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嘉宾聚首共同把脉21世纪歌剧发展
2015-10-15吉尔
吉尔
6月16日至17日,“国家大剧院2015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7个国家30余家知名艺术机构的近50名嘉宾聚首,推介各自的精彩剧目,同时对歌剧界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在全球视野下为当代歌剧发展“把脉”。
作为近年来世界歌剧界的重要盛会,国家大剧院每年在歌剧节期间推出的“世界歌剧院歌剧发展论坛”都备受瞩目。今年,歌剧论坛第七次举办,迎来全球了个国家近50名嘉宾及艺术家齐聚一堂。国际方面,有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旧金山歌剧院等世界一流剧院,也有泰国曼谷歌剧院、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等屡次参与论坛的“老朋友”。国内方面,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总政歌剧团、上海歌剧院、湖北歌剧舞剧院、福建歌舞剧院等15家中国歌剧制作主要力量,以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吴氏传媒等经纪公司莅临参加。与此同时,导演皮尔一路易吉·皮兹、作曲家唐建平、剧作家万方等十余位知名艺术家也亲临助阵,共同探讨歌剧发展之路。
歌剧论坛不仅高峰人物云集,而且论坛主题始终把握住歌剧发展趋势,通过激发业界领袖思想碰撞,增强论坛的生命力。此前,歌剧论坛分别就“古典歌剧制作的前景与发展”、“新技术在歌剧创作方式上的应用”、“青年歌剧艺术家的培养”、“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对歌剧创作制作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沟通。本届歌剧论坛以“21世纪歌剧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为主题,围绕“21世纪新制作歌剧的经营与传播”、“探索可持续的歌剧制作模式”、“21世纪歌剧制作(创作)的现状分析”、“21世纪歌剧巡演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等四个方面,以动态眼光聚焦当代歌剧创作,搭建全球范围内的沟通平台。
新制作歌剧的经营与传播
“虽然英国皇家歌剧院非常热衷创作一些新歌剧,但新歌剧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我们也在探索新的制作方式,例如与其他歌剧院进行联合制作,带来创新性的投入,减少我们的成本支出。”这是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执行总监科马克·西姆斯在论坛上为大家总结的经验。同时他也表示:“英皇非常积极进行委约创作,大胆启用风格不同的作曲家,并对他们进行全力的支持。为了确保新作品的票房,制作部门会提前四五年就与推广团队积极沟通,并确认新剧目在演出季中的定位。”
上海大剧院2014年曾与英国皇家歌剧院进行联合制作,上海大剧院总裁张哲在论坛上表示:“歌剧在西方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制作成本高昂,另一个是观众老龄化。歌剧要到一个国家落地、生根、发展,要跟这个国家的国情和这个民族对歌剧欣赏的特点、要求结合起来。我认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原创歌剧的发展,恐怕更多要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这个角度加以研究。”
“国家大剧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歌剧走向世界,并逐渐形成亚洲歌剧中心。歌剧要发展,首先要传承。我们要通过培养年轻演员,为歌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央歌剧院团长钟鸣达如是说。
著名导演易立明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歌剧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将原本话剧的观众带入到歌剧院来观赏歌剧。创作现代歌剧是,可以将故事的背景放到我们现在的时代和环境中,拉近观众与歌剧的距离。要让歌剧进入现代,与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进行密切沟通。因为很显然,年轻的观众更愿意看到他们今天生活的呈现。”
泰国曼谷歌剧院院长桑涛·苏利库同意易立明导演的说法:“我们必须调整传统故事的背景,进行本土化的尝试,这样歌剧才能更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且这种方式,更适用于亚洲。”
探索可持续的歌剧制作模式
