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虚拟空间的教学互动

2015-03-17胡晓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体课程教师

胡晓华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湖北十堰442000)

激活虚拟空间的教学互动

胡晓华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湖北十堰442000)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虚拟空间的交互性不断被放大,而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却日益在弱化。因此,如何增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提升教学互动的质量,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教学中出现的互动问题,针对互动中角色的错位化、内容的疏离化、形式的单调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力图通过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粘合度、打造好的平台等策略,来破解互动困局,走出高质效的网络教学之路。

网络教学;虚拟空间;教学互动

一、网络教学互动现状透析

理论上讲,教学是教、学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这是所有教学成立的基石。细观网络教学现实,“交互”的弱化和缺失几乎成了学界的共识之论。归纳其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动角色的错位化

由于网路空间具有鲜明的虚拟性,所以,教师和学员不能在网上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互动,大多通过各种媒介形式进行间接交流,教学的分离感自然就成了网络教育先天不足之处,进而导致教学双方的认同感、存在感、交互感的弱化。而在此语境下的教学互动角色问题,就成了最令人头痛的事情。老实说,电大教育一直是很重视教学互动的,也一直在推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客观上讲,这种观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实践中,出现了以下错位现象:

1.教师主导错位为主体。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老师只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课程知识的发布者,变成知识的传输者,甚至是“骨架化”知识的传输者。老师提供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基本靠教师“主体”来完成,传统教学痼疾“一言堂”依然弥漫在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尽管我们在网络平台上也设计了一些教学互动的模块,像课程讨论区、在线测试区等等,但从实践上看,老师并没有变成导学者,常常是由教师将剪辑的课程知识帖一遍又一遍地发,学生始终是在被动地学。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老师自身的问题。在知识快速更替的信息化时代,人人都可能是新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随着教师知识“拥有者”身份的弱化,教师作为知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自然很容易被旁置,进入“学习者”角色,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教学从而演变成知识的简单传输,“主体”角色自然代替了“主导”角色。基层电大教师之所以常常错位为教学主体,以上固然是诱因,但更主要的是教师队伍不够,教师团队体系尚未形成。虽然电大拥有三级电大梯形教师队伍,但基本上是单独作战,较少形成合力。尤其是基层电大老师,往往一人要独自承担很多门课程的教学辅导任务,要当好一个“学习者”已是不易,要变成多门课程教学合格的“主导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变“导”为“主”也就在所难免了。

2.学员主体错位为客体。学生无论在何种教育形式下都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教学的主体。电大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满足成人继续教育的各种需求,但现实是,不少学员在网上学习的时间远远低于其在网络娱乐的时间,即使是在规定的教学互动活动中,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普遍不高,而参与了的也大多只是简单地发帖,且多为在教材上一看就能找得到的知识帖,探讨交流多流于应付,互动多流于形式。以往人们审视这种现象,大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不可否认,一部分学员身上是有一些问题,像有的只为拿个文凭,有的觉得网上学习没必要等。但绝大多数学员还是想学真东西的,愿意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主体”学习的空间呢?答案是很显然的。一方面,“骨架化”的知识教学成为主流,学员的主体意识被压制。由于教师错位为主体,而当这个主体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时,知识教学必然“骨架化”,学员自然就被客体化了。我们知道,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不再仅限于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而且从网络上搜取知识会更加方便、快捷,在“云”技术下,只需鼠标一点,海量的知识信息就会涌到眼前。因此,单纯的知识教学是难于引发学员学习的内需力的,“骨架化”的知识教学更是无法激发学员学习的主体意识,毕竟知识光有骨架就像人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一样,只能是一具僵尸,是难于令人动心的。另一方面,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缺少互动性、趣味性,学员参与学习和互动的兴趣未能得以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走向客体化。

(二)互动内容的疏离化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目前,在电大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在岗的成人,他们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交互中本应具有诸多共通的教学内容关注点,但遗憾的是,由于互动内容的不对称,大大地削弱了互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

