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2015-10-14李维佳
李维佳
摘要 该文探究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回顾了近些年国内比较典型的此方面文献,从大学生,授课教师以及课程架构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为高校完善该门课程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分析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持积极期待的态度,但从授课教师方面入手的文献较少,从教师角度出发关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探究还不甚明朗。由此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范围要加以扩大充实,注意教师和学生层面的双向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授课教师 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84
Situation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and Factor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LI Weijia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domestic literature typical in this regard, from students, instructors and curriculum framework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urrent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course structur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expect a generally positive attitude, but less instructor aspects of literature, from the teachers'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quiry also unclear. Thus we believe that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expanded by, pay attention to bi-level research faculty and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college students; instructor; knowledge level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课程虽实体存在,但到底能否为高校学生带来实际的效益,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却一直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反馈,而随着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调查显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研究综述现状
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结有关文献所介绍或涉及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从大学生的角度即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各类教学指标的满意度调查,通过与学生期望值的对比,了解该课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实际效果,总结分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余东方,潘柳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中指出,70%以上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对教师的期望最高,教学过程次之。宋志英,严云堂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中,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对该门课程达到“一般满意”以上的大学生接近94.14%。综合多篇文献来看,目前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上是期望和满意的,因此间接证明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在大学生不同专业方面,唐超关于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中显示,有64.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同时有36.9%的学生认为医学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应与非医类院校开设有所不同。对于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体的满意度方面,选择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占了将近90%。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医类大学生对于当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并不高,这可能与院校开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一样,以宏观大学生的角度,忽略了医类专业学生课程多,压力大等特殊的心理需求。目前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情绪调适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大一新生心理困惑主要集中在新环境适应,新学业适应方面;大二学生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是以个人情感问题,考研与就业的选择居多。很多教师在进行小班实验教学后,发现近半数的学生最欢迎案例、生活事例教学,仅有一班加设活动游戏教学其效果显著,该班大部分(56%)学生都认为活动教学是他们最喜爱的教学模式。
第二,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角度即通过调查任课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来分析其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从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委派一些临近学科课程如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的教师担任授课老师,由于学科专业性差异,导致这些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关于角色定位方面,刘小先的研究指出沿袭高校教师的传统角色,重理论讲授,轻课后反馈;混淆了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和被误定为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工作者等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方面相关文献较少,国内外也尚无明确定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刘衍玲,罗小漫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归纳为认知技能、工作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精神和支持性胜任特征这四方面。Kaslow等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学工作者作了进一步描述:他们认为所有专业心理学工作者都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包括:正直诚实、行为适当、富有责任感与专业认同等。谢燕卿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调查得到如下结果:高职院校心理教师除在理教师在各教学因素的得分均低于本科院校,尤其是有效教学与咨询能力,研究与指导能力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心理教师除在工作品质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因素并无明显区别,在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因子上研究上学历教师甚至低于本科学历教师;工作年限对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具有较大影响,工作时间越长,胜任力越高。由此看出学历并非是影响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因素,但工作实践中累积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反思能力能够较快促进其自我成长与专业化的发展。另外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除了专业知识水平之外,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也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真诚亲和心理素质稳定的教师对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都持包容开放的态度,这样可以自身影响学生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
第三,是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面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应遵循心理素质培养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切实扣紧大学生生活学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避免过于理论和泛泛而谈。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新生且课程时的时长较短,因此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能被迫将很多很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压缩,将授课内容进行简化。很显热这是这无益于培养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的。另外,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还是仅限于填鸭式教学,老师单纯授课,按照书本内容讲解知识点。但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单纯记在脑海里,而不会思考怎样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来说,缺少了实践意义,这门课的精髓也就几乎寥寥无几了。戴吉,戴嘉佳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指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主要集中在,课程指导思想消极即大部分课程都侧重于诊断和矫治心理疾病,将重点放在“问题上”、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教学形式较为传统三方面。消极心理学的课程模式很容易使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从而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敬而远之,害怕过多接触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很多文献提到高校应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日益凸显,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心理还是正常稳定的,因此高校该门课程需要彻底抛弃传统的病理学取向,着眼于高校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广泛吸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前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以及课程设置三个方面综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引起了国家以及各个高校的重视,也越来越被视为不同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大学生也基本上对这门课程持期望和积极态度,表明这门课的实践应用性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非常强的。但研究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一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大部分集中于理论层面。譬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等,缺少实际的调查分析,缺少对数据进行的系统的统计分析,因此在宏观的数据层面缺乏科学准确额数据。另外,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开创性研究,缺乏创新性。
二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应该是双向进行的,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应该着重调查研究,但目前大部门相关文献都集中在对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和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忽略了教师这一同样重要的方面。现有文献中关于教师授课教学状况,教师的自我感觉和评价以及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不是很多,这就导致提出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几乎都从学生角度出发,忽略了教师方面的现实情况,因此可操作性并不强。
三是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方面所选取的对象过于片面。国内大部分探讨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方面的文献都只选取了一所或同一地区的几所高校,把所得出的结论推至全国显然不够客观准确,毕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水平不尽相同,教材选用也并不一样。
四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完善建议还是没有具体到细节层面,到目前为止最详细的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仍旧是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这门课的文件。虽然很多文献指出了这门课程现存的很多问题,但解决方案提出的还是过于笼统泛泛,导致翻阅很多文献发现各家解决方案都基本相同,虽然有大致完善方向,但不论是教材还是课程体系,都缺少明确的针对性的完善方案。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基本上面对当前文献所做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首先是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扩大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不仅是扩大学生层面的研究范围,也要注重学生和教师双向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层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相比于其它专业,授课方法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是授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学会完善自己人格和处理各时期的心理问题。第二是在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老师授课情况时也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例如探究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生课程时得到的课堂反馈的差异,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师自我胜任力感觉的影响等方面。第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限于SPSS统计分析的单一方法,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期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总体发展趋势上是乐观的,大量调查也表明高校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是普遍期待和认同的,说明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等等方面。通过近些年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各式心理问题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心态素质还是良好平稳的,因此这也就要求各大高校开展以积极鼓励正面引导为主,以诊断和矫治为辅的心理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真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自我修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余东方,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27):66-70.
[2] 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128-130.
[3] 唐超.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7):923-926.
[4] 刘小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角色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37-39.
[5] 刘衍玲,罗小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2):86-90.
[6] Kaslow N J.Competencie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59):774-781.
[7] 谢燕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调查及提升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0-31.
[8] 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0(3):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