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视角下的景点名称英译研究——以广西为例

2015-10-10姚本标胡图南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景点名称

姚本标,胡图南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旅游景点名称是对景点外在特征和内在底蕴的写意式概括,在景点的对外宣传过程中起到了“神来一笔,点石成金”的作用。因此,景点名称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景点对非本土游客的吸引力、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学界针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展开了系统研究。广西景点名称的文本特性和功能有其独特性,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藉由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问题,进一步思考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探讨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对创造和谐旅游人文环境、提升旅游景点

一、广西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西作为旅游大省,区内旅游资源量大质优,以壮族为主体的民族结构更使之具有不可复制的区别性特征。此外,沿边、沿海、沿疆的地理位置,使其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旅游景观在全世界闻名遐迩,每年接待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据《广西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单桂林市就接待了外国旅客近120万人次。可见,广西海外旅游市场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一)旅游景点名称地方色彩浓郁

语言是对人类各种经验与认知的描摹,其所展示出的客观世界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或共享相似认知特征的群体所积淀的经验图式。旅游景点名称就是人们对某一景观长期积累的相似认知投射在语言层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广西作为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旅游景点名称来源就极具民族特色。比如桂林市4A级景点“芦笛岩”,因其周围所生长的芦荻草常被当地苗族居民用来制作笛子而得名;柳州市4A级景点“立鱼峰”不仅仅是因其形如鲤鱼出水,挺身波上,而且更与当地壮族民间代代相传的刘三姐跨鲤成仙的传说息息相关。

(二)多民族文化重叠覆盖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后续力量。广西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独特性方面[1]。广西少数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发展,形成了各自特色却又彼此重叠覆盖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其中民族风格建筑、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人文活动共同构成了广西文化旅游的“三驾马车”。

(三)原生态旅游储备丰富

广西旅游的巨大潜力不仅体现在已经开发创收的旅游景点上,而尚未充分开发的原生态旅游储备也显示了广西旅游的光明前景。广西多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环节相对薄弱,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其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形成了独有的原生态旅游储备。现今,自助游颇受青睐,这些原生态旅游储备凭借自身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原始的民族风情成为“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自助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文本特性、功能及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翻译论逐渐式微,翻译研究开始摆脱“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看翻译问题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2]。在此文化转向的影响下,译者作为原文作者的第一读者以及译文读者的唯一作者,是两种文化张力下的存在,“当今的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在交际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的复杂交流行为,这要求将译者作为社会存在全面纳入讨论”[3]。立足旅游景点名称,其文本特性、功能以及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都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留下了充足空间。

(一)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本特性

文本是产生于特定语境中没有绝对规格限制的语言组织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文本的自身特性来选择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一书中基于“原型”概念对文本进行范畴化归类,并引入相关的非语言学科充实文化语境,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翻译标准制定框架(如图1)。图中A层归结了不同的翻译类型;B层以文本原型为基础标明了各种文本类型;C层列举了与翻译密不可分的各类非语言学科。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属于介于“文学翻译”和“特殊语言翻译”之间的“普通语言翻译”,由于三类翻译属于一个连续体,所以旅游景点翻译除了自身的信息传递性,还兼具了前者的人文性以及后者的专业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引入的非语言学科跨度较大,不仅对译者语言基础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也间接强调了译者对其兼容并蓄的文本特性的权衡和拿捏。

图1 文本类型及相关的翻译标准[4]32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及其翻译实现

旅游景点名称是经济层面(旅游)、地理层面(景点)和语言层面(名称)的综合交叉,其本质上是一种在地理实体名称基础上功能异化的结果。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旅游景点名称具有经济吸引功能,该功能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地名的重要指标。这种吸引功能主要来自于旅游景点名称对旅游景点外在特征和内在底蕴的概括程度,游客可以就其名而知其形,并由此产生前往旅游的欲望。因此该项功能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如桂林著名景点“象鼻山”就是因其形如巨象探鼻,畅饮漓江而得名,通过对外在特征的传神概括,让人借其名而思其形。其通用译文为Elephant Trunk Hill,按照译意的原则以直译的策略在目的语中真实再现了源语所突显的特征,意图在目的语受众中产生相似的吸引力。

其次,在地理层面上,旅游景点名称作为地名的本质未变,依然具备指向功能。汉语中,旅游景点名称均采用通名加专名的组合结构,如书童山、桃花江、柳侯祠等。其中山、河、谷、洞、亭、台、楼、阁等种类指向词汇属于前者,指称其基本类别属性,而剩余的修饰定语则统归后者,指称景点的区别性特征。虽然通名不具备识别功能,但其指向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却不能丢失。百色市3A级景区“十里荷塘”通常被译为Ten Li Lotus Pond,既译音也译意,从形和意两个维度实现了语言转换,在实现其固有指向功能的同时也传递了景点特质。

再次,在语言层面上,旅游景点名称属于旅游审美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视为旅游审美的起点。景点名称作为旅游者最先接触的旅游信息,不仅要能呈现景点特征,其词汇搭配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景点名称的翻译过程也是“美”的再现过程。比如桂林市4A级景区“冠岩”,因为其整体山形如同古代帝王金冠而得名,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特质。从译意的原则来看,其译名Crown Rock不仅传递了源语的字面意义,而且也承载了源语文化的审美底蕴。