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探索一个可持续的歌剧制作方式,全力推动歌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就成为国际歌剧同行共同关心的话题。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内歌剧院的领头羊。这些年无论在经典歌剧抑或是原创歌剧方面,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论坛上,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颇为自豪地表示:“国家大剧院应该说已经逐步崭露头角,探索出了一个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歌剧制作道路,每年上演1 6部制作剧目已经成为艺术生产的‘常态。如何形成这一现状?总结下来就是:建立起歌剧制作体系,实施‘全球化战略,坚持低成本制作运行,坚持‘两手抓,坚持‘替代战略。总的来看,国家大剧院通过准确把握歌剧制作的方向和战略,把西洋的歌剧制作与中国创新结合起来,把引进全球歌剧资源和培养中国力量结合起来,把完善歌剧体系和推广结合起来,把舞台演出和观众培养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可持续歌剧制作模式,为塑造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歌剧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歌剧院研究院院长金曼除了赞扬国家大剧院建立了健康的中国歌剧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秩序之外,还从发声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歌剧制作的想法,提出了“中国美声论”:“中国歌剧应该是世界歌剧一部分,中国歌剧只有用美声唱法演唱才能够在世界上确立。”
作曲家郝维亚针对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观众的培养说道:“作曲家、导演、编剧都会抱怨,说看起来演员很多,但能用的没有几个,国家大剧院现在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就是一种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也许我们在物质上帮助不了他们太多,但是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实践,给予他们更多的专业领域内知识的培养,那是给他们未来投资,甚至是给一个剧院的未来投资。”
歌剧制作的现状分析
流行的宿命是很快消失,经典才是永恒的美。作为导演,皮尔-路易吉·皮兹表示会选择尊重音乐和唱词的歌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把非传统的设计理念抛弃在外:“我承认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同样认为尊重伟大而高贵的传统的必要性,传统有两个意义,一是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二是未来我们要开启新的视角、新的激励和新的反省和新的实践。我认为每个剧院都应该找到文化娱乐之间的平衡,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协调,努力表达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能够点燃激情和梦想的精神。以艺术和诗意为名。在每个人心中传递思想和理念。”
“大剧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向中国歌剧的最高峰,走向中国原创歌剧的最高峰,走向引进经典歌剧的最高峰,走向原创歌剧的最高峰。大剧院不仅仅是制作了几部剧,而是培养起来了一批人才。我觉得大剧院有原始积累精神,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但是它是一股力量。”著名导演陈薪伊说,“我觉得经典歌剧不仅是艺术上先进的,在思想上也要有极强的不可动摇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对我们的原创歌剧起了极大的作用。”
“国家大剧院不仅在中国占据了首屈一指的位置,在欧洲也引起了极大的共鸣。”《爱之甘醇》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非常赞同陈薪伊导演的话。同时他也表示:“喜剧是我工作的主要方向,我想从中找到一些新的出路,比如我可以用一些新的技术,像投影技术、动画或者是一些虚拟的现实的技术。我们当时把一些投影的技术用在了歌剧当中,为语言进行补充,我们邀请专业人士做一些2D、3D的动画,和我们的歌剧演员一起进行表演,为歌剧找寻新出路。”
导演李六乙从文化的角度,回顾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每个阶段都是符合时代情况的现实写照:“从文化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歌剧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历史文化遗留的问题,缺乏个性创作的思想,二是艺术创作被经济所左右。如果从歌剧自身来看,需要解决的是继承和创造的问题。这个方面大剧院做得好,既获得了国家应该有的资助,同时它也解决了自己商业运作所获得的利润。所获得的资金来重新支撑它的业绩创作。如果从歌剧自身来看,需要解决的是继承和创造的问题。”
