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2015-10-14胡池群
胡池群
摘 要:“中国梦”所凝练的价值理念、价值诉求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规范作用,是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精神文化建设普遍缺失等问题。“中国梦”引领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包括: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中、融入校园生活中、融入榜样教育中,为师生搭建建筑梦、圆梦的舞台。通过以上路径,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校园文化;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86-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基本内涵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凝练价值理念、价值诉求,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新时代发展的价值导向,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中国梦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规范作用,是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以“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分析,概括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办学理念模糊、大学精神缺失、校园制度建设滞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欠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作为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独立学院须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探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目前,很多人对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层的事,与全校其他师生没有关系。在“中国梦”的视域下,我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必须明确认识,“大学文化包含了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价值观念、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师生行为、校风学风、学术氛围、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等,几乎涉及大学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各部门、院系、单位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2]“校园文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3]
校园文化就其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表层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层称之为载体文化层。第二层面——中层制度文化。第三层面——深层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包括稳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认知法则、行为规范和习惯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的这三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系统。高校校园文化整个系统承担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功能,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2.“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文化组织与民族的、国家的、世界的文化组织,本质上具有同构和同存的关系。”[4]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体现“中国梦”的要求。“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正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一方面,“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教育梦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学必须体现大学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中国梦”正是引领大学精神的正确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是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包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人际氛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让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融入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期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各项基础设施如公交、道路等都还不是很完善。且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区位于郊区,地理位置较偏。受资金、学校发展战略、场地等因素的影响,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如有些学生满怀憧憬的来到独立学院上学,刚来校发现寝室没有热水,住宿条件差等,来校不久后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又被偷了,这种情况下会让学生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还表现在整个校园建设尚未完成,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着不得不对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施工或扩建,上课和自习的时候伴随着轰轰隆隆的机器嘈杂声,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各种体育设施、学术活动场所、娱乐场所、公共设施等等还不尽如人意。再加上这些新建的设施,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体现不了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失去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2.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独立学院在订立制度时,由于缺乏制度文化积淀,缺乏实践经验,加上时间仓促等原因,导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一部分制度文化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制度体系,还有一部分拷贝了其他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而这些制度都不适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甚至出现制度相冲突的现象。
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有些学院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仅从投资人利益出发,不接受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政策制定出来了师生完全不知情,制度文化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管理模式的落后,不少学院依然沿袭了集权管理体制,或者有的学院虽建立了董事会制,却并未能真正落实和运行;人事制度和员工薪酬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出现了聘用人员和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使学院的人员流动频繁,每年都忙于人员招聘,师资队伍不稳定,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安保措施落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实践证明,适用于母体高校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一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应因地制宜制定规章制度,改变制度文化滞后的状况,使学院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3.精神文化建设普遍缺失。
独立学院起步晚,校园文化缺乏历史积淀和凝练的过程,文化底蕴缺乏。当前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构建中,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即使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但学院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办学目标与理想大打折扣,收不到应有实效。如何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凝练以务实精神和感恩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培育人文气息值得深思。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期待与价值凝练,但囿于历史局限与现实影响,与独立学院相匹配的大学精神尚未凝练。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活动层次不高,部分人认为办校园文化仅仅是完成任务。独立学院虽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等,但因缺乏独立学院明确的价值追求,所追求的也是共性的东西多,个性的东西少。也有独立学院的各类“文化节”“艺术节”“体育界”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绝大部分为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
三、“中国梦”引领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1.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6]高校应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也使社会文化追求对物欲追求呈现无止境的状态,理想信念被淡化。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更重要,“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受环境、信息影响的程度较高,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具有自主性和依赖性。因此,通过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文化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形成的自我使命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一个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尤其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如果缺失了理想信念,大学生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去。
2.融入实践教育中
大学生理想信念从确立到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理想信念一旦确立还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大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摆脱课堂教学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思维也会空前地活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亲身参与角色体验,感悟才会更深刻,才会在感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思考。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可,是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基础。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让学生能体悟到思想的魅力,从而去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榜样,对榜样心悦诚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
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电子、物理、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组成小组设立家电维修、自行车维修等便民服务点;利用含暑假“三下乡”,深入农村、深入一线,了解农民的收入状况、产业结构、产业状况,并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篷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可在本市的旅游景点,进行生态环境宣传、捡垃圾、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等。总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社会实际情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
3.融入校园生活中
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如前面所分析,各个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不长,缺乏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手段单一,忽视隐形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独立学院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做了一系列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一是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军训、毕业典礼、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创设理想信念教育。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协助下举办了“情浓墨海绍书香”书法展、茶文化协会茶艺讲座、笔架文学社“三笔”书法大赛、夕阳红敬老院之行、呼吸话剧社专场展演活动等社团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潜能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三是将“中国梦”融入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职业规划大赛,“我为歌狂”歌唱比赛、行销策划大赛、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活动。此外,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芙蓉讲堂”,以书为钥匙,深刻感悟到知识的力量,开启我们的心灵之旅。实践证明,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能够带动增强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认同感,使学生对其的理解上升到新的层次,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4.融入榜样教育中
“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抑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讯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8]在高校“中国梦”的教育中运用榜样示范,就是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召广大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和人格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与道德水平去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自己从事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提高自律能力,要做到“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提高高校“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5.为师生搭建建筑梦、圆梦的舞台
大学凭借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优势,对人们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课题、新问题、新困惑予以解答,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在健康的校园文化中,能够为师生搭建建筑梦、圆梦的舞台。让师生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接受美的熏陶,在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从而达到价值引导和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青年都是参与时代建设的主角,青年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所以,不能忽视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变学院发展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在硬件设施方面,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的扩建和改造,应尽快按质按量地完成施工,不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在制定政策时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变过去集权管理模式,完善人事制度和员工薪酬考核机制,解决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通过创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文体活动,让大学生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还可通过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为老师教书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推动独立学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梦”是“个人梦”的向导,“个人梦”是“中国梦”的支撑,二者不可割裂而谈。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依靠广大学生群体,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校园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信念,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梦”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3-
03-17)[2015-04-01].http://news.youth.cn/gn/201303/t2013
0317_2990174.htm
[2]邸艳茹.大学文化建设需要走出误区[N].中国教育报,2013-
04-12.
[3]蔡克勇.大学校园文化与创造性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1-14.
[4]邓达,易连云.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1):94-98.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2015-04-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8]王雪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安社会科学,2009(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