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

2015-10-12吴潇潇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受戒语言艺术汪曾祺

吴潇潇

【摘要】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可谓是一个极富特色、独树一帜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其代表作《受戒》中,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副明丽的风俗画。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内容常需要语言来表现。正如汪曾祺先生自己也说“语言本身便是内容”。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受戒》中语言突出表现的四个方面来赏析汪曾祺的这篇小说。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艺术

《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文章清新诗意而又灵气十足,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民间生活图景。小说讲述了明海当和尚剃度烧疥疤的故事,同时也刻画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全文构建了一个至善至美的桃花源世界,小说巧妙的将看似有着不可调和矛盾的佛家的礼教与和尚的情爱联系在一起,将“破戒”与“受戒”统一起来,笔调温馨纯美。

一、散文化的笔调: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

《受戒》全篇一万二千多字,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重大题材,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以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凝视,对生命温情脉脉的关怀,表达了温情与风俗中的爱与美,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写小和尚明海情窦初开,只用了几句轻轻浅浅的描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简短的几句描写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美丽的脚印从地上踩过去的时候也深深地踩在了小和尚的心上,极其生动的表现了小和尚懵懂的情愫,纯洁可爱,朴素自然,浑然天成。汪曾祺不仅能生动的刻画描写人物,在他笔下每一处细微的景致也都有着清新优美的诗情画意:“刚刚吐新穗的芦花,丝绒般滑溜溜、发着银光的芦穗,水面上的青浮萍,还有水蜘蛛、长脚蚊子,扑鲁鲁鲁、擦着芦穗飞起的水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短句子,几种看似平常的事物简单罗列了一下,如“青浮萍”、“水蜘蛛”、“长脚蚊子”,却能令人读出极浓郁的诗情画意,故乡风情顿时跃然纸上。

从小说结构来说,这也是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特点”的主要体现。作品中虽有故事情节,但是它们却不是主要的。作者的笔调冲淡平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笔法,精心描绘的是那一幅清新美好的风俗画。信笔所至,娓娓道来,情节被淡化。此外,小说还漫谈了诸多天文、地理、风俗等,描绘了不同的生活图景,这些都使得他小说的故事性减弱。

《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俗小人的故事,但是在表现那些生活化的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上用的却是散文的笔法。所以,汪曾祺的小说在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上比较接近散文,似乎是散文化了的小说。用散文的笔法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

二、题材上的民间特征

他的小说描写的内容多是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更多的接近于生活的原貌。小说一开篇便提到“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这句话有一个关键词——庵赵庄,而这个词又有两层含义,首先村里人大多姓“赵”,庄以族为名,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方受中国传统的血缘关系影响深厚。其次,以庵为地名,也表现了这个小小的荸荠庵对当地人的重要性。汪曾祺对民间文学传统特别重视,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农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在《受戒》中一开始便用简短的两句话,表明了故事发生的独特的地域性。而在其内容上,展现的也是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图景,如和尚娶妻生子,庙堂上杀猪,大法事后小媳妇跟和尚私奔,小和尚明海也对小英子动了凡心……在明海的家乡,当和尚就是他们的风俗。因为在家乡人看来当和尚有许多好处,有香火钱可攒,有现成饭可吃,还可以买地置田,甚至有媳妇可以娶。庵赵庄是一片小而美的乐土,这里风景优美、人情质朴,展现了一个桃花源似的纯美世界。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得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里,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三、民间语言的运用

整篇文章没有使用华丽的词句,复杂的句式,但全文读来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民间语言的运用。整体语言风格清新诗意、活泼,在此之中又贯穿了浓厚的民间意味。此外,在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小说中对赵大伯两个女儿的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此处,作者没有采用非常书面化的描述语,而是大胆的运用了许多民间口语,像“白眼珠”、“黑眼珠”、“鸭蛋青”、“棋子黑”等,以这样充满乡土气的语言来描写这两个农村姑娘,比喻生动和谐,充分的表现出两个未经雕琢的农村姑娘的美好与质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自然气息。汪曾祺在运用民间口语的时候,还喜欢选用一些叠音词,排列在一起,读起来很有音乐的味道:“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不仅如此,他的小说还经常出现民间歌谣。如《受戒》里仁渡唱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

这类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大俗大雅,取材于生活,生动的反映了地方上的风土民情。

四、叙述视点的巧妙转换——童年视角

全文之所以读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在描写日常生活时不时巧妙转换叙述视点。如描写小明子跟随舅舅去荸荠庵的路上的所见所闻: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

这一段话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十岁孩子初次进城的所见所感。全文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但在此处,作者变换了视角,从明海的角度,以明海的眼光来写。“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这样生动强烈的语气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初见新鲜事物的样子。接下来又写县城如何热闹,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驴子在磨芝麻等,一个小孩子张头张脑、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的模样跃然纸上。

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使他的小说语言显得格外的朴实和自然。关于自己的小说创作,汪曾祺曾经说过:“我要写,写了自己玩;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汪曾祺确也做到了这一点,通过自己创作的小说带给人以积极健康、美还有诗意的感受。其小说通过题材上的民间特征,民间语言的运用以及孩子的童年视角,用散文化的笔法和随意而洗练的叙述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参考文献】

[1] 谢 冕,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 汪曾祺. 关于受戒[A]. 汪曾祺全集(第六卷)[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36-340.

[3] 谢 冕,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猜你喜欢

受戒语言艺术汪曾祺
看汪曾祺写绝句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呼唤恬适生活和纯真人性的到来
浅谈汪曾祺小说中乌托邦的建构与瓦解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