诗的字里行间清晰地表明,乡愁在诗人的不同人生阶段是具有不同涵义的,分别体现在诗的4小节中:诗人对辛劳母亲的绵绵牵挂(第1节)、诗人对新婚妻子的深深思念(第2节)、诗人对已逝母亲的无限哀思(第3节)以及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比向往(第4节)。而这4层不同的涵义又是通过诗中所使用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4个不同的喻体来传递的,如图1所示。

1.教学内容与学员学习需求的疏离化。回看电大教育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学习对象需求变化的轨迹:电大创立初期,学员的主体主要是低学历的一群人,其中很多人没有经过完整正规的学校教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十分强烈,所以,电大开展的知识性的补偿教育能基本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学员大多经历了完整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员对知识的需求逐渐转向实用性、运用性、职业性,教学内容与学员需求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对称,特别是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往往滞后于课程的发展和学员的需求。而近几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面所述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向素质化、能力化等方向转变。而目前我们的互动教学大多仅停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且大多滞留在“了解知识”的层面上,很少进行“探索知识”的学习,更少关注其他方面素养的修习,从而导致教与学的分离感日益突出,学员交互的孤独感日渐强烈。

2.互动内容与学员生活世界的疏离化。生活是教育立足之本,而当前我们的教学互动内容却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体系的介绍、分析中,很少延伸到学员的生活世界,引导学员在其生活世界里去体悟,去发现,去建构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也设计了一些社会实践环节,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毕业设计或论文,由于平时教学中过分强化书本知识的认同,学员对知识的筛选、提炼、质疑、重构等能力普遍偏低,所以抄袭之风屡禁不止,很少有创新性的认识或设计。其实,书本知识只是一种“他者的知识”,而学员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止于学习“他者的知识”,正如学者刘晓明所说:“虽然这种知识也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主体,但由于其作为客体的存在,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主体的异化力量。由于主体的缺席,被支配者淹没于其中竟不能认识自身……会导致主体自觉意识习惯性缺席……”。[1]如果我们的学员不能在知识学习中将其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内化、重构,知识恐怕永远是“他者”的,而其主体自觉意识长期的缺席,也必然会导致主体学习动力不足,互动欲望不强。

(三)互动形式的单调化

不可否认,电大在网路互动形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像课程讨论区、QQ学习群以及各种带有互动形式的课件制作等等,但总体而言,教学互动的形式仍很单调,缺乏丰富多样的交互手段,教学互动的现场感、动态感还很弱,远远落后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拿教学课件来说,我们的教学交互形式大多停留于文字+视频+测试,学员互动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学员既不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感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存在,仿佛只是一个人在面对冰冷的机器进行学习。如此教学互动形式,恐怕连小学生都不会感兴趣,更何况是成人呢!而且其中的教学辅导视频大多只是正襟危坐的在念“报告”,教学的临场感、趣味性、交互感严重缺失,很难吸引学员眼球。

二、网络教学互动策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这一要求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电大教育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且意味着网路教学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努力提升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发挥团队合力,提升互动质量

从世界远程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的专职化和团队化趋向将成为时代的大势,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穆雷、格雷格·吉尔斯利在《远程教育系统观》中所说,未来远程教育的“课程将由教学设计人员、媒体技术人员以及内容专家组成的团队设计”,“最好的课程都是由众多专家组成的一个团队共同设计的”[2]。电大在团队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与普通大学网院相比,我们有着三级电大组成的梯形教师团队,各类人才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而大学网院里教师团队则数量有限;在教学方面,电大已有了一定的上下配合机制,中央、省、市三级联动,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优势,而大学网院基本上是分散式的个人教学。当然,有优势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占尽先机,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开课程上网免费供全球下载先例,教学与资源共享必将而且正在影响全世界大学教育,可以预见将来的大学网院也会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在的优势,形成团队力量。

