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5-10-14马飞燕
马飞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77-01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运用情景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果。
一、从读入手,创设情景
1.欣赏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较适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模仿,再朗读。
2.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江南好”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白居易写这首词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词,有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词,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古诗教学中,还应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教学片段: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整首诗吧,由你们分工!生:(叽叽喳喳议论)我们读后两行。师:行,那诗题我们一起读。(师生合作读)师:现在,你们在六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小组合作练读)师:来,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一下。小组1:齐读……小组2:男生读两行,女生读两行,诗题齐读。
4.创设情境,进行比赛。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要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之星”,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5.表演读。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一诗时,学生对于“笑问客从何处来”,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我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二、从画面入手,直观感知
适时运用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画面,在直观中获得美感,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泊船瓜洲》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京口、瓜州、钟山、长江的位置,很快就理解了“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看到了怎样的春景?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就一下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从多媒体教学入手,入情入境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心理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感知。因此,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是领悟古诗情感的极好方法。学生可以看着画面,随着音乐个别品读;也可以欣赏教师或同学的配乐朗读。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教学课件展示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古诗,同时播放录音:“宋代诗人苏轼初游庐山时把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上。这是描写庐山的著名诗篇。庐山云烟缭绕,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楚它的真实面貌。作者把它的这一特色写成绝句,不仅概括得十分贴切,而且深含哲理。”听到这里,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问:“为什么身处山中也很难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这首诗蕴含什么哲理?”可见,语言情境的创设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 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