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工组织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介入的研究
2015-10-14梁展业苏蕴瑜
梁展业 苏蕴瑜
摘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外来工子女人数在公办学校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备受关注。除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关注和干预之外,社工组织也可积极地介入干预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校园社工组织通过心理评估和个案跟进发现、解决外来工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组织活动,促使外来工子女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更好地了解、融入广州文化。
关键词 学校社工组织 社工 外来工子女 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85
Organiza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Mental Status
——Take Guangzhou Xinjiao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LIANG Zhanye, SU Yunyu
(Guangzhou Xinjiao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re a special group in the city, as the number of foreign worker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ical state concern.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 of moral concern and intervention workers, social organizations can also actively interven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Campus social organization through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case follow-up found that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ise; by organiz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o enhance interpersonal skill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to Guangzhou culture.
Key words school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mental status
1 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以广州市新滘中学为例
广州市新滘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地处海珠区东部,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这几年间外来工子女入读的比例持续上升,该校目前外来工子女人数所占比例达到62%。外来工子女成为教育中极待关注的群体。
该校的外来工家庭收入普遍一般,父母通常为生计而奔忙,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外来工子女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难以在家庭层面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该校外来工子女由于生活区域的限制,课余活动范围较窄,较少与本地学生接触,对广州文化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又渴望有更多的课余活动扩宽视野,如不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容易产生自卑、逆反、自我封闭等不正常的心理倾向,极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
针对外来工子女出现的情况,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由班主任对他们的整体情况进行关注,对特殊个案进行跟踪处理;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主题家长会,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室开设“兰兰信箱”,由学校心理室陈敏兰老师去解答同学们心理上遇到的困惑;以 “熔炼团队·塑造阳光心态”、“责任·感恩”等团康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
在社工组织进入校园之前,该校也尝试引进一些校外援助力量开展活动,如 “心声热线”志愿者进校园,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困惑;还有广东财经大学志愿者对外来工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仅限于短期服务,未能成为常规。学校需要得到校外力量更长期、稳定的支援,帮助消除外来工子女心理上的困惑。
2 社工组织进校园的背景
2007年海珠区做了一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调研,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后,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青年地带”社工组织到一些试点承接青少年服务项目。广州市新滘中学于2014年成为其中一个试点。“青年地带”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质,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整合资源,助人自助,帮助青少年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全面发展。
3 社工活动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的介入
“青年地带”进入广州市新滘中学之后,根据该校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展一系列的社工活动,其中部分活动针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开展。
3.1 心理评估与个案跟进
个案辅导是“青年地带”提供的服务之一。个案主要通过社工发现、家访获得、学校老师转介、外展获得、服务对象主动求助和社区街道转介等方式发掘。
发现个案后,社工会对个案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评估,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家庭系统,了解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二是朋辈系统,了解其人际关系;三是学校系统,评估其在学校的适应状况;四是社区及社会系统,在宏观的角度评估潜在案主所遇到的问题。
对这些个案,社工通常以一对一面谈、非正式接触(借助QQ、微信等形式)、与案主同辈接触、家访、个案督导会议等形式跟进。在过往一个学期中,“青年地带”的社工处理了18个个案,其中有12个是外来工子女个案。
案例一:小W,籍贯江西,2009年从老家转学到广州,单亲家庭,现与父亲居住于广州。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亲子沟通和学习适应方面,由于正值青春期,与家人沟通逐渐变少,有时会因为学习问题亲子之间会发生争执。在学习上,从老家转学过来后英语学习跟不上,拉低了整体的学习成绩,对学习失去兴趣。
社工介入策略:社工寻找机会接触小W,与其建立信任关系,走访班主任及同辈群体,了解其在学校的情况,评估老师及同辈群体对小W可提供的支持,完善其身边的支持系统,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情况,提供亲子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为其链接社会资源,争取英语补习的机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案例二:小L,外地生源,家里父亲一人工作,母亲全职在家。在小升初主题班会的反馈表中,小L表示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较低。了解后得知小L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他的学习,小L自小学习基础较差,升入初中之后产生厌学心理,将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上。他喜欢玩网络游戏,受网络暴力影响大。
社工介入策略:借助开展班会的机会,社工与小L建立信任关系,采用一对一的面谈方式了解他的心理状况;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协助他认清自己的非理性情绪,修正偏差行为。采用优势视角寻找小L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另外评估他身边的支持系统,鼓励他多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引导他做出自我改变。
社工通过生态系统心理评估发现一些外来工子女存在的心理困惑,再以个案跟进的形式较有效地解决,促进了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成长。
3.2 小升初适应活动
小升初适应性服务是“青年地带”每届新生入学之后开展的常规性服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在开展主题班会之前先向老师了解各班的新生适应情况,据此调整班会的主题内容,从学校环境与人物、学习、生活习惯、社交、成长需要五个方面认识小升初的转变。
在主题班会中向每位学生发放小升初适应情况问卷和情绪面谱。根据问卷及面谱反馈的情况,发掘出一些小升初未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外来工子女,把他们纳入心理评估的范围,根据评估结果确认是否需要个案跟进。
3.3 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增进外来工子女与朋辈之间的交流,创造外来工子女表达的平台,社工特意为外来工子女设计组织了“青少年体验广州之探索成果摊位展”活动。
利用周末时间,社工带领部分外来工子女到广州著名景点“黄埔古港”开展活动。社工带领学生在各自摊位向游客宣传展示对广州文化的探索成果;期间鼓励学生与游客进行互动、拉票;最后票选出各个奖项对学生进行奖励。
一系列活动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提升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外来工子女并参与到外来工子女服务中。
3.4 城市文化探索活动
外来工子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以及生活区域和朋友圈的限制,较少机会走访广州的特色景点,也对广州文化了解不深。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情况,“青年地带”组织了外来工子女“缘梦广州”活动。利用周末的时间,社工带领部分外来工子女到广州著名景点“岭南印象园”了解岭南文化,期间欣赏“岭南百艺”,光顾“怀旧老店”、观赏“岭南演艺文化”,学习“粤语文化”。还到广州老字号“陈李济制药厂”观摩陈皮制作和中药制作的过程。
活动使外来工子女走出家门,走进广州名胜,促进了他们对广州文化的了解,提升了他们对广州的归属感和融入广州的自信心。
4 结语
学校社工针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估和活动策划,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小升初适应状况,以个案跟进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组织带领他们参与多项校内外活动,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城市适应性得到了提升。在社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外来工子女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乐于参加社工组织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有望在社工组织的介入下持续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伊敏.“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基于青海L学校社工站的实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 张婷婷.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4).
[3] 李绍伟.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
[4] 马林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
[5] 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