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2015-10-13朱鹏珅

经济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域间回报率差距

陈 虹 朱鹏珅



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陈 虹 朱鹏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本文测算了1993-2013年全国与东北、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基于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视角,研究了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全国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提高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区域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提高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差距;(二)区域间层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及FDI增加缩小了区域间经济差距,就业人员增加则扩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而政府支出却对区域间经济差距无显著影响;区域内层面: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就业人员、FDI及政府支出对区域内经济差距影响显著性不同。

资本回报率 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 区域经济差距

一、引 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经历粗放式的快速发展之后增速放缓、风险凸显,经济发展迈入新的阶段“经济新常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成为这一阶段发展要务,其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发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潜力,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问题,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本回报率是资本投入回报,一方面,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会吸引资本流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大区域经济差异;另一方面,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持续地资本流入降低资本回报率,进而导致资本流出,平衡区域经济差异。前者可以称为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效应”,后者可以称为资本回报率的“平衡效应”。那么在区域间和区域内,资本回报率变动引起的资本流动对区域间、区域内的经济差距的“差异效应”大于“平衡效应”,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还是“平衡效应”大于“差异效应”,使得区域经济差距趋于平衡?资本回报率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与对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是否相同?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说明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资本回报率不仅用来考察微观企业的经营历史业绩,同时也用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本文研究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考察宏观方面的资本回报率,故本文有关资本回报率的文献综述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资本回报率的测算;第二,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回报率估测的经验框架基于Hall-Jorgenson(1967)资本租金公式。最有影响力的几种资本回报率的计算方法有以不变价为基础的回归分析模型(Baumol、Heim等,1970),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净现金流折算模型(Mueller、Reaedon,1993)以及内部报酬率(IRR)模型(Fama、French,1999)。我国学者对资本回报率的测算主要使用非回归分析模型-直观法,主要从两个角度对资本回报率进行测算:第一,以企业的微观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比如卢锋等(2007),单豪杰、师博(2008);第二,以国家层面宏观数据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体系中营业盈余、固定资产存量等指标计算资本回报率,如白重恩、谢长泰等(2007)。然而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导致了不同学者对于中国资本回报率高低的争论,但是综合诸多学者关于中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来看,中国近些年资本回报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对资本回报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技术、制度、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政府规模、投资率等因素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如黄先海、杨君等(2011)指出资本深化导致了资本回报率的降低,但技术进步却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因此我国资本回报率处于一个稳定水平。考虑到政府干预与非税负担对资本回报率的负面影响,胡凯、吴清(2012)研究了制度环境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而邵挺(2010)则从国有机构低效率与金融机构偏好国有企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所有制结构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政府规模、投资率、产业结构同样对资本回报率有影响,白重恩、张琼(2014)指出政府规模和投资率的大幅度攀升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资本回报率大幅度下降的较为重要的因素,而产业结构优化对资本回报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有关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文献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些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因而研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就是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另一部分学者则借鉴空间地理学的方法,使用经济地理学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最早的研究方向是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指出投资规模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杨开忠,1994)。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考虑到投资边际收益递减,那么地区间的经济会出现趋同的趋势,实际研究发现我国经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了三个趋同俱乐部,地区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蔡昉、都阳,2000)。而后不少学者对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实际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这一矛盾进行了探究,认为应该从要素的角度进行考虑,不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不一致、要素投入质量与要素配置效率不同,同时要素流动情况不一,这些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林毅夫、刘培林2003,陈秀山、徐瑛2004,陈良文、杨开忠2007)。最后,也有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李亚玲、汪戎,2006),但与资本投资相比,教育差异仍不是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姚先国、张海峰,2008)。

从空间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经济差异由三个方面贡献:省内差异、省级差异、区域差异,其中省内差异贡献度最大(徐建华、鲁凤等,2005);自1990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演变特征,经济发展显著地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总体趋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快速提高,已经明显高于沿海地区(齐元静、杨宇等,2013);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收缩密集化态势,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趋势明显,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赵璐,2013)。

