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2015-10-12张赵蒙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美声声乐民族

【摘要】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璀璨的音乐文化,谱写了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从旧时的风、雅、颂直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和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民族唱法就此应运而生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美声唱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于意大利,是一种发音自然、声音洪亮的歌唱方法。 当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课程的开设以民族与美声这两类为主,本文将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一些比较并加以区别,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认识和区分二者,做到更为准确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关键词】民族;美声;声乐

目前在我国声乐教育教学中,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声乐演唱方法可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每种唱法都通过其独有的风格和技巧来彰显各自的音乐魅力,并使得声乐教育和演唱表演丰富多彩。但是毕竟这三种演唱方法存在着许多差异,无论是呼吸、发声、吐字、共鸣还是歌曲的艺术处理方法与演唱风格特点等方面,还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对民族与美声这两种唱法进行不同的角度的比较和分析,以探讨和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概述

1、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和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方式,在戏曲、劳动号子等基础上,吸收和结合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进行自然演唱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处理与演唱方法。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给人以舒服、亲切的感觉。比如青海民歌“花儿”,在高音处理时运用假嗓,也就是民间俗称小嗓的方式来进行演唱,很具有民族地区特色,像这一类歌曲都属于民族唱法的范畴。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向专业化趋势发展。许多音乐类院校开始开设民族声乐相关课程,并陆续设立了多个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大胆的吸收进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和呼吸、共鸣等方面的演唱方法,使得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国际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一些优秀的民族歌者有机会到专业的音乐院校去进行更加正规和系统的培训,这让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到了非常良性的发展轨道上。就在这一时期,我国诞生了众多的民族唱法的声乐演唱家和教育家,如才旦卓玛、鞠秀芳、郭颂、何继光、黄金中等,一批富有民族声乐唱法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海霞》《草原之歌》《红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再见吧大别山》等相继问世,给民族声乐增添了华丽的色彩,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族声乐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时期,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引领风骚。又一批优秀的歌唱家涌现出来,如:彭丽媛、阎维文、郁钧剑、宋祖英等,他们因声音明亮、音色纯美、唱法新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2、美声唱法在17、18世纪时得到蓬勃发展,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此后教会中出现的阉人歌手,更是把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在声乐史上人们吧这一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19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废除了过于炫技的阉人歌手演唱形式,美声唱法在以多尼采蒂(Donizelle)、罗西尼(Rossini)、贝利尼(Bellini)等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的带领和发扬下,有了更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比如女性加入到了美声和歌剧的表演中,用女性角色来代替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期,歌剧中的咏叹调已经成为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演唱和表演方式。20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更是发展迅速,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卡雷拉斯(Jose Carreras)、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用他们的独特演绎,把美声歌唱的精华与魅力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民族与美声在唱法上的区别

1、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在音色上要明亮和干净许多,其中一种“原生态”唱法更能说明这一问题。民族唱法多采用混合声,借鉴了美声高音区域的声音转换方式,做到通透和明亮,但在中高音区的音色变化却并不明显。而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声音则较民族唱法而言要更为靠后一些,特别是在高音区与换声区,美声唱法采用的是“关闭唱法”技巧,音色上有非常明显的由亮转暗过程。正是由于美声唱法在混合声区来处理和拿捏的特性,使得这种唱法在真声发音的基础上,音高越上升,假声成分越增加的“假声主宰演唱”法的诞生。

2、民族唱法遵循了我国戏曲唱法的呼吸原则,讲究气量小巧而纤细、张弛有度,发出的声音既要秀丽纤巧,也要具备明亮清脆的金属质感。而美声唱法在发声时则需要增大呼出气息的排出量。在中低声区域要需要做到类似叹气一样的技巧,发高音时则需要好像对着远方大声呼喊的方式来增加的排气量。所以美声唱法相比较民族唱法更显得淳厚粗犷,圆润有力。

3、民族唱法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坚持演绎民族歌曲特色的原则。正因为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各民族之间在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语言规律、音乐特点等元素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才演化出了各种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演唱中要求共鸣腔体调节幅度相对短小一些,声波主要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分作振动,这样一来可以让声音比较靠,并且明亮清晰,这种方法有利与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使发声更为亲切自然。而美声唱法方法较为统一,并没有受到民族差异等元素的过多影响,基本都采用的是以鼻咽腔作为共鸣上调节点,喉头位置放低,咽喉部位开口放大的方法来进行演唱。使声音通道在舌咽壁的上下部位游动,发音管尽量放宽或是拉长,以得到基音上最大程度的共鸣,这样的做法可以获得的宏大音量,让音质圆润丰满,富有很强穿透力。

4、民族演唱基本都使用方言或者母语来进行演唱,音乐家教育家周荫昌教授曾公开呼吁和倡导“大力提倡用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他说:“没有山西话哪有郭兰英?不会说陕北话怎么还能唱好‘信天游?”;再如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开头和结尾都用了方言“阿拉赫尼拉”,这个词是赫哲族的母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方言和母语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才使得我国的民歌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给听众温切无比的亲近感。而美声唱法在咬字吐音上受到了意大利语的发音的影响颇重,意大利语发音时吐字清晰均匀,有明显的节奏感,元音部分平滑流畅,要求做到发音响亮清楚、结尾单纯、音节重音明显。

三、总结

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人类音乐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特殊的传情达意方式是任何一门语言类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无论是民族还是没声,人们在欣赏歌唱者演绎美妙歌曲的同时,对其唱法和表演表现也都会进行探讨和评论,这说明声乐艺术在逐渐的得到普及和发扬。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各类审美水平也在显著提升,声乐艺术这朵美丽之花也将迎来属于它更为绚烂的绽放之时。希望热爱声乐艺术的人们可以继续支持各类演唱方法和各种类型声乐的发展以及传递,声乐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宋莉莉. 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J].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 弗·兰皮尔蒂. 嗓音遗训[J].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张赵蒙,硕士研究生学历,九三学社成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古筝演奏与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美声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