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

2015-10-07陈永柱

民族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滇西保山怒江

陈永柱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其法西斯帝国猖獗侵略的野心不可一世,加紧了进攻东南亚的军事行动,并妄图切断通过滇西连接缅甸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孤立重庆国民政府,进而征服中国,以实现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1942年2月,日军侵犯缅甸。英国政府为保护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利益,曾于1941年12月与中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并要求中国军队入缅助战。但由于英国只顾及自身利益出尔反尔,又一度阻止中国军队入缅,坐失良机。英军退却及指挥不协调,致使日军于3月8日攻占仰光,后相继占领同古、安羌、罗衣考、腊戍等重要城镇。

5月1日,日军攻占曼德勒后,即分兵侵犯中国云南,向密支那追击败退的中国远征军。5月3日,祖国西南门户畹町失守,5日,日军至怒江惠通桥受阻,10日,腾冲沦陷,不久,中国怒江以西的疆土全被日军占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云南变成了抗战的最前线。

当时,已64岁的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正身患痢疾,重病在床,得知自己的家乡腾冲沦陷,滇西告急,又闻重庆军委会有放弃怒江、退守澜沧江之意图,万分悲痛,不禁老泪纵横。他想,腾冲自元代开始便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军事重镇,若舍去怒江天险,那日军进攻昆明就会势如破竹。为此,李根源立即电告重庆军委会,历陈坚守和放弃怒江防线的利害,并三次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请求亲自赴前线协助军务。经蒋介石批准,李根源即发布《告滇西父老书》。他表示:“苛可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于是,仓促收拾行装,并决定迁云南监察使署于保山前线办公。当他准备离昆明西上去抗日前线之时,前去告辞病中的老友李子畅时,即向他发下誓言说:“此去不收复腾冲龙陵,我无以安慰你。”

5月24日,李根源离开昆明前往保山,自昆明起程时写了一首《西行国台》,诗云:“西徼风波正可惊,要凭宝剑斩长鲸;老夫冒险生来惯,总向人间难处行。”李根源的爱国热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像一团关不住的烈火向外喷发。随行人员有副官、秘书等26人,云南卫生试验处医务人员60人,卫兵60人,以及华裔苏联医生沙玛林(后到预备二师参加滇西抗战)。

5月30日,李根源一行一到达保山,就冒雨视察保山县城。保山县城于5月4日、5日被日机轮番轰炸,加之7日保山守军龙奎垣以“焦土抗战”、“不以物资资敌”为借口,命令部队纵火烧城,致使城区一片瓦砾,惨不忍睹。这国破家亡的景象,激起了李根源对日寇侵略者与祸国殃民的军政官员的无比憎恨,更加坚定了欲发动滇西军民进行抗战到底的决心。

李根源来到保山后,老一辈曾认识他的人,即奔走相告说:“好了,当年的李师长又回到保山了。”他首先参加了金鸡村军民大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保山乃战略要地,对抗击日寇,收复失地,有重大作用……”并以“足食足兵,军民一致”的发言勉励全体军民。

6月30日,李根源参加了国光寺军事会议,对有关事宜作出部署。这对于振奋军心,鼓励士气,起到很大作用。当夜,日寇为进取保山,偷渡怒江防线,被我守军发觉,战斗惨烈,形势严重。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认为李根源年老体衰,难经危险,特命马晋三派副官冒雨致函李根源,请其即刻离开保山至永平转大理。李根源接信后,当即表示:“誓与永昌(保山)共存亡,不可去,不能去。”李根源住所前有清池一潭,他表示,若寇至,即赴潭殉节,以谢保山父老,决不做亡国奴。对此,他作诗一首:“人生既读圣贤书,自有灵台比广居;志决神清受其正,天翻地覆欲何如。”这是一首决绝诗,可以比之于文天祥的《正气歌》。清晨,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亦前往劝说李根源先生离保,李根源表示要坚决留守保山,与保山军民共祸福,并引用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明个人志向,誓做抗战马前卒。