而作曲家唐建平则更注重分析为何歌剧是否好听在当下是世界性难题,并且提出如何解决我国当下宣叙调受到诟病的现状。“我们在中国几十年是最强调艺术为老百姓服务,为什么我们的观念如此明确,却还没有真正达到我们理想的艺术境界呢?我觉得非常需要创新、探索这些东西是什么,不是在那胡编乱造。这些东西恰恰是艺术最可贵的品质。”
歌剧巡演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巡演?美国旧金山歌剧院院长大卫·高克利说道:“在我看来,巡演首先可以建立起声誉,如果想要向国内外的观众证明我们是最好的,那巡演就能够向大家展示剧团的实力。与此同时,巡演也可以帮助剧团能够更加团结,能够鼓舞士气,因为当我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的时候,我们都是相互协作,能够建立起一种对于我们的剧团的自豪感、骄傲感,非常有助于我们歌剧院去建立起这种感情。另外一个原因是一种外交任务,那么比如说像几周之前明尼苏达管弦乐团去古巴进行巡演,那么这是在美国历史上第一家乐团去古巴进行演出。此外,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巡演稍微挣一些钱。还有美国一些规模更小的剧团,巡演对它们来讲是公共服务的方式,也是培养年轻艺术家的方式。”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则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巡演的三种状态以及如何才能巡演。“巡演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一个剧院和一个所在城市。这个剧院创作制作成功以后开始巡演;第二种是建立起了一个剧目的品牌后,这个剧目寻求更大的溢出效应,扩大它的这个作品和这个演出的社会影响度:第三种形态是出让演出权,出售给其他城市的歌剧院进行演出。我们上海歌剧院做法是‘一剧三个版——舞台版、情景音乐会版、用钢琴伴奏的沙龙版。歌剧巡演,我考虑的问题是:第一个要做好普及工作,要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歌剧。第二个还是要接地气,把现实题材的作品演好。第三就是规模,可以带中小型的歌剧到老百姓中间去演出。”
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就如何进行巡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中国歌剧的巡演模式,目前应该讲还在一种酝酿和一种希望这样的运作当中。当然,生产制作的模式,需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需要我们有创造力。”
作为意大利导演。皮尔一路易吉·皮兹表示,歌剧在意大利的巡演并不乐观:“巡演确实是一个非常劳力劳心又费钱的事情。我们在组织巡演上会面临非常多的困难,高昂的巡演费用就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意大利这样一个小国家来讲,其实是把这一部剧从一个大的城市带到更小的城市去演出,由于剧场大小不同,还需要花另外一笔钱对舞美进行改造和修改。因此与其把这个歌剧带到其他的地方巡演。还不如把其他地方的观众直接请到大的剧院去。说实在。意大利歌剧院更愿意上演自己的歌剧,更愿意演自己剧院排的歌剧。”
邀请论坛嘉宾观看一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也是每年歌剧论坛的重要环节。今年,嘉宾们受邀观看的是由国家大剧院酝酿三年之久,委约作曲家金湘创作的改编自曹禺先生名作的《日出》。
在论坛的最后,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诚挚表示,此次歌剧论坛增进了歌剧同行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取得了丰富的交流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剧院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国家大剧院不断促进中外歌剧融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家大剧院借助“歌剧论坛”这一平台和契机,不断将“中国原创”和“中国制造”向世界进行展示和推广,用世界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而此次论坛的另一个重头戏,自2014年起论坛新增的“剧目交流与推介会”倍受各界关注。今年“剧目交流与推介会”得到了各家机构的强烈反馈,参会剧院的规模、推荐剧目的数量相比2014年增长两倍,推介会也从半天扩展为一天。中国歌剧舞剧院此次推介了歌剧《原野》《伤逝》《号角》等多部剧目,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则重点介绍了其最新打造的中国题材歌剧《红楼梦》。旧金山歌剧院艺术总监大卫·高克利感叹:“这样的剧目推介会在全世界都比较少见。这是一个很好很务实的方式,打开了一扇东西方歌剧交流的窗口,促进大家深入了解彼此不同的歌剧制作模式和运营方式。”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家司马勤也认为:“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论坛更具有目标性,在理论探讨之外更灵活务实,它促进了世界歌剧界互通有无、友好合作,为当代歌剧的创作发展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