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托尼·莫里森《苏拉》中大母神原型

2015-10-12惠羽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苏拉伊娃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以来,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苏拉》等因其情感丰富,并能很大程度上对美国黑人生活进行敏锐观察与描述而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苏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在反抗中的自我成长之路。小说中丰富的非洲神话和徐徐如生的原型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从贯穿于小说之间的伊娃入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其大母神神话原型因素加以分析,并在此层面上对这部小说做一更为深入的阐释。

【关键词】苏拉;原型批评;伊娃;大母神

一、前言

在文坛上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非裔美国人,托尼·莫里森和她的作品不断地在文学领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莫里森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因此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了她对黑人民间传说、基督教《圣经》以及西方古典文学的极大兴趣,并且这种写作风格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的第二部小说《苏拉》中。在小说中,莫里森用她不一样的视角和非比寻常的语调来描写在绝望中挣扎着存活的女人。其中,莫里森对伊娃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她深爱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不顾性命和危险也要使孩子们度过难关。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慈爱的母亲也会狠下心来烧死自己亲生儿子。因此,可以说伊娃是爱与恨的矛盾统一体。

二、原型批评理论及大母神原型

“原型”一词起源于希腊词“Archetypos”,“Arche”是原始的,起源的;“typos”是形式的。原型,就是被我们意识所看到和感觉到的物体,是我们心中理想形式的复制。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詹姆斯·弗莱泽是原型批评理论的先驱。在他的杰作《金枝》中,举例出了许多出现在文学领域中原型,像替罪羊等。他认为,对于自然界中的神秘现象和某些宗教场所和仪式,人们的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很大程度上而言,这些宗教仪式是西方文化和文学的起源。再后来,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史原型批评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将“原型”等同于原始意象。同时,原型是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它基本上是神话的形象。在荣格理论的影响下,一些文学界的批评家逐渐深入研究他的理论本质核心,加拿大原型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认为“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并且应该以原型批评的原则去了解文学与宗教,神话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母神是原始自然界女神的最初形态,是伟大母亲的象征。在全球范围内,大母神这一原型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荣格指出“大母神这一概念属于比较神话学,并且它在很大范围内包含了许多母亲女神。”我们都有母亲,如果没有她我们就不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大母神虽然普通,但她是我们所有人类的精神慰藉。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母神这一原型对人类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苏拉》中的大母神原型

1、伊娃——“善良女神”

作为母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善良女神”的形象出现,因为我们通常会将“担心”和“同情”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典型的“善良女神”,伊娃用尽自己做大的努力给予孩子们生命。

在丈夫离开她之后,伊娃便独自肩负起养育三个孩子的重任,同时还要不断解决他们经济和情感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父爱缺失的时候,母爱的责任便越来越重。文中一开始,为了养活她三个孩子们,伊娃就得要四处乞讨。但是,当伊娃知道马上就要走到尽头时,她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故意将腿压在了火车下以获取能够养活孩子们的保险金。因此,失去的那条腿也就代表了这个黑人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们所作出的牺牲和自己的倔强本性。

除了这一点,伊娃作为“善良女神”还体现在为了救浑身是火的女儿汉娜,一心想着救孩子的她不顾自己身体残疾从二楼跳下;为了拯救因误吃了许多小石子而痛苦不已的儿子,伊娃带着普拉姆去了树林里,用自己的手把那些小石子一一抠出。因此,在心理和生理的双方面中,伊娃用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拯救孩子。

2、伊娃——“邪恶女神”

在非洲和西方的文化里,大母神不仅是生命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也是生命的断送者。她既是生命之神,也是死亡之神。同样地,根据荣格的理论,他认为大母神的邪恶方面显示着“任何黑暗,生活的灰暗,死亡,毁灭,并且这些充斥着死亡的世界里,而这些就像是命运一样,无法逃脱。因此,“邪恶女神”拥有着死亡的力量。”

在《苏拉》中,当我们看到伊娃亲手烧死了自己的亲儿子时,在感慨中我们也就不得不承认伊娃邪恶的一面。伊娃的小儿子普拉姆承载着许多母亲的期望,并且一直生活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中。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服务了两年并且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无所事事的呆了一年之后,伊娃的儿子普拉姆终于返回家中。可是,普拉姆并没有变成母亲所期待的那样成功而是成了无所事事的瘾君子。伊娃不想看到这个以前让自己费心养育的孩子变成了自甘堕落之人,于是,她决定让普拉姆“再回到自己的子宫里”——她将煤油倒在了熟睡的儿子身上,最终放火烧死了他。

伊娃的这一行为形象地展示了大母神邪恶的一面。作为“邪恶女神”,她给了儿子生命,却最终又将生命夺去。与其眼睁睁的看着普拉姆就那样自我毁灭,伊娃宁愿将自己的孩子烧死,让他一死了之。

四、结语

在作品《苏拉》中,作为大母神原型的伊娃,她的重要性体现在在两点上:文化和现实。一方面,伊娃这个大母神的形象可以使为我们更好的了解非洲女性:她们会相互恩爱,相互帮助,立志重塑自我在她们所形成的社区中不断努力从而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另一方面,她还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许多非裔美国人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现实问题。因此,在这种角度下,伊娃,这个内心强大的女人,便是很好的文化与现实的结合体。大母神,在隐约中连接着所有文化与社会现实,她不仅是非洲神话灵魂,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Jung, Carl. G. Four Archetyp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Toni, Morrison. Sula.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0.

[3] 弗莱.诺斯罗普. 文学原型[M].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

[4] 弗雷泽, 詹姆斯. 金枝[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惠羽堃(1991—),女,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苏拉伊娃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苏拉的飞机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走进清华艺博
自从有了赵肉肉
电梯事件
雏菊
丝绸去哪儿了
绝对侵占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