结对与合同签订、师徒考评与奖惩措施等。

(六)教学过程管理

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考证方的考评师及学徒制工作小组里的督导员需直接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完善、硬件资源的更新、校企共培互聘的实效工作等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中来。

(七)教学质量监控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出勤、过程考评和自主学习等情况信息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网观看自己实习过程实时记录、查看教师/师傅的动态点评并对比查阅教师/师傅的教学资料(以微课、慕课为主),自己查漏补缺并填写反思日志。信息管理部门定期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提供给学校学徒制管理小组,作为对学生、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的依据。

(八)学生就业

学校和企业要协助政府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尤其是作为现代学徒制重要保障的“双证书”制度。学徒必须双证毕业后方可转化身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三、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过程

鉴于学徒制与长效机制的耦合点,结合上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我们可以从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个方面切入,搭建相关的配套机制,界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其内容框架如图2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内容框架图”所示。

在现代学徒制下新型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政府作为主导者,通过顶层设计指导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实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约束、规范、激励合作行为,为校企长效合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来规范用工制度,将学徒制的实施、完成依据与职业资格挂钩,并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用工协议范式来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通过加大行业在现代学徒制合作中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的话语权,逐步成为企业和职业教育联系的重要纽带,根据利益机制做好配对引导,细化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技能要求,评估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程度,提升校企结合的合作层面。[3]

行业主管部门应携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校企合作的双重管理与指导,共同投资办学: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行政指令统一管理、指导高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并负责决定高职院校教育方针政策、通用课程教学计划及其它有关教学原则方面的问题;而行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专业性业务的统筹规划,并引导校企间各类机制的形成。

具体而言,在现代学徒制的环境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必须构建以下七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一)保障机制:护航校企深度合作

宁波、厦门、深圳、无锡等地相继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及规范制度,进行了法律政策建设上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政策规范体系。无法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政策与制度规范的校企合作,只能是浅层、零散、不系统、不可持续的,亦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视角,不仅仅从教育角度而是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视为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站在国家战略、国家制度层面去审视和完善它。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包括拟订职教立法保证下的专项规章、加大财政经费支持、予以特惠政策倾斜、适时施行奖惩调节等重要环节的保障机制。

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纳入《职业教育法》,施行有利于学徒制校企合作的财税信贷政策,进一步明确各利益方的权、责、利,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保障,此外,还应以增补相关明文规定“行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的方式不断修订《企业法》等相关法律。

图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内容框架图

(二)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现代学徒制把政校行企四方紧密凝聚在一起,各利益方都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首先,校企双方在政府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用工协议范式的基础上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及义务;其次,校企均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师傅的评聘及管理制度、学生(学徒)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徒试岗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徒在岗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除此之外,各方还需强化道德约束。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树立他们自觉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的意识。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利于规范双方行为,在现代学徒制施行过程中形成契约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保障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开展。

(三)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利益机制(根本机制)是校企合作的驱动器和发动机。尤其在校企合作的初期,双方都明晰合作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收益,并就确保该预期收益的方式及途径达成一致,合作才可能顺利开展。

对高职院校而言,企业提供的资金、设备、行业资讯、学生就业岗位以及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等都可算是学校的生存收益。校方的预期收益包括:1.企业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提供或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保障学徒的实习实训工作;2.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技术先进性和专业性;3.校企双方细化合作的实施方案,确保企业接收足够数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4.对于校企共同开发的项目、研发设计的产品,企业允许学校将项目成果或研发过程用于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训的真实性。

对企业而言,关注点则更多的落在储备人才的供给、技术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提高企业声誉、共享学校信息资源等方面。企业的预期收益包括:1.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服务企业,保障企业利益;2.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升级。

校企双方的实力及利益兼容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上述收益的获得。尤其是双方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校企合作常常因信息不对等而造成诉求表达的障碍,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合作危机。所以,需要一个公开的、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国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均是引入类似于德国产业合作委员会、美国教育合作委员会、英国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等的第三方中介机构[4]。在我国亦可尝试把利益机制的协调工作划归给行业协会负责。

(四)文化对接机制:维系校企默契合作

虽然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但价值观才是校企合作的灵魂和统帅。缺乏对彼此的价值认同,校企合作就是一句空话,更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因此行业协会在为校企牵线搭桥时,也应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价值观是否融合:1.双方要有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企业决策层需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同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承担起企业的社会担当,把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2.高瞻远瞩的利益认知。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样的合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校企双方必须构建互惠共赢的驱动机制,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应包括对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考量。如企业可以通过支持职业教育提升企业形象;通过提供专业的学徒实训设备,起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宣传效用;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加深与政府、教育部门的沟通等等;3.服从大局的配合意识。职业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矛盾调和措施。学徒的学习会介入企业生产行为,让企业出现投入和产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冲突的问题。双方应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增强合作意识,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配合彼此解决问题。4.互信互谅的包容意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双方价值观及利益的调和是建立在信任、体谅、理解与包容基础上的,并终将成为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纽带与桥梁,促成利益共赢、文化共生的良好局面。