向重庆军委会建议,坚守怒江防线,反对放弃保山而退守祥云,这是李根源对滇西抗战最大的贡献。

当时,因为大半个中国都已失去中国的“最高当局”,对失去滇西的几个县份和几处土司领地,早已不在他们的眼里了。蒋介石最不服气的是共产党所开辟的愈来愈大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是很难为他所有了。所以,他把所拥有的军事力量用在对付共产党上。虽然在国民党军队中,不乏爱国志士,他们自觉自发地投入抗日,但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支持,或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或是奉命“转移阵地”退出战场,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放纵日本侵略者肆意蚕食中国领土。这是蒋介石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

至于滇西的反攻,那是国际形势的转变,迫使蒋介石走上这条道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了反法西斯阵营。此时,美国一面用兵欧洲战场,一面对中国的抗日采取援助的手段。就在这时,日本南进,已逐步占领东南亚诸国,继而闯入中国的南大门,高黎贡山以西地区全部沦陷。这样,美国的援华物资,首先是不可能从中国的各海港登陆,从越南、缅甸进入云南也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以印度的雷多为援华物资囤积地,再运入中国。而要从印度经缅甸进入中国,就必须修一条从印度的雷多至云南昆明的国际公路。这就必须扫除侵略者的障碍,就得收复腾冲龙陵失地,收复缅甸。这一条路线,在西汉时即是民间往来印缅通商的“西南丝道”,现在正式名之为中印公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计划,才有“远征军”的远征,滇西大片失地也才可望收复。所以,中国最高当局对滇西的用兵,首当其冲是为了实现这个大计划。

而李根源先生参加滇西抗日的首要意义则是“明耻”。他认为,国土沦丧,当亡国奴,是一个公民最大的耻辱,也是国家最大的耻辱。这个国耻,非雪不可,何况滇西是他的家乡,是他的列祖列宗埋骨之地。他有责任恢复故土,解救父老乡亲。第二要义是支持国际战争。根据当时的形势,这样做是顺理成章的。

腾冲龙陵沦陷,保山被炸,李根源还在昆明时,就得知滇西人民生命财产及公私财物损失极重。

在西行途中,商家及归侨纷纷向李根源控告军队趁火打劫、强抢公私财物的罪行。至保山板桥镇,宋希濂率萧毅肃(远征军参谋团参谋处长)、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等将领及保山士绅前往迎接,士绅们亦当宋希濂的面隐晦指责军队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的罪行。

首先是滇西公路警备司令龙奎垣5月7日放火烧保山城,公开抢劫保山中国银行、云南富滇银行及大量公私财物,用数辆劫持华侨而来的卡车满载而去,民愤极大。其次是惠通桥被炸后,桥东岸至老鲁田十多里的公路上,有六七百辆装有各种公私物资的车辆被日军炮火封锁,车主和驾驶员纷纷逃避。

36师在阻击日军的同时大发横财,掳掠车上的公私财物,一般士兵多掳香烟、食品、衣服、毛巾等日用品,排、连长除掳掠布匹、毛尼、百货外,还大量掳掠五金、电料、汽车零部件等贵重物资,师部掳得大批轮胎、汽油、棉纱、机械及象牙、化工原料等高档商品,71军军部和集团军总部的兵站分监来得较晚,就大抢汽车,取掉汽车牌照,用油漆涂上军车字样。把所掳掠的物资陆续运到保山、永平、下关乃至昆明出售,大发横财,36师普遍流传着“张百万、李百万”。还有大量从缅甸溃退回国的远征军官兵,以“抗日英雄”自居,三五成群地在腾冲、云龙、槽涧、保山、永平一带敲诈勒索,打家劫舍,使百姓提心吊胆,人人自危,见到军人避之犹恐不及。

由于军人抢掠骚扰百姓,百姓反抗杀害军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军民关系紧张的情形,李根源在保山视察后,便与宋希濂促膝长谈,分析当前战局形势及发展,对如何固守怒江防线,阻敌东进,改善军民关系,发动全民抗战,使军队在保山站稳脚跟,使保山成为反攻的基地等问题,相互交换看法,取得一致意见。首先,宋希濂命令部队将有人认领的公私财物及车辆退还原主。又派出干部到各交通要口设立回国远征军官兵收容站,并严令滇西各部队不得骚扰百姓,违者军法制裁。几天后,在保山有人认领的物资和车辆基本退还,对改善军民关系,迈出可喜的一大步。李根源在视察保山城时,看到城内遍地瓦砾,十室九空,市民都逃往乡村,难以开展集市贸易。

