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10-14姚红军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山西运城044000
姚红军(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山西 运城 044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疗效观察
姚红军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山西 运城 0440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自拟汤剂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中西医;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疗效
胃痞病指胃脘部出现不适现象,按其部位触之无形,只有在进食后才会出现腹胀症状,且反复性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虽可改善患者临床特征,但疗效并不明显。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0.4±2.4)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病程(1.5±0.5)年。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31.6±2.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6±0.6)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烧心症状,符合疾病诊断标准,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检查排除药物过敏、其他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药物治疗[2],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86,)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大西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5 mg/次,3次/d,均为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自拟汤剂治疗,组方:半夏、陈皮各12 g,黄连、黄芩、茯苓、苍术、薏苡仁、白术各10 g,竹茹6 g。水煎服,200 ml/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同时,还可针刺患者足三里、内关等穴位,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胃痞病疾病特征消退,临床检查结果阴性;好转:患者胃痞病疾病特征减少,临床检查结果有改善;无效:患者胃痞病疾病特征、临床检查结果未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疾病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疾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5043.89±8.125.23±3.67对照组5044.12±8.0111.34±4.78 t 0.1437.17 P 0.8870.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其中呕吐1例,腹泻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其中呕吐4例,腹泻3例,肝肾功能异常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46)。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胃痞病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腹部肿胀为疾病主要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均认为和内脏敏感度高、肠胃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如今,临床均使用西医治疗,给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分散片等,奥美拉唑药物抑酸作用突出,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由于胃酸分泌量过大导致的腹痛症状;莫沙必利分散片为受体激动剂,服用后可加快胃排空进度,改善临床症状。然而,虽服用药物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并不明显,再加上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间接加重患者病情,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必须探讨针对性药物治疗。
祖国中医学认为:胃痞病临床分型相对较多,如: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等,尤以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将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作为疾病主要治疗原则。方中半夏、竹茹可化痰、祛湿,陈皮可理气、燥湿,茯苓可健脾、安神,黄连、黄芩可清热、泻火,苍术、薏苡仁、白术健脾燥湿,将所有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清热化湿的治疗目的。此外,将针灸应用于患者治疗过程中,疗效更佳,通过针刺患者的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加快肠胃蠕动,促进胃肠吸收,调节阴阳气血,预防疾病复发,符合由丽娜等[5]研究的结果。此外,由丽娜等研究表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需加强饮食保健,如: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类食物为主,禁止暴饮暴食、过量食用生冷食物现象,禁止吸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愉悦的心情,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可以听音乐,参加社会活动,做到生活起居规律,确保睡眠充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不良反应总率为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金丽萍,黄冬度.应用中西医联合与单纯西药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18(07):1460-1462.
[2] 胡 畔.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3] 何雨芹.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4,(36):229.
[4] 郭东明,郭亚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172-173.
R259
B
ISSN.2095-6681.2015.13.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