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落实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2015-10-15张岩
张岩
[摘 要]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行为塑造力,是推动一切事物和谐化的力量。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关键词]
感恩;识恩;知恩;报恩;施恩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词典》)。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行为塑造力,是推动一切事物和谐化的力量。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小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态。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对子女十分娇惯、溺爱,也使孩子们养成了“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只图一时快乐等任性性格。尤其在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尊敬父母,不晓得感恩师长,更不会去关心他人。有些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更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有的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追求名牌,迷恋网络,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时,我深刻地感到: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及落实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真的是刻不容缓。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唤起他们的感恩意识,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为人之本,让学生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关心之恩,自然赋予生命之恩,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回报家人、老师、社会及大自然给予的恩情,使其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知恩、懂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进行感恩教育上也是如此,认识感恩是学会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所以,让学生感受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营造班级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知恩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大多数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首先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感恩知识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了“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同时,明白感恩就在身边,哪怕只是一个表情或动作,只要心存感激,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开展唱感恩歌、读感恩书、诵感恩格言、做感恩事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感恩之心。
(二)以课堂教学为渠道,渗透感恩教育
各学科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以语文教材为例:如《看电视》《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的人文教育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使感恩教育深入学生心灵。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如虞舜的《孝感动天》、汉刘文帝的《亲尝汤药》、王祥的《卧冰求鲤》等,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百善孝为先,也是做人的本分,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清朝作者李毓秀在《弟子规》中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做人要学会感恩,首先要知道报父母之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恩比天高比海深,无论怎么回报都是应该的。所以,懂得感恩,才能孝敬父母。
(四)以家长、教师的示范为榜样,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恩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家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活出感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帮助孩子明白,当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时,要为带来快乐的人献上感谢,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谢别人。
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报恩、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由“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的转变,挖掘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提升的内在潜能,达到真正的实效。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
(一)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如:“一份账单,情系父母恩”主题班会,了解父母对子女的厚爱;九月十日教师节,进行“感恩老师”的主题班会活动,懂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二)通过体验活动,感知父母、老师的不易
让学生模仿、扮演父母、老师等角色参与体验活动,如:“护蛋行动”“捆绑面粉袋”等活动,体会妈妈十月怀胎之苦,“今天我当家”,与父母换位,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持家之不易;参与班级管理,开展“我是小老师”等活动,体会老师对同学付出的辛劳。
(三)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母亲节、感恩节等),开展感恩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重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德,我们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开展报恩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如: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这一天,参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了解历史,感恩革命先烈;八月一日建军节,走进军营,体会团结,关爱的力量;重阳佳节时,慰问敬老院,可以让孩子懂得孝敬老人等。
(四)家校联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如“日行一孝”“孝亲日记”“布置爱心作业”等,引导学生报恩、施恩。
爱心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C.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D.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E.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五)利用公益活动,升华感恩情感
三、对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活动后的调查及评价
采用自评与他评、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社区人士的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在学生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感恩于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自己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自己的那些人,感恩于祖国,感恩于大自然……就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了爱心和希望。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