上述部分详细分析了资本回报率和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那么资本回报率是如何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资本回报率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回报率影响投资率,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刘瑞翔、安同良,2011),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FDI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姚树洁、冯根福等,2006),资本回报率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孙文凯、肖耿等,2010)。不同地区资本回报率不同,投资增长率不同,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引起地区经济差异,导致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回报率影响资本流动(郭金龙、王宏伟,2003),地区资本回报率高,吸引资本流入,地区资本回报率低,导致资本流出,同时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高资本回报率导致持续的资本流入会使得资本回报率递减,从而使得资本流出,资本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就使得区域间和区域内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上述文献细致分析了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影响因素,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化、成因以及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内在机制。总的来看,首先,没有学者直接从资本回报率的角度直接考察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其次,现有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文献多从区域间经济差距的角度进行研究,而鲜有区域内经济差距的研究;最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文献多将我国划分为中、东、西三大区域,划分较为简单,亦少有区域间的对比分析。基于以上三点,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区,①从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角度,直接考查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本文其余几个部分安排如下:第三部分对资本回报率进行计算;第四部分对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定量计算;第五部分实证分析,使用全国与区域层面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研究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一)资本回报率测算方法

文献综述中已经提到了诸多学者对于资本回报率的测算方法,其主要不同点在于是从微观层面计算还是从宏观层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计算,以及相关指标的衡量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衡量指标的一致性,本文采取宏观方面的指标进行计算,即以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体系中固定资产存量、劳动者报酬等指标计算资本回报率。作者参考白重恩等(2007)的计算公式,采取简化后的公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其中:P是产品价格;P为资本价格;为资本存量;为产出;

()为资本总回报占总产出的比例;()为折旧率;

1、资本存量的确定

诸多学者均参照Goldsmith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资本存量,如张军、吴桂英等(2004)、万东华(2009)等,本文亦参照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

其中需要确定的是投资序列I及折旧率。参考前人研究方法(万东华,2009),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本文研究内容指标的一致性,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投资序列,考虑到价格变化的问题,对投资序列采用固定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②

折旧率的选择对资本存量的估算也很重要,关于我国资本折旧率的问题,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多个折旧率,本文参考张军等(2004)、雷辉(2009)的研究,对其测算的折旧率进行折中,采用国家统计局的万东华(2009)的测算数据经济折旧率为7.3%代入本文的计算。

本文选用1952年的资本存量数据作为基期资本存量。综合诸多学者对1952年基期资本存量的测算,本文对我国国家层面资本存量1952年基期数据参照张军、章元(2003)800亿元,省级层面1952年资本存量参照张军、吴桂英等(2004),其中不含土地且以不变价计算。

2、()的确定

()为资本总回报占总产出的比例,无法直接得到,学者的研究多从劳动报酬的角度对资本的边际产出进行推导。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期工资水平;()为期的劳动者雇佣量;()()为劳动者报酬;

P()为期产品价格水平;()为期产出;P()()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二)测算结果

基于以上计算公式及《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本文计算四大地区资本存量及全国与四大地区资本回报率如下所示。

1、四大地区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

图1中资本存量的变动趋势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改革开发之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承接外来投资的主要地区,资本积累较快,而东北、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在1993年之后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期得到较快的发展,资本积累从1993年之后加快。③

图1 1952 - 2013年四大地区资本存量估算结果④(1952 年价,单位:亿元)

四、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算

本文使用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来计算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异,以反映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为各区域间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f为省的人口数;为区域人口总数;Y为省人均GDP,为区域人均GDP;

本文计算了两个层面的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第一,区域间层面,使用各大区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数据,得到区域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以此反应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变化情况;第二,区域内省际层面,使用区域内各省的人均GDP数据与区域人均GDP数据,得到四大地区区域内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以此反应四大地区区域内经济差距变化情况。

(一)四大地区区域间经济差距分析

东北、东、中、西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不同,加之改革开放东部沿海的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显著差异,形成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图3说明从衡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相对指标-区域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来看,四大地区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

图3 1993-2013四大地区区域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图

(二)四大地区区域内经济差距分析

上一部分分析了四大地区区域间经济差距变化,这一小节分析区位、资源等较为接近的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变化趋势。

图4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经济差距有扩大趋势;东部各省份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差距保持基本不变;西部各省份经济差距逐渐拉大,近两年经济差距有所降低。