1.打通三级电大教师的直线通道,合力开展教学互动。目前,中央电大虽说开展了一些三级电大即时教学互动活动,但基层电大教师参与的角色很尴尬,说他们是教学导学者,似乎不是;是协助教学者,似乎也不明确;是求教者吗?好像也不能算是。于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变成了看客,学员根本感受不到省、市电大老师的存在,而最熟悉他们的恰恰是基层电大的老师,学员互动的疏离感自然产生。所以,要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建构一体化的教学通道,让三级电大教师变成一体,明确定位各自在教学中角色、工作内容,按课程将教师分类,形成中央、省电大责任教师和市电大辅导教师同步联动教学机制,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连通与配合,从备课、资源建设、辅导答疑到各种教学互动活动的设计等,都必须联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学步调的一致,使上下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上面责任教师唱独角戏、下面辅导教师无所作为的局面。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各级教师的教学智慧,实现优势互补。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责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宏观驾驭教学的能力等方面可能有优势,但在微观教学细节的处理方面可能就不及基层辅导教师,毕竟基层辅导教师最了解教学中学员学习的情况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师,是不可能实现深层教学互动的;而没有教学细节互动活动的教学,是不可能开展有效互动的。这也正是当今亟需团队合作教学的深层原因。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个体教学的运作模式也是无法满足学员多元的个性化需求的,仅靠一人之力来驾驭庞大群体的教学互动,更是不太可能的。而这又是当今团队合作教学的现实需求。

2.打通基层电大的横向联合通道,合力开展教学互助。当前,基层电大的师资力量各地参差不一,总的来说,都普遍存在师资短缺的现象。从各市、州电大的师资情况来看,教师能够满足课程辅导的电大几乎没有,可能有的电大在某些专业上师资队伍尚可,但要说各专业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基层电大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在某些专业实力较强的电大,由于专业课程涵盖面广,且随时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教师队伍要基本满足需要也是不太可能的。于是,在基层电大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要担任多门专业课程辅导、新课程无人辅导等背离教学规律的现象。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是超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多门课程的教学,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研究课程、教学,因而课程教学常常是有心无力,教学互动只能流于浅层的知识互动,根本谈不上互动质量了。因此,为了保证基层电大的教学质量齐整,我们必须加强合作互助。在此方面,湖北电大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并出台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课程教学团队分省级团队、市州级团队,由省电大和市州级电大分别组建。”学者杨宏宇还提出了师资队伍共享化、教学过程协作化、导学环节标准化、监控评估常态化、教师培训经常化的具体实施意见。[3]应该说以上这些意见和办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当然,在大多数基层电大呈现多元发展的当下,可能会遇到一些体制壁垒,但至少我们应在某些方面要率先突破,首先要打破基层电大校园网互不联通的壁垒,允许教师自由访问浏览各地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其次,尝试建构省、市两级课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互助。可先在部分专业课程试点运行,积累经验,然后稳步推进铺开。另外,要引进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基层电大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

(二)加强教学粘合度,提升互动效果

网络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多边互动的过程,而要让教学中师、生互动起来的前提是两个“贴近”:贴近学员的学习需求,贴近学员的生活世界。所以,要革除以往教学互动不起来的弊端,我们必须走两个“贴近”之路。

