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文教学运用线性结构理论的可行性初探

2015-10-14苏加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线性思路

苏加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12-01

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可是效果很差。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后来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能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几十字,重复读上几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前后内容要联系起来理解。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所读内容的记忆、理解和关联。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有意识地记忆书中的内容,又不能理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学习效果当然是不可能好的。以后,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读书时注重有意记忆和有意理解,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传统的语文课文教学往往遵循这样的环节: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分析课文——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环节确实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是一堂语文课文教学课,教学目标多多,教学任务多多,课堂讲得多多,知识板块与知识板块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必然少之又少。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老师把教学任务完成得多当成了教学的目的,忽视了用一根主线把各个教学环节或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这样,教师教学环节及各个知识点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甚至把好好的课文割裂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课文时多个教学目标互相干扰,多种知识点互相交叉,不能有效地进行有意记忆和理解,课堂效率自然就不高了。运用线性结构的理论来指导语文的课文教学,其目的在于:

一、排除教学目的对教师这个教学主导者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贯串成为一个整体,那么教学环节就会失去紧密的联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割裂开来,各个教学环节间也会不相贯通,不相衔接,教师这个教学主导者授课时思维便要发生跳跃,从而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学目的的贯彻转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上。那样,教学目的又会反过来影响干扰教师的授课,教师教学环节就会失去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线性结构理论于课文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形成一串“冰糖葫芦”,课文中的某个要点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支撑点,而后把所有的(或大部分的)教学环节用一条主线(教师针对课文教学的某种思路)串连起来,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就会更好地把握整堂课的教学思路,从而排除干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排除学习过程对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干扰

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授课思路不明确,仅仅按部就班地把各个教学环节中的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就好比一个个盲人,在黑暗中行走,即使有人引导,究竟自己是怎么走出去的也记忆不深、理解不透,因为引导者只是带着他们走,并没有真正让他们明白如何走。这样,课文教学中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或知识要点没能用线性结构理论来设计和指导,它们之间往往就会缺乏内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要从一个教学环节转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从一个知识要点转入到另一个知识要点,过于频繁的注意转移和学习思维的跳跃也会让学生自顾不暇,跟不上教师教学的思路,甚至产生学习的疲劳,进而对课文学习失去兴趣。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线性结构理论,在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的引导下,设定少量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来教学,反复刺激学生某种知识或能力的思维,学生就能很快地形成思维惯势,进行有意记忆、有意理解和有意学习,从而排除干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好比看章回小说的结尾“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衔接自然。不过,这个比方只涉及到教学环节间或知识要点间的衔接问题。当然还要加上一点,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中心支撑点”。

这样看来,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线性结构理论,形成教师缜密的教学思路,梳理出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使整堂课甚至整篇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师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刘馨

猜你喜欢

语文课线性思路
渐近线性Klein-Gordon-Maxwell系统正解的存在性
不同思路解答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