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例谈
——以2013、2014年高考题为例

2015-10-15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孙云飞胡琰菲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问候语衬托表现手法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 孙云飞 胡琰菲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例谈
——以2013、2014年高考题为例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孙云飞胡琰菲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由于其考查形式的灵活性和命题角度的多样性,近年来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见下表:

2013、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对表现手法考查情况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表现手法的考查命题方式灵活多样,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概括能力。下面针对主要“手法”题型的不同的设问方式,结合近两年的高考实例来谈表现手法试题的解答技巧,以期有助于2015年高考考生。

设问一、“表现手法”的效果

【解题指导】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也就是说在语言上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技巧,最恰当地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看题干关涉到的是文章的整体还是局部。若是整体就先从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等入手;若是局部(一段话或一句话)就先从修辞手法入手。二是看题干所涉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因为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当然,其中又有交叉现象,如联想、想象、衬托等就不只用于一种表达方式。三是分析表现手法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文本。

【真题回放】2013年山东卷《活着》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很显然题干中所涉及的是句子的表现手法,这样就先从修辞着手,若句中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就看其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第一句的表现手法是“拟人”修辞格。第二句从表达方式来看是描写,从表现手法来看属于细节描写。明白了这些,解答时,再结合文章内容组织答案,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了。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设问二、“表现手法”的赏析

【解题指导】凡是试题中提到“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或“赏析文中××表达方式”,首先要看准题干,大凡赏析的不外乎“结构”“内容”和“语言”,从近几年试题来看,“结构”主要考查其“作用”。考查最多的是“语言”,要知道,考查“语言”,一定离不开内容,在分析句子的“修辞”“句式特点”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含义)”。解答时首先判定手法(多是修辞手法),其次结合内容写出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即可。

【真题回放】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不难看出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反复、衬托等,主要表达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衰老的感伤。“一年又一年”领起的句子构成排比,爷爷奶奶的表现构成反复,树的衰老也衬托了人的衰老。“奶奶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我”感念爷爷奶奶的勤劳,感叹他们的衰老。

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反复、衬托等手法,把树的奉献、衰老和爷爷奶奶的一生类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位老人的奉献,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设问三、“表现手法”与“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体裁是小说。小说考查的内容不外乎人物、情节与环境。“表现手法”也往往与这三者密不可分。常见的题型是“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真题回放】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题干中的“作用”实际就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另外,题干中所涉及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从相应的语境看属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外乎“衬托(烘托)”,这样再去作答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设问四、“表现手法”与“故事情节”

【解题指导】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活动就构成了作品的情节。解答情节试题,首先要看其在文章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如首段、过渡段、尾段。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等。其次再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

【真题回放】2014年湖南卷《粮食》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该段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人们“吃饭了吗?”这一问候语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下文关于粮食的描写。且以人们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作答时,先阅读第一段,整体感知内容;第二,明确问候语的特点,从结构上体会其引出话题的作用;第三,整合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1)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2)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猜你喜欢

问候语衬托表现手法
早春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厚重感
学会衬托
论问候语的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常见问候语的汉外对比考察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