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应与时俱进
2015-10-14马富林
马富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26-01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大和新课改理念的宣传、学习不断深入,我对其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用这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优秀不提,只说教学的全程展示,次次都被诸多同仁点赞。每堂课上,师生位差有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合理利用教材资源,被他们评为与时俱进的好课。概括起来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教师角色转型凸显
(一)改变了位差效应——增强亲和力
在教学中,我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弯腰俯身,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讨中。一个学生曾在作文里这样描述:“老师趴在我的课桌上,与我们讨论时,身体弯成了90。,他的上身和地面已完全平行了。”——我就是这样和学生互相合作的。如此一来,学生心理放松、思维积极,在这个无压力、又平等的和谐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还经常标新立异。这是老师让学生消除位差效应后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的精彩闪光。
(二)改善了师生关系——关注参与度
一是激发与保护多种潜能。我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二是引导与培养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三是尊重和支持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二、学生素质发展突出
(一)逆向思维能力突出
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了。
(二)求异思维能力突出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如我给出一道题的错误解法和答案,之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说出错因,再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把多个解法在黑板上演示出来,这是求异思维结果的亮丽呈现。
(三)发散思维能力突出
在课堂上研讨众多但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表现尤为突出。如在《认识图形》的“实际应用”环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他们思维“自由度”的最好体现。
(四)直觉思维能力突出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学生都会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数学教材中设计的“猜一猜”“想一想”“脑筋急转弯”等类型的题,是展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机,它能把课堂推向高潮。
三、教材整合灵活使用
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老师或许发现教材有一些小瑕疵。一是有的知识系统出现断层的现象。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里,从头到尾没介绍“圆”的定义,可却引出“圆心”“半径”等和圆相关的概念。此时就要老师给予补充、诠释“圆”的定义了。二是欠衔接。如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没有说明什么是“直角”。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了图形,缺少解释。为此我用多媒体辅助讲解,从多个角度、方位进行图例展示,以助学生知晓。三是有过去所说的“超纲”现象。如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有“对称”概念,但前面没有一丝涉及,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才出现。针对此题的处理,当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责任编辑 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