由此可见,在经济吸引、地理指向和语言审美三重变量的共同影响下,旅游景点名称所发生的功能异化决定了其有别于普通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旅游景点名称的三种功能虽然看似各有倚重,但彼此之间却相互依存,因此,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过程实则也是译者依据主体性在三种功能间取舍、平衡的过程。

(三)旅游景点名称在旅游活动的作用

在马修森(Mathieson)和威尔(Wall)1982年提出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型(如图2)中,信息收集与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息息相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图2 旅游消费行为模式[5]36

在诸多旅游信息之中,旅游者接触最早、使用频率最高、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旅游景点名称,它不只是指称性的符号组合,更是对旅游景点外在特征以及内在底蕴的提炼和浓缩,作为一条隐性轴承贯穿旅游活动始末。旅游活动发生前,旅游者通过评估旅游景点名称所透露的信息和自身旅游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做出旅游决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将预先从旅游景点名称中获取的信息与旅游真实体验相比照,形成相应的旅游态度;旅游行为发生后,旅游景点名称的原有含义经过旅游态度的扩充再次进入宣传环节,以旅游景点名称为信息中心的旅游循环到此形成(如图3)。

图3 以旅游景点名称为中心的信息化旅游循环

“翻译不是简单地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问题”[6]195,其本质上是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交际,也是译者和读者之间的社交会话。译者必须要了解旅游者在旅游的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使“译入语中的信息接收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7]25,尽可能在目的语受众中实现以旅游景点名称为信息中心的旅游循环。这不仅需要静态的翻译规范,也依赖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三、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现存问题

现今广西凭借桂林山水领航的自然风景,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各种问题也日渐暴露,大致可归为三类:同景异名、音译泛滥和文化扭曲。

(一)同景异名,不知所云

随着广西海外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展,各类旅游机构迅速崛起。由于缺少相应管控,其所提供的英文旅游材料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就旅游景点名称而言,相同景点出现不同译名是最普遍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整个景点名称翻译紊乱。比如柳州市4A级景点“立鱼峰风景区”就存在多种不同的译名,如:Liyufeng Shan Park,Liyu Hill,Liyufeng Scenic Spot,Standing-fish Hill和 Standing Fish Shan Park 等等。此外,这种同景不同名的翻译现象也存在于正式的介绍材料中,比如“象鼻山”在桂林旅游网被译为Elephant Trunk Hill,而广西旅游局官网则将之译为Elephant Hill。旅游景点名称译名紊乱不仅影响对外宣传,而且也有损旅游景点形象。

(二)音译泛滥,不明所以

旅游景点名称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学界往往主张采取“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原则[8]。在处理文化内涵较为目的语受众所熟知的景点名称时,音译确实是最简便也最有效的翻译方法,但也间接导致了其在景点翻译中的滥用。如柳州市人文名胜“柳侯祠”最常见的译名是Liuhou Memorial Temple,其中“柳侯”是专名译其音,“祠”是通名译其意。虽然符合学界普遍认可的翻译原则,但景点内涵却未能得到良好表述。柳侯祠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而兴建的庙宇,因柳宗元死后被追封为文惠侯,故此得名。译名对“柳侯”二字的直接音译不仅未能透露“柳”字的人称指向,而且也没能展示出“侯”字在中国文化中“封侯拜相”的深层寓意。另外,“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而并不具有temple(寺庙、寺院)所传递的宗教寓意。柳宗元死后虽被封为“柳侯”,但“柳侯”远不及原名“柳宗元”的声名遐迩。故此,该译名可译为Memorial of Liu Zongyuan。

(三)文化扭曲,不知所云

早在20世纪50年代,Casgrand就指出“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9]。其后,在翻译文化转向的影响下,译者越来越倾向对译名所要传达的文化含义进行精加工,其中不乏形神兼备之作。如桂林标志性景点“三山两洞”中的叠彩山,通用译名为Folder Brocade Hill,细细品读,《叠彩山记》中“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的描述跃然纸上,简洁明了地展现出其所隐含的人文气质。虽然屡有佳作,但因为理解失误而造成译名文化含义表达扭曲的现象也令人瞠目。这些文化扭曲可以划分为两类:过度对等和错位移植。“过度对等”是指译者忽略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而强调某一层面的单方面对等,如阳朔的龙颈河漂流常被译为Dragon-neck River Rafting,龙被译为dragon的翻译失误已是老生常谈,其文化错位使得原本寓意吉祥的景点名称背负起许多负面含义,严重影响景点在海外市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外宣形象。直接译为Longgeng River Rafting则音意兼有,中外皆可接受。“错位移植”则是指译者移植既非源语也非目的语的第三方文化中的相似名称介入翻译,如玉林市4A级景区“鹿峰山”,许多资料里都译为Kanomine Mountain。其实Kanomine是日本爱媛县松山市的一处地名,汉语虽然译为“鹿峰”,但其所指并非山峰而是单纯的地理指称。旅游景点名称既要体现文化价值,更关乎领土主权[10],错位移植所引起的翻译失误往往存在文化和政治隐患。