图4 1993-2013四大地区区域内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图

五、实证分析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比较多,本文选取资本回报率为主要解释变量,加入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如FDI、政府支出、就业人员,同时加入城市化率、实际人均GDP作为控制变量,衡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全国与四大区域资本回报率对区域间与各区域内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的影响,来说明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资本回报率与区域间和区域内经济差距的计算已在第三与第四部分给出,FDI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城市化率为城镇人口比例,实际人均GDP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其余指标均为原始数据。

表1给出了全国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资本回报率、FDI(亿美元)、就业人口(亿人)、政府支出(亿元)、城市化率及人均实际GDP(千元/人)描述性统计。

表1 全国层面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⑤

续表1

变量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Ge1929732.5924440.214884.1580810.32 UR1941.637.7329.0453.73 Pgdp194.890.85204.026.44 VW190.40020.03660.33360.4646

注:限于文章篇幅,东北、东部、中部与西部四大区域的变量描述性统计未放在文中。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全部资料;

(二)计量结果分析

VAR模型的设定首先要对VAR模型的滞后期进行确定,表2反映了对全国及四大地区数据进行VAR模型分析时滞后期确定的结果,滞后期应取4。

表2 VAR模型最佳滞后期

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后,对VAR模型进行估计,四大地区滞后四期的VAR模型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VAR模型结果

续表3

变量全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lnFDI-0.3078***(-7.30)-0.0312(-0.44)-0.1682**(-2.16)0.2450(1.42)-0.1169***(-5.21) lnGe-0.0356(-0.33)-0.0822(-1.30)-0.1186(-1.29)0.3901(1.38)0.1603***(2.50) Cons-12.7287***(-10.41)-2.3561(-1.09)2.8850***(5.79)-9.8106***(-11.25)-4.0737***(-5.05) R20.99550.88510.99220.99180.7409 N1517171717

注: ***表示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下显著;其中设置lnFDI与lnGe为外生变量;括号内为显著性统计量;

在VAR模型估计之后,需对VAR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判断。通过AR根图的结果,判断全国及区域层面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其估计结果是可信的。⑥

1、区域间计量结果分析

表3中第一列为全国层面数据的计量结果,反映的是全国资本回报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lnVw L4的系数为-0.2189,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区域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Vw在收敛,即滞后期对当期产生负向的影响;lnRt L4的系数为0.0963,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滞后四期的资本回报率每提高1%,当期Vw增加0.0963%,说明全国资本回报率对区域间经济差距影响显著,但是促进比例较小;lnLabor L4的系数为9.8761,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lnLabor L4每提高1%,当期Vw增加9.8761%,说明全国层面就业人员的增长对区域间经济差距拉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lnUr L4、lnPgdp L4、lnFDI的系数均为负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了,同时FDI流动性较强,投向更具收益的地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使得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而lnGe对lnVw影响不显著,说明全国政府支出对于区域间经济差距没有影响。

2、区域内计量结果分析

对表3中四大区域VAR模型的计量结果进行横向分析,考察各变量对四大地区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

首先,对比四大地区滞后四期lnVw的系数,说明东北、中、西三个地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均在收敛。而在东部,虽然Vw从数据特征上看有减小的趋势,但是过去较高的Vw,对现在的Vw仍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实证结果显示东北、东部、中部地区,滞后四期的资本回报率与当期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而在西部地区滞后四期的资本回报率对当期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有不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全国整体来看,较高水平的资本回报率缩小了区域内的经济差距,但是在各个地区影响程度不同;第二,就资本回报率较低的西部来看,资本回报率的提高会拉大区域内经济差距,虽然在5%的水平下不显著,但是t=1.54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同时后文中两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也说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而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计量结果发现: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化率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影响显著,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对该区域内经济差距影响不显著;在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滞后四期人均GDP的提高,均导致当期区域内经济差距的缩小;而与之相反的是东部地区,滞后四期人均GDP的提高,拉大了当期区域内经济差距,这说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总的人均GDP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而在东部地区总的人均GDP的增长是一种差异化的增长,即内部增长水平不一,导致区域内经济差距拉大。

最后,通过对比就业人员、FDI、政府支出对各区域内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的影响发现:东北地区滞后四期的就业人员上升增加了区域内的经济差距,而中部地区滞后四期的就业人员增加则缩小了区域内经济的差距;FDI在东西部地区的投入,平衡了这两个区域内的经济差异,而在东北和中部,FDI对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东北、东部、中部的政府支出均不显著影响区域内经济差距,而在西部地区则存在正向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政府支出是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文考察的重点是资本回报率与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本部分估计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VAR模型中估计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检验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格兰杰检验之前首先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4 协整检验