1.贴近学员的学习需求,激发其求知欲望。客观上讲,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电大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在职的成人,他们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有所不同,其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更加复杂多样,但归根结底他们是为了将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更加合格或更加优秀的自己。如果说普通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接班人”的话,那么电大教育培养的则是“在班人”的未来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变成“理想人”。他们来学习,都是带着自己的职业经验和理想的职业追求来的,其学习的取向大都带有职业化的特点。尽管其职业化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可能立足于现实职业,有的可能着眼于未来更加理想的职业,但无论哪一种方向,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我们的网络教学大多重知识轻素养,忽视其职业化的素质培养。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务必注重学员的主体需求。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做好学员需求调研,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互动,在教给新鲜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塑造其健康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强化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努力做好“三结合”,即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相结合,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另外,要打破专业的壁垒,加快学分互通制的建设。除本专业必修课外,允许学员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实现学分互通,尽可能满足学员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2.贴近学员的生活世界,增强互动内驱力。我们常说“化知识为能力”,但如何“化”呢?只有到学员的生活世界里去“化”,光教是不行的。教学之所以要互动,就是因为知识只有在教学双方生活世界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内化生成能力素养,所谓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前文所述,电大网络教学中,“知识世界”与学员“生活世界”的分离现象还比较普遍,不少教师观念里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唯书本”“唯科学世界知识”是从的认识,过分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殊不知,在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替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知识昨是而今非的现象并不鲜见。于是,“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教学矛盾日益突出。学者徐浩曾经说过:“网上教学不应全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知识渊源的发现、知识变更的探究以及知识应用的尝试。”[4]此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路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教知识”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悟知识”。一方面要变“讲堂”为“现场”,即把知识讲述变成“现场”观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虚拟情境,让学员在仿真的环境中感受知识、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动平台,设计学员感兴趣的并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研讨,让学员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另外,多用学员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教学来解构知识。

(三)打造良好的互动平台,提高互动兴趣

电大网络平台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的主要地方。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聚集人气,引发兴趣,催生乐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网上教学互动光靠教师之力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它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网络平台。就像旅游景区,若环境不好,恐怕是无人问津的。尽管在当下要实现教学网络平台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完全同步,似乎有些不太现实,但我们必须尽快跟上,因为落后就有可能被淘汰。

1.建设适合电大系统三级网站联通的互动教学平台。基于前文所述,团队化合作教学一旦形成,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平台支撑。而目前三级电大网络平台基本是相互分离的状态,资源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学生学习很不方便,需要多次登陆不同的平台界面,方能浏览相关的资源。如有可能,我们要加快网络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在设计上要坚持简单化、便捷化,实现一次登陆就可进行各种教学互动。

2.设计丰富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模块。可借鉴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经验,建构形式多样化的学习社区,满足学员学习的各种需求,包括知识需求、方法需求、文化需求、素养需求、娱乐需求等等。并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学员参与社区资源建设。

3.采用各种网络技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增强交互功能。如利用QQ、微博、维客、播客等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和开发,适宜地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中,不断丰富交互形式,增强交互感。尤其是在“三网”必将融合的大趋势下,手机、电视、网络都将成为泛在学习的工具,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利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应尽快着手研究,探索适宜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知识碎片化教学的互动模式。

[1]刘晓明,禹奇才.从返身到反身:穿越大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层理据[J].教育研究,2 012(8):62-66.

[2][美]迈克尔·穆雷,格雷格·吉尔斯利著.远程教育系统观[M].王一兵,译.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2-14.

[3]杨宏宇.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策略研究与实践——以湖北电大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1): 74-76.

[4]徐皓.网路教学不孤独——开放大学教学副校长如是说之七[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59-59.

(责任编辑:吴克峰)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teraction in the virtual spaceisw idening,while theonline teaching interaction isweakening.The problems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online teaching interac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eagerly to be solved.In this paper,the teaching strategiesare provided to solve such problems in online teaching as role disorder,teaching contentalienation and stylemonotonousness.The improvementof online teaching and the high efficiency is achiev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improvementof the teaching adhesiveness,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teaching platform.

[Key words]online teaching;virtualspace;teaching interaction

On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Activation of Virtual Space

HU Xiao-hua
(Shiyan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Shiyan,Hubei 442000)

G434

A

1008-7427(2015)02-0019-05

2015-01-18

湖北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专项研究课题“激活虚拟空间的教学互动研究”(hbyyzx201403)。

胡晓华(1965-),男,湖北宜城人,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主体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