(五)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按照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所说,机制能够向组织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引导成员行为。校企的合作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经费和体制上:1.政府出台校企合作优惠政策,通过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等奖励方式,调动学校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逐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且以捐赠、资助、奖励、基金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构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体系。一方面切实降低各利益方的直接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加强对校企合作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管;2.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3.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4.借助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校企合作予以关注,及时宣传报道,树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典型,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5.校企双方相关领导(负责人)还可以通过相互兼任副职来调动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6.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可分为基础资金+奖励资金。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职业院校申请经费酌情拨发部分资金作为基础基金。奖励资金分为两部分,学校根据学生获资格证书的比例、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工资情况、学生对教学/实训的满意度、企业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满意度等指标申请不同等级的奖励;企业则根据培训的时长、培训学生的数量、培训质量等指标,按一定公式计算奖励数额。对于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给予一定的减免税。对签订了协议但未完成培训任务的企业不予拨款,对不参加的企业征收一定数量的人才培训税补贴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此加强企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六)情感机制:推进校企长期合作

图3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各利益主体间的情感关系图

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动力源和润滑剂。构建情感机制,可通过校企联合办报、搭建互通互动“双通道”的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方式来顺畅校企双方信息资源的交互及共享,也可以通过校企相关人员间的互访互动实现。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结构能够产生具有“嵌入性”特征的社会资本,即将有利于行动的社会关系和资源镶嵌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因此,校企间经常性的互访、定期座谈会、节日慰问、联合举办生日会、周年庆、运动会等员工活动都可以增强校企双方的人际情感。除此之外,现代学徒制无形中在企业执教师傅、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学徒)、企业员工(受训人员)间建立了一个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发展规律、能持续创新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人脉关系网络)。只有形成稳固的情感基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七)评价机制:确保校企科学合作

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多元层级化评价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预判校企合作项目的发展前景、切实保障校企双方在人才(学徒)培养过程中的合作深度和持续性、推动校企合作长期优质高效良性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多采用项目负责制,各项目主任直接归校企合作处管辖,展开部门内部评价。在此基础上,各教学单位、相关部门联合展开院内评价,直接向院长汇报。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行/企/学徒)独立评价,同样反馈给院长。一项目一评,作为新项目申请立项、资源重新分配、工作统筹调度等的依据。内部评价的重点是多元性的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评价,注重过程性、民主性,目的在于诊断问题、改进工作;外部评价可采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通过专家背靠背的方式总结意见反馈,修订完善出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评分或者等级评定来获取准确率较高的集体判断结果。只有坚持这种内外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确保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及长效性。

此外,校企合作项目需强化政府备案工作,由政府引导,行业牵头,校企共同研讨制定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层级具化,加强指标“刚性”,架设操作性和执行力强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要体现阶段性,深度明确评价接口标准,评价结果由政府面向行业发布,并作为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评价主干框架可以从政府监管扶植力度、行业引领效度、企业实力与动力、院校执行情况及社会认可度等几个维度切入。

政府监管扶植力度方面可对顶层设计、政策法律及实施细则的权威性系统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经费支持等)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指标;行业引领效度方面可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的权威性和引领性、统筹规划的战略和能力等展开评价;社会认可度方面除了用人单位对学徒的认可评定之外,毕业生对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认可及家长对学校/企业培养过程与效果的认可度都应作为重要考核点。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学徒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身份转变并不是教学周期的终点,反而是一个起点。这三个维度以信息反馈为主。

企业实力与动力方面,则应该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生命周期及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合作成本收益与风险管理等细化指标,要求实时记录表单表格、台账齐全,体现合作实效;院校执行情况方面,可对院校领导办学理念、创新与决策能力、内部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师资队伍水平、专业课程及核心教学环节的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对口率、双证书获取率等)、实践教学环境等展开评估。这两个维度以数据统计、结果汇报为主。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长效性、可逆性及复制性,确保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政、校、行、企各方都应各自制订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各自的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便不断检验、改进、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工作。

四、结语: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搭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框架体系;有利于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师资队伍;有利于创新职教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黄汝群.高职院校互动融合式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视角[J].闽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5-18.

[2]林润惠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7-52.

[3]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创新发展、优化提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2 6.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责任编辑:李影丹)

Research on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

WU 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 511483)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the talent-cultivating mode resulted from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concep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a profou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t starts with the joint admission,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and posts. It takes the skill-training of students (apprentices) as the core, the courses as the bond, the post alteration as the form and is supported by the four-party (government, colleges, industries, enterprises) coordination and by the full involvement of the master-teacher joint coaching. Its implementation will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mutually “cultivate talents, manage process, share achievements and take responsibilities.”

G712

A

1008-7427(2015)02-00 37-07

2015-03-1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重点课题“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海鸥学院为例”(GDJY-2014-B-a019)阶段性成果。

吴含(1982-),女,湖北黄冈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外语教学研究。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