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探究

2015-10-14韩青云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调适学习倦怠成因

韩青云

摘 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况。辨析学习倦怠的概念、归纳梳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调适学习倦怠的方法措施:积极主动培养各方面的技能;加强亲子沟通;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等。希冀能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习倦怠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50-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天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调查研究发现,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玩手机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像病毒一样席卷着每个校园。研究结果表明,近来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且学习倦怠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严重[1]。大学期间“逃课”俨然已是他们的“必修课程”,甚至有的大学生感叹,没有逃课记录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种学习倦怠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与社会以及学校的规定与初衷相悖。已有研究主要是以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为主,对该现象提出的实用性的对策则是屈指可数,文章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提出调适的方法。

一、学习倦怠的界定

(一)倦怠的定义

倦怠(Bumout)这个词语诞生于Bradley的一篇介绍青少年犯罪干预的论文中[2],但在当时并没有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倦怠作为一专业术语则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1974)首先使用的,人们将弗鲁顿伯格视作开启倦怠研究的鼻祖[3]。他用倦怠描述个体在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以及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这些工作人员中,以服务行业的工作者首当其冲。他们往往被要求对自己的工作或服务的对象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过分的情感投入最终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投入降低,自我效能感低下,出现工作倦怠的症状[4],具体表现为沮丧、疲劳、焦躁不安、抑郁等。

(二)学习倦怠的定义

学习倦怠,顾名思义,是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厌倦和疲惫的状态。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由Pines最先提出,具体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5]。学习倦怠的概念由职业倦怠的概念迁移过来,包括一些症状表现等,如逃课、沉溺于网络、考试作弊、挂科荒废学业、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等。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所代表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朋友情感冷漠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的定义亦莫衷一是,其中台湾学者则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时有情绪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等。大陆学者连榕、杨丽娴等给出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缺乏学习动机,却因各种压力不得不参与学习时,就会感到苦恼、烦躁、抑郁,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最终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方面症状,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6]。

(三)学习惰性与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在认识方面、情绪方面、行为方面以及易发人群方面都与学习惰性存在区别[8]。学习惰性是学习者对待学习任务时,由于主观因素或客观条件主动延迟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主体虽然有学习的意向,但动机不足,并且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学习任务。而学习倦怠是学习主体本身学习意愿匮乏或学习兴趣减退,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家长期望、考试制度、获取证书等)又不得不强迫自己进行学习的疲惫心理,但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苦恼、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二、学习倦怠的成因

Johnson(1978)、Vilalnova及Bowns(1984)通过研究均得出课业压力是影响学习倦怠排名第一的因素,我国研究学者也总结了学生学习倦怠可能存在的原因,并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如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6]。

(一)外部因素

结合教育实际,笔者归纳出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第一,家庭因素。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以及家庭气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和解释学生的学习。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会使孩子容易形成懦弱、胆小、退缩的性格特征,在偶尔的考试失利中,容易沮丧、抑郁,对学习亦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反之,和谐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即使学生在校有课业压力或者其他烦恼,能够在“家”这个港湾及时得到排遣,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第二,学校因素。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所以学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氛围、学习资源、教师教学风格、学校课程以及考试的制度等,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行为与心理。第三,社会因素。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当今的大学生俨然已成为各个学校批量生产的“商品”,且这商品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买家市场”的不利情境中。如今的学历也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很多行业宁愿聘用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非有着满腹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学历与薪酬失衡,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大学生开始兜售起“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前途的一片茫然,使得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陷入痛苦、无助、沮丧中难以自拔。

(二)内部因素

较之高中,大学生活要松散很多,可支配的时间和金钱也相对更多,这就为大学生不学无术、沉溺网络提供了契机。不良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良,专业认同感低下等都是造成学习倦怠的内部原因。面对与社会实践脱轨的课程内容,缺乏师生互动的上课方式让学生们已是无所适从。陈旧的、不合时局的学习内容理应被更改、替换,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学习倦怠的调适方法

逃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公开抵抗学习的常规手段,依据已有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缓解学习倦怠的症状。

第一,个人方面。大学生除了培养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还应扩展各方面兴趣、多参加学校活动与社会实践、多与同学朋友老师沟通,并能及时关注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活化,为将来能够顺利投入到社会工作中打下基础。另外,大学生还要提高个人的调适能力,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敢于去跨越,并能够向朋友、老师求助;第二,家庭方面。加强亲子沟通,家长理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个舒适、温暖的港湾。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第三,学校方面。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化、多样化、实际化,并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积极鼓励学生投入课程学习中;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多培养实用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改变大学生考前“抱佛脚”的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公共课,并举办各种文化及娱乐活动等;对已经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辅导及干预指导;第四,社会方面。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公平公正的待遇,尊重大学生,为大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未来发展展望

第一,概念界定。学习倦怠虽然本身不难理解,但研究者对其认识不一,势必会影响对其本质及内涵的探讨。应该给学习倦怠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第二,测量工具。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编制了适应于我国大学生的测查量表,但主要还依赖于Maslach等人编制的MBI-HSS量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导致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的不同,应该加强学习倦怠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精确化;第三,研究对象。现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学生身上,而学习是终生的事业,以后也理应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其他人员;第四,研究方法。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问卷法,应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将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相结合使用,多进行学习倦怠的干预性研究,探索有效的改善途径;第五,研究内容。应该加强学习倦怠的本土化与跨文化的研究,并深化、拓展学习倦怠的理论架构。在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很多考虑的是外在的因素,比如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等,而关注学生本身的因素相对较少。另外,关于这些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也比较少,这也不失为未来要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许国平,周秋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71-75.

[2]Bradley H.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for young adult offenders [J]. Crime and Delinquency,1969(15):359-370.

[3]周文静.初中生学习倦怠及教学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Freudenberger Hr.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5]Pines A,Kafry .D.Tedium in college[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

waii,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2210,

1980.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

[7]尧丹俐.基于学习支持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应对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8]樊琪.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6):1459-1460.

猜你喜欢

调适学习倦怠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