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削弱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2015-10-12王敬欣李琳何立媛谢芳常敏
王敬欣 李琳 何立媛 谢芳 常敏
摘要: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和恋人概念威胁启动范式探讨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发现: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相比,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和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比差异变得不显著: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在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上的差异变得不显著。结果表明,自我与恋人面孔存在注意的优先捕获和维持优势,恋人概念的威胁启动会减少对恋人的关注。证明了建立恋人的积极概念是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自我,注意优势,概念威胁,面孔优势。
分类号 B849
1引言
亲密关系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两个个体之间存在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者原本具有不同目标的个体通过相互妥协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苏彦捷,高鹏,2004)。与恋人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几乎是每对情侣的最大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或特殊事件的发生。总有一些情侣与恋人的亲密度降低,甚至关系破裂。恋人之间如何使爱情永驻,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我们普通人想要了解的,更是心理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亲密关系中自我和恋人是两个核心主体,其中自我是心理学领域所关注的主题之一。众多研究发现,个体识别自我面孔速度显著快于他人面孔(De-vue&Br6dart,2011;Zahavi&Roepstorff,2011)。这一优势不仅存在于外显的任务(要求辨别面孔的身份)中,在内隐任务(要求仅对面孔进行知觉判断,如判断面孔的朝向等)中也会出现。对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Ma和Han(2010)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ory,IPA),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优势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进行自我面孔识别时,自我意识会激发自我概念中的积极属性,促进了对自我面孔的行为反应,从而产生自我面孔识别优势。即积极自我概念的激发是自我面孔识别优势产生的基础,如果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受到破坏,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将会削弱甚至消失。Ma等人(2010)采用自我概念威胁(self-concept threat,SCT)启动范式对此进行了验证。实验要求被试首先完成SCT启动任务(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负性词汇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以削弱自我积极联想)和非威胁(nonthreat)启动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相同的人格特质词汇的词性是正性还是负性),然后进行面孔识别任务。结果发现,在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熟悉面孔,而在SCT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自己面孔的反应反而慢于对熟悉面孔的反应,这一结果证实了IPA理论,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效应得益于内隐积极联想的促进作用。近期研究发现。个体不仅在加工自我面孔时存在优势,在对恋人面孔的反应上也出现了相似的优势效应(关丽丽等,2012;杨青,2013)。杨青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了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在朝向判断和视觉搜索任务中的优势效应。结果发现被试不仅对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反应快于陌生他人。而且在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上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陌生他人。即恋人面孔识别存在速度优势和注意维持优势。那么,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关于积极认知偏向的研究可为揭示恋人面孔识别优势效应的内在原因提供一定的参考。Alice(2007)发现,个体在评价亲密同伴时存在积极认知偏向,即相比于他人,个体往往对同伴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随后。Lee(2010)等人对处于恋爱期的被试进行了追踪研究。首先,在测验阶段,依次向被试呈现与恋人有关的称谓(如恋人的名字、昵称)、积极词语(如:理解、分享、接受)、消极词语(如:攻击、唠叨、批评)三种类型的词语,要求被试分别完成两种任务:第一种任务,要求被试当屏幕上出现与自己恋人有关的称谓和积极词语时按空格键,否则就不做反应:第二种任务,当屏幕上出现与恋人有关的称谓和消极词语时按空格键,否则不做反应。一年后,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在第一个任务中反应较快的被试对自己的恋爱关系满意度更高,分手的概率也相对比较低。相反,在第二个任务中反应较快的被试对自己恋爱关系的满意度较低,在一年后分手的概率甚至会高达75%。这一结果表明,亲密关系与对恋人的积极认知偏向密切相关。因此,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在加工恋人面孔时产生了积极联想,将一些好的品质与恋人的面孔联系起来,激活了恋人相关概念的积极属性。加快了反应速度。综上所述,恋人面孔识别中出现了与自我面孔识别类似的优势效应。然而,恋人面孔识别优势效应的内在原因尚不明确。同时,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简单反应时,指标比较单一,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眼动记录技术不仅能够做到即时测量,数据记录指标多,精度高,能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而且使受测者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仪器的干扰,在自然的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从而使得记录的数据也更加真实、有效。因此本研究将利用眼动记录技术,采用恋人概念威胁启动范式来验证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并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内在联系及原因。我们预期,与陌生人面孔相比,恋人面孔会出现同自我面孔相似的优势效应:但如果启动恋人概念的消极属性,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将会减弱或者消失。
另外,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自我面孔识别与大脑的右半球密切相关(Keenan,et al.,1999;Molnar-Szakacs,Uddin,&Iacoboni,2005)。多项研究表明,仅用左手反应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面孔的识别才快于他人的面孔(Keenan,et a1.,1999;Platek&Gallup,2002)。称为“左手效应”。所以当积极的联想遭到破坏时,用左手反应的被试更容易受到影响。Ma等人(2010)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威胁效应主要发生在用左手进行反应的时候,证实了“左手效应”的存在。所以,本研究将要求被试用左手进行反应。
2方法
2.1被试
选取大学生情侣(年龄:24.55±1.34岁)24对。所有被试恋爱持续时间为3.73±1.84年,恋爱关系稳定。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自愿参与本实验,在实验后,每对情侣被试获得50元金钱报酬。
2.2仪器
