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015-10-14张志勇
张志勇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19-02
小学阶段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入学后,正规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不仅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中,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备课挖教材,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习旧导新、问题设计、重点讲解、疑点创设、难点突破、板书设计、课堂练习、教材处理等方面贯穿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线,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以教材中具体的实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一文讲述了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迹。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使其在刚刚开始了解人生的时候,了解学习霍金这种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承受挫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其次,在教材处理过程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的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音乐课《白杨和小河》,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与小河”真诚的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互助的意义。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如何与同伴相处”教育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大家互相帮助时内心的感受,通过体验这种良性心理活动,从而强化互相帮助、正确与同伴相处的行为。
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备课,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在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知识,在和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二、课堂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宽松宜人的课堂教学环境,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只有在人际关系良好,精神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智力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回答,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放开胆子,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发言的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给予“对”“错”的评价,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给予肯定,如:“你回答的真充分。”“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等等,对于错误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小学生自尊心很强,太直接的否定会挫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应做的是给予鼓励,在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引导,争取得出正确的答案,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作业重点评,在沟通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处理作业方面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布置作业的难度要循序渐进,做前一题时,就有信心完成下一题;作业的数量要符合实际,少而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布置的作业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意志力的磨练、创造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批改作业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指导,也是和学生进行广泛交流的好机会,因此,冷冰冰的对错号往往有点不近人情,用“小问号”“小笑脸”“小红花”“小红旗”等小标志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表扬、启发则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完成得不如意的作业,可写上几句期望性评语,如:“期待你的作业完成得认真、工整。”等等,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
四、课外多点拨,在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渠道。课外辅导不是学困生的专利,教师要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课外辅导。
对优秀的学生要加强培养,进一步发展其爱好和特长,并通过不断提高要求,让他们感受适当的挫折,知道自己还存在不足,同时又使他们取得更高水平的成功,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中等生与学困生要有重点地进行辅导,耐心的培养他们的意志,通过巧妙的点拨启迪思维,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有所收获,感受成功。许多学困生的真正困难并不是他的笨拙,而是他的自卑、畏难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注重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教会一道题,只是解决了“授鱼”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则解决了“授渔”的问题。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一方面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