时任保山县县长刘昌言系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亲戚,平时仗势跋扈,鱼肉乡里。缅甸战局吃紧,即将县政府搬到城西南四里的小梨园华严寺内办公。5月4日晨,席卷资财,远送家人回昆明,致使西南运输处情报台得到日机即将空袭保山的电话,两次转政府防空处均无人接收,为此,保山被炸,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影响极坏。数万大军云集保山,若得不到保山民众的支持,粮食供应不济,将不战而溃,导致生灵涂炭。

为安定民心,经与宋希濂商议,李根源召集保山地方绅士开会,要求大家深明大义,要支持政府工作,支持军队作战。要求士绅做广场宣传,动员居民回城重建家园;并协助士绅组织成立了“保山城北民众自强会”,在城北原庄碧龙庵挂牌办公,广发传单标语,安定民心,向民众宣传抗战的各项政策,激发民众斗志,积极协助军队作战,做好支前工作。

李根源以个人名义向国民政府发出《为保山惨变乞赈通电》。电文如实讲述了日机轰炸保山城,投放病菌,死伤万余,学校停课,百业废弛的惨状,要求中央政府给予救济。当时,保山瘟疫肆虐,病因是日机狂轰滥炸,入缅远征军溃退而导致热带病传入及日本法西斯在沦陷区人民身上注射鼠疫、霍乱病毒,使鼠疫和霍乱在保山蔓延。李根源电请重庆卫生署速派医护人员赴保救治,云南卫生处当即组成医疗防疫大队,由热带病专家任队长,率医务人员、防疫车一辆及卫生器械、药物随行西上。此前,在昆明的保山人曾集资购到大批药物运到保山,此药品大部分被军队截用,小部分堆积在县政府内而未发放。

李根源到保山时,保山民众及归侨因瘟疫死之甚多,有的全家死亡,有的村庄一两天便死六七十人,没有棺材,只好用席子包裹掩埋,有的人家男人死光了,只好由妇女抬棺掩埋。李根源除命医疗大队日夜施药救治外,又与宋希濂分别向昆明一些医疗机构发出紧急呼吁求援。当时瘟疫已传播至滇中楚雄一带,故云南省卫生处不得不于滇南设置鼠疫检疫站,检查来往车辆旅客,以杜绝鼠疫向昆明传播。宋希濂命令部队在所驻的村庄里为军民进行环境扫除和隔离工作,并派出大部军队医务人员为居民注射防疫针。通过军民共同努力,保山瘟疫得到控制。

为进一步缓解军民关系,加强军民合作,李根源与宋希濂又商议决定6月5日、6日、7日在保山金鸡村召开军民大会。会址择于金鸡村小学内,由省督学张笏任大会主席,到会者有中、小学教员,在乡军队官佐及全县乡、镇长。李根源由宋希濂、杨镜涵陪同前往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先分析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后讲解了保山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大家,提出“足食为先,军民一致”的抗日主张,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军队抗击日寇,收复失地,提议由各乡、镇组织义勇自卫队,负责传递军情,巡逻放哨、防奸防盗,并要求到会者从自我做起,勇于牺牲,协助国军作战,努力完成支前任务,做抗战的表率。

这次军民大会,开得十分及时,非常成功,对安定民心,融洽军民关系,坚定保山民众保家卫国的抗日信心和勇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祸国殃民的军队指挥官,宋希濂和李根源分别代表军队和保山民众上书重庆军委会,电请蒋介石给予惩办。蒋介石接受了宋、李的意见,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决定:从中国国民革命军中永远取消66军和29师的番号,命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将66军军长张珍、28师师长刘伯龙、29师师长马维翼押解重庆军事法庭受审。对于龙奎垣(龙云的外甥),蒋误认为是龙云的儿子,考虑中央与云南的关系,只好电告龙云:“令公子烧抢保山,如何处理,请兄自行决定。”龙云接此电文后,为掩人耳目,不得不把龙奎垣关进昆明模范监狱。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基本消除了民众与军队的隔阂,保山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级抗日政权及抗日组织纷纷成立,县政府各机关开始正常办公,居民回城,民心安定,集市恢复贸易,学校复课,抗日歌声四处飘荡,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抗日景象。