采用SR Research公司的Evelink 1000桌面型眼动追踪系统记录被试的眼动,使用单眼镜头,采样频率为1000Hz。显示器刷新频率为120Hz,分辨率为1024x768。被试眼睛距显示器中心约70cm。
2.3实验设计
采用2(启动条件:威胁启动,非威胁启动)×4(面孔类型:自我,恋人,同性陌生人,异性陌生人)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2.4实验材料
2.4.1人格特质形容词
从王登峰《解读中国人的人格》附表中选取140个消极人格特质词。恋人概念威胁启动选用6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恋人概念非威胁启动从剩余的75个消极人格特质词中随机选取65个,其中5个词作为练习。
2.4.2面孔材料
采用数码相机(Panasonic-DMC-FH25)拍摄每个被试正面中性表情8张。其中自然状态2张,口型发音“啊”“呜”“咦”各2张。采用Photo-shop对面孔图片进行处理,控制照片的明度和对比度,去除耳朵、额头、头发等外部轮廓,以及首饰、痣、斑点等,只保留额头以下和下巴以上的部位。图片大小为166×210像素。随机选取6张面孔围成圆形均匀排列,
2.4.3亲密度的测量工具
亲密度采用10S量表测量,IOS量表是Aron等人1991开发,该量表由7对重叠程度逐渐递增的双圆组成,构成一个七点等距量表(Aron,Aron,Tudor,&Nelson,1991),两个圆之间的重叠的部分越多,表示自己与该对象的亲密度越高,施测时,要求被试选择其中最能代表他与恋人、母亲和最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图形。
2.5实验程序
实验分3个阶段,分别为概念启动阶段,面孔搜索阶段和亲密度测量阶段。每个阶段开始之前呈现指导语,使被试明白本阶段的实验任务,随后进行练习,最后进入正式实验。一个阶段结束后提示进入下一阶段实验。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小时。
2.5.1概念启动阶段
采用Ma和Han研究(2010)中的启动范式。两种启动方式:(1)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屏幕会随机呈现60个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每个词呈现时间为4s,与此同时要求被试思考这个词是否符合自己的恋人,当呈现“+”(持续2s)时,被试用左手做出是否的反应(“A”为是,“S”为否),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2)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要求被试思考该词为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当“+”呈现时,进行按键反应(“A”为积极同,“S”为消极词),提前告知被试不要抢答。
2.5.2面孔搜索阶段
实验共分为2段(block):段1是以“啊”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段2是以“呜”口型为搜索目标的。每段均为192个试次,其中10个练习。具体程序如下:(1)向被试呈现本阶段的指导语。(2)被试理解指导语后进行九点校准。(3)校准成功后进行练习。(4)正式实验:在屏幕中央呈现单张的目标口型2s,随后在背景中心位置呈现“+”,这时被试需要盯住“+”并按翻页键,随后带有6张面孔的图片呈现。这时被试需要做出按键反应,即如果有目标口型按“1”键,如果没有目标口型按“3”键,若在5000ms之内未做出反应,图片消失。具体实验流程见图1。
2.5.3亲密度测量阶段
在面孔搜索任务之后再进行亲密度测量问卷的填写。为了避免社会赞许效应,提前告诉被试本问卷匿名填写、绝对保密。问卷是被试在安静的环境中独立完成。
3结果
本研究只对目标口型一致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Devue等人(2009)的数据删除标准,删除如下无效数据:(1)没有注视点落入任何一个兴趣区的实验试次;(2)平均数在3个标准差范围以外的数据;(3)数据量低于总数据50%的被试。共删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5.76%。最后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1亲密度测量结果
通过IOS量表测量,被试的亲密度测量结果如下:恋人亲密度为5.35±0.763:母亲亲密度为4.90±1.30;朋友亲密度为4.10±0.79。所选择被试的恋人亲密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3.2反应时
对被试的反应时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46)=0.54,p>0.05;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2.88,p<0.001;事后检验表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反应时显著快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说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存在搜索速度优势。面孔类型与启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44)=0.91,p>0.05。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见表1。
3.3眼动数据
3.3.1平均眼跳次数
平均眼跳次数。指从面孔出现到做出正确判断之间被试眼睛的跳跃次数,这一指标反应出眼跳次数越多,说明对面孔的搜索越困难(Devue,2009)。对该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1,46)=4.45,p<0.05,事后检验表明。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的: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3,44)=15.71,p<0.001,事后检验表明,被试在搜索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搜索同性和异性陌生人面孔:启动条件与面孔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3,44)=4.77,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和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均显著少于搜索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ps<0.05。而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仅在搜索恋人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在搜索自我面孔时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差异不显著,ps>0.05。这说明恋人概念威胁的启动削弱了自我面孔的搜索速度优势。两种启动条件下的平均眼跳次数见表1。
3.3.2兴趣区个数
兴趣区个数是指被试的眼睛进入目标兴趣区前所进入其他兴趣区的数量,与平均眼跳次数相似。对该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46)=17.72,p<0.001,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的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的;面孔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44)=6.27,p<0.001,事后检验表明,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为目标时的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同性和异性陌生人面孔;启动条件与面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44)=3.43,p<0.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恋人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自我面孔为目标时的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异性陌生人面孔,p<0.05:而以恋人面孔为目标时与陌生人面孔类型为目标时兴趣区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恋人概念威胁的启动削弱了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两种条件下目标兴趣区内到达目标前进入兴趣区个数见表1,
3.3.3目标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
