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5-10-15孙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意识能力

孙娟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创建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与疑问,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自主学习、合作沟通,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要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从中获取感悟,同时也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但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尽量提出更多的设想,然后沿着不同的思路自由地探索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下面我就浅谈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小学生大部分都思想活跃、求知欲旺,遇到问题内心总想问个“为什么”,对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这种心态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以及获取答案,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把这样的心态比作是种子,那么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丝毫不敢出声,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严。学生害怕教师,因此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疑问;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怕影响自己的威严,同时害怕学生的提问打乱既定好的教学程序。因此,学生被一味地灌输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想提问的意识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精华。特别要鼓励学困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那些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建“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质疑,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种物品以及价钱,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出其他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了以下这样的问题: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个本多多少元?一个钢笔比一个书包少多少元?三个铅笔和三个橡皮一共多少元?这些问题既有新知识也有旧知识,可能不会在这节课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课下学生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培养小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生活是数学的源头。从生活中寻找情境,最大的优点就是现实感强,趣味性浓,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挑战性,可以吸引不同层次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程度。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一种实际的能力,而提出问题是从新的视角看旧的问题,这个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让学生自己乐于提出问题是关键。适当地进行正面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不断地乐于提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如果提出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对提出问题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对不能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注意保护这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次的表扬,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创建如下情境:有一天,小红不小心把小丽的数学书带回了家,而小丽急着写作业,那么小丽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数学书呢?学生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几种方案:小红送到小丽家;小丽到小红家去取;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线相向而行,小红去送,小丽出来接。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三种方案,学生会认真地随着教师的思路一起分析,在自己的提问中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

三、扎实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年来,国内外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就说明了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含义

弄清数学概念中的内在和外在的含义、定理的含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其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逐步转向引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二)培养计算基本数量关系的能力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审不达意是数学解题中的难点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那么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合理地分析并正确地使用。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需要使用两次,这才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关键,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会导致错误。如:“篮球有50个,足球比篮球多10个,一共有多少个球?”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5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50+10=60(个),结果是一共有60个球。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合理地分析和正确地掌握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呢?我们需要把题拆开分析,把拆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进行训练。

(三)培养并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法比较切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法,且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综合法便于叙述。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好边分析边综合。对于那些比较难且复杂的问题,这个办法就非常地适用。类比的方法就是将思维对象与已知的知识、解决办法联系起来,从它们相似的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培养并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并有机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的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敢于并乐于提出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时,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思考,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数学的创新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彭 琳)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意识能力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两只想打架的熊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