注:图表空间有限,在此仅标出Johansen检验协整关系显著的一行。协整检验中包含有约束的常数项。

结果表明:在滞后3阶的情况下,全国资本回报率与区域间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的对数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滞后1阶的情况下,四大地区的资本回报率与区域内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的对数均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样就可以做二者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5中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说明lnVw与lnRt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因果关系,在1%的显著水平下,东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格兰杰结果表明lnRt是lnVw的格兰杰原因。在10%的显著水平下,全国层面、东部以及西部的格兰杰结果也说明lnRt是lnVw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与VAR模型的实证结果相结合,较好地验证本文研究两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实际影响。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文结论

本文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层面,运用时间序列VAR模型对资本回报率对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做进行研究。通过区域间与区域内的计量结果对比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回报率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与对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不相同。全国层面,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效应”强于“平衡效应”,资本回报率拉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区域层面,资本回报率的“平衡效应”强于“差异效应”,资本回报率缩小了区域内的经济差距。如何理解资本回报率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一个可能的假设是:区域内资本流动性强,资本的边际递减效用起到作用,资本回报率的增加会使得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减小,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性较差,资本的边际递减效用起不到促进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的作用,这样资本回报率的增加可能会使资本在某一区域集聚,使得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而实证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假设。

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就业人员的增加则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政府支出对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无显著影响;区域内层面,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就业人员、FDI及政府支出对区域内经济差距影响显著性不同。

(二)政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正确认识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调整投资方向,平衡区域经济差距,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反思和探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选择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政府应出台引导区域间资本流动的财政调节政策,减少资本流动成本,引导资本流向资本存量较少、经济不发达的省份。(2)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要引导资源在区域内的公平配置,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3)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尤其在西部地区。由于FDI流动性强,其在区域间与区域内的流动不仅能给不发达地区带去资金,也能引入先进的开发模式、管理理念、技术等,对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以及平衡西部地区区域内经济差距有显著作用。

1. 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J],《比较》2007年第28辑。

2. 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14年第10期。

3.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4.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6. 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卢锋等:《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J],《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3期。

7. 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8. 黄先海、杨君、肖明月:《中国资本回报率变动的动因分析——基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9. 胡凯、吴清:《制度环境与地区资本回报率》[J],《经济科学》2012年第4期。

10.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1. 李亚玲、汪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2. 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J],《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13. 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

14. 齐元静、杨宇、金凤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学报》2013年第4期。

15. 单豪杰、师博:《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1978—2006》[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6. 邵挺:《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来自1999~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年第9期。

17. 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对比研究》[J],《世界经济》2010年第6期。

18. 万东华:《一种新的经济折旧率测算方法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年第1期。

19.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20.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21.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22.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23. 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

2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25.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 K 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26. Baumol W.J; Heim, P.; Malkie, l B. and Quandt, R. Earnings Retention, New Capital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rm[J]., 1970,52(4), pp345-355.

27. Fama E F, French K R. The Corporate Cost of Capital and the Return on Corporate Investment[J]., 1999, 54(6), pp1939-1967.

28. Hall R E, Jorgenson D W. Tax polic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J]., 1967: 391-414.

29. Mueller, D. and Reardon, E. Rates of Return on Corporate Investment[J]., 1993,60(2), pp430-453.

(ZH)

①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西部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考虑到内蒙古的实际地理位置以及统计便利度,遵循传统的划分方法,将内蒙古划分到中部。

②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1993年开始在《中国统计年鉴》上统计,1952-1993年之间使用其他指数替代,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黄勇锋、任若恩等(2002)的研究,本文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价格指数代替。

③基于资本存量的这种变化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本文采用1993年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④这里主要考察四大地区资本存量变化趋势,全国资本存量未在图中显示。

⑤考虑到数据的精准性及可能存在的误差会对数据的可用性造成影响,全国层面采用1995-2013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⑥鉴于文章篇幅所限,AR根图未放在文中,如有需求,可联系作者索要全部资料。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JL013)“形成有利于科学宏观调控体系中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间回报率差距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我国包容性增长现状分析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众筹筑屋建设规划方案的优化
哪些电影赔了钱
反思教育回报率: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