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即被试在这一面孔上所有注视点的注视时间之和(Devue,2009),通常认为和视觉刺激吸引力有关,刺激的吸引力越大,总注视时间越长。对该指标进行2(启动条件)×4(面孔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启动条件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46)=3.86,p=0.056,被试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对面孔的总注视时间少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的时间:面孔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44)=36.61,p<0.001,事后检验发现: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的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启动条件与面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44)=36.61,p<0.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总注视时间均显著长于同性陌生人和异性陌生人面孔,ps<0.05;在概念威胁启动下,自我面孔的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其他面孔,ps<0.05,这表明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对恋人面孔的维持注意优势减弱。两种启动条件下的目标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见表1,
4讨论
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了自我和恋人面孔的加工优势以及在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后加工优势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概念启动阶段,被试对自我和恋人面孔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陌生人面孔:在搜索任务中,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存在速度优势和注意维持优势。即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和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的次数和个数,而且,被试在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均显著长于陌生人面孔;然而,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显著少于搜索陌生人面孔,而在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的差异不显著:同样,被试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搜索陌生人面孔。而在搜索自我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差异不显著:另外,被试在自我面孔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陌生人面孔,而在搜索恋人面孔时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存在注意的优先捕获和维持优势,但概念威胁启动后,使恋人内隐积极联想遭到破坏从而减少了对恋人的关注。
4.1恋人概念威胁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与陌生他人面孔相比,被试在加工自我面孔时反应时短、眼跳次数更少、兴趣区个数更少,同时,被试对自我面孔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陌生他人。这些结果表明,自我面孔存在搜索速度优势和注意维持优势,即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Devue,2009;杨青,2013),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是稳定存在的。
然而,当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后。被试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的眼跳次数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恋人概念威胁启动,使得自我面孔捕获注意的优势有所减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可能与自我扩张有关。Aron和Aron(1986)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扩张理论模型(self-expartsion model,SEM),认为人类有一种寻求自我扩张的动机,即将他人的资源、观念、风俗习惯和身份认同感等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使得他人的这些部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随着自我扩张的完成,自我概念也会得以扩展。这一理论已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Aron,Paris,&Aron,1995;Lewandowski,et a1.,2006;陈怡秀,2010)。将亲密他人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之后,个体会认为自己与他人共同拥有资源、观念、知识、技能及认同感等,他人拥有或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那么自己也会觉得拥有或失去相同的东西。恋爱关系是一种迅速形成的自我扩展模型,个体会根据关系的好坏,将恋人纳入到自我之中或者排除在自我之外。据此,恋人概念威胁的启动降低了关于恋人的积极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自我概念,因此在自我面孔识别时。自我积极联想的促进作用减少,导致自我面孔搜索速度优势有所减弱。当然,这一推测是否正确?同时,恋人概念威胁会影响自我,那么自我概念威胁是否也会影响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呢?这些都还需要未来实证研究的分析和探讨。
4.2恋人概念威胁对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在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的平均眼跳次数和兴趣区个数,显著少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的个数,在恋人面孔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均显著长于陌生人面孔,即出现了恋人面孔的加工速度优势和注意维持优势,这与先前的某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杨青,2013),表明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也是稳定存在的。然而,在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一方面,被试在搜索到恋人面孔前进入其他兴趣区的个数与陌生人面孔不存在显者差异,也就是说恋人概忿威胁的届动削弱了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即恋人内隐积极联想的破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恋人面孔的搜索速度优势:另一方面,对恋人面孔兴趣区内的总注视时间与陌生人面孔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恋人概念威胁条件下,恋人内隐积极联想的破坏会显著减少对恋人的关注,削弱恋人面孔的维持注意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建立恋人的积极概念是恋人面孔优势效应出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根据本实验结果以及之前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削弱了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优势效应,使恋人的积极概念遭到破坏,导致对恋人的关注程度显著降低,甚至也影响到自我概念,这将对亲密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恋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和支持,多关注对方的优点,相互给一些赞美和表扬,而不是成为彼此的差评师。
5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1)自我面孔与恋人面孔在目标搜索中存在搜索速度优势和注意维持优势。(2)恋人概念威胁启动会削弱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优势效应。(3)个体对恋人建立积极内隐联想是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