对于以上问题,学界往往将之归因于统一规范的缺失,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缺少必要的引导。虽然译者是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译境)、“翻译文本”(译本)、“翻译群落”(译者)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力量[11]43,但译者主体性作为“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12]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依然需要根植于必要的翻译规范中。

四、翻译模式的“双规”转向

综上所述,广西旅游景点翻译需要从翻译自身和译者主体两个层面同时展开规范的研究和倡导,形成动静结合的“双规”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翻译活动。在即有研究中,研究者们多致力于从不同视角来制定和倡导程式化的翻译规范,着重强调了规范对译者的制约性,而“回避了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及主体性的考察”[13]。因此,如何打破译者主体性的遁隐状态,从而形成译者规范,是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研究和实践的未来着力点。虽然译者规范因主体差异而难以规约,但是依然可以按照译者的预备规范、译者的期待规范和译者的操作规范的划分进行研究[14]。

(一)译者的预备规范

译者的预备规范涵盖了译者的选材方针和翻译直接程度。与多元化的翻译需求相对应,翻译选材方针也应多元化。就广西而言,翻译选材方针普遍由政府和旅游机构来制定,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硬性指标。虽然翻译选材政策离不开二者的参与,但译者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广西旅游的特殊性从文化和物质两个层面为译者提供了潜在的选材储备,不同译者群体可以实践不同的翻译选材方针,满足翻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旅游需求。翻译的直接性与翻译过程中中介语的使用有关。广西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苗、彝、侗、瑶等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很多景点名称就源出于此。在某种意义上,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中介语的角色。由此可见,译者对广西旅游景点名称潜在的语言复杂性的认知意识也是翻译活动中的必要元素。比如,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诗经》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中,关键词“布罗陀”是壮语音译,其文化含义十分丰富,因此,译者对壮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中介语译名的认可程度,将影响最终的翻译结果。

(二)译者的期待规范

在翻译活动中,读者是译者的读者,而译者是作者的读者。因此,和目的语读者一样,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目的和翻译结果的功能也有自己的期待,并会将这些期待投射到翻译实践中。译作所呈现的带有译者主体语言风格的最终样态才是译者期待的具体实现。由此可见,“译者头脑中对译作潜在效果的设想,是构成译者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15]。如上文所述,旅游景点名称具有经济吸引、地理指向和语言审美三项基本功能,如何在译作中再现这些功能,会因为译者期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立足广西旅游的客观实际,旅游景点译名既要能满足目的语受众的旅游需求,实现其经济吸引功能,也要能满足源语族群的文化宣传需求,实现其语言审美和地理指向功能可见,在景点名称三种功能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多元化的译者期待规范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三)译者的操作规范

译者的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选择,即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践自己的预备规范和期待规范。操作规范可以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前者“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表现在段落的删减或重置、篇章的分割以及段落或注脚的增加上”,而后者“制约目的语文本语料的选择,如词汇、短语及文体特征”[16]114。由此可见,操作规范直接影响着翻译结果的最终样态。就广西而言,其旅游发展的特殊性不仅要求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纯熟的翻译技巧,既了解景点名称的语言特点、功能,又能将各类翻译策略付诸实践,而且要对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的文化含义、地方特色、民族底蕴有系统、透彻的认知,并与跨文化意识以及行业责任感相结合,提高宣传质量的同时维护旅游形象。近些年,有关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学术研究大量涌现,但所有翻译规范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以译者为主体,由其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来提出并落实特有的译者操作规范,才能与主流翻译规范相互补充。

结合广西旅游特殊性以及景点名称翻译的现存问题,推进译者规范和翻译规范“双规”并行,以前者的多元化为内在动力,以后者的统一化为外在引导,通过二者间的动静协调,可以形成良性翻译循环。规范多样性是孕生潜在变化因素的主要源泉。因此,立足广西,强化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不仅在学理层面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视野,而且“双规”并行的翻译模式也能满足随社会文化语境而不断演变的翻译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景点名称的英译,提升广西旅游国际形象,传播广西旅游文化信息,提高广西旅游服务品位。

[1]覃雪香,徐晓伟.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8):23-27.

[2]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3):1-14.

[3]Hermans,T.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A Theoretical Framework[C]//.In R.Alvarez& M.C.A.Vidal(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Philadelphia,and Adela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

[4]Snell-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a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5]Mathieson,A.and Wall,G.Tourism:Change,Impacts,and Opportunities[M].London:Prentice Hall,2006.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Nida,E.A.& Charles,R.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8]杨红英.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陕西省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旅游》的编写启示[J].中国翻译,2011(4):64-68.

[9]Casgrand,J.B.The Ends of Trans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54(4):335 -340.

[10]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99-104.

[1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1-26.

[13]张思洁.描述翻译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63-66.

[14]罗列.论译者规范及其研究途径[J].山东外语教学,2013(5):102-108.

[15]Chesterman,A.Description,Explanation,Prediction:A Response to Gideon Toury and Theo Hermans[J].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and Society,1998(5):91-98.

[16]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景点名称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