日军既然南进,云南是必定要被占领的,对整个中国来说,就像被一张虎口咬定了,真正形成并吞之势。此时,中央方面不但不加强怒江江防,反而因日军的一两次偷渡就想放弃保山退守澜沧江。“退守某地”或者说“因战略关系转移某地”,是抗战五年来国民党当局一贯使用的伎俩,同时也是对怒江天险和保山附近的山川形势不够了解而作出的下策。从破坏江桥、破坏公路的行动中,已显露出中央方面撤出江防、放弃保山的迹象。

面对此种情况,李根源一再向重庆方面痛陈防守保山的重要性。在一次电文中,李根源说:“源于陷日抵保,已与慰文先生及宋总司令迭次接谈,窃以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致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以宋集团苦战之三师,恐难作顽强之抵抗,源意似应续增三师于保山附近,更以一师控制祥云,以防敌由滚弄方面进犯,源以居近战地,见闻较切,敢供刍荛,用供采纳……”他在《告滇西父老书》中,也明确说出了反攻滇西的大计划。他说:“……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第一步,我们要确实保住保山,作为恢复腾龙的准备。”后来,重庆当局完全采纳了李根源的建议,不但不放弃保山,反而对保山增兵,更派军队防守祥云。可见,李根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身份是国民党元老,是云南监察使,是当时独一无二敢于向蒋介石直谏的人,而且他的建议是有远见卓识的,合于兵家战略的。对此,蒋介石只好默认了。

驻在滇西地区的人们都知道怒江是怎样的一条江,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之唐古拉山南麓,索克河、沙克河、喇乌苏河与之汇合后,于贡山入云南。凡怒山山脉西面,高黎贡山东面之水都汇入此江,水势湍急,奔腾怒吼,若干万年的冲刷,冲出一条低凹的怒江河谷,形成怒江天堑,这对兵家来说是绝好的防守地带。若对此地形有充分了解的话,就不会作出“放弃”的决策。有了天堑,应加强防守,使之成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屏障。防守在怒江东岸的抗日军队,警惕性高,士气旺盛,杀敌心切,以乐观的情绪迎击着敌人,那里流行着一首《怒江谣》:“怒江水,清又清,怒江边上扎大营。营中弟兄多精壮,杀鬼子个个好本领。”当时的驻军是严阵以待的。

对于云南,也应有个正确的认识,正如清代袁嘉谷曾作过这样的表述:“……然则滇之关系非但南徼锁阳,实天下万户,无滇即无黔、无蜀,且无楚,焉可不重视之也。”又曰:“夫滇之安危也,滇之成败,亦即中国之成败也。”虽是文人撰述,全是兵家用语。这一段话可以作为李根源电文中“震撼全滇影响全局”的注脚。这里所说的“全局”,意味就十分深长,谁知道引狼入室,我大西南又将会造成多大的祸害呢?事实证明,保住保山,对1944年正式反攻滇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山土地宽广,物产丰富,特别是粮食可以就地供应十多万驻军的食用。保住保山,避免了“震撼全滇”的惨祸,遏制了敌人向内地延伸,给1944年滇西总反攻得以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对国家来说是立下了莫大的功劳,对于免遭铁蹄蹂躏的千百万生灵来说是永世难忘的大恩大德。

李根源认为,收复腾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持久抗战,方能将日寇驱逐出中国。为了巩固其占领区,日寇即在沦陷区对人民进行威逼利诱,劝令迁回,以恢复城区集市,同时对各土司进行恫吓拉拢,委土司以各种名目的维持会长、司令等头衔,向其派夫派粮,奴役各少数民族。李根源清楚,滇西各族大小土司20余个,他们均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自元代开始,通过历代改土归流,土司归顺中央,服从中央的思想已基本树立。但土司中的既得利益思想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仍根深蒂固,土司所辖人口约占沦陷区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且各自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必须及时争取,并充分发挥其抗日救国的作用。

基于这种情况,李根源除将《告滇西父老书》在《云南日报》上发表外,为扩大抗日宣传,他曾叫秘书抄写若干份,张贴于乡村集市及交通要道,同时派人送往沦陷区名流士绅及土司署,对有交往的土司并附上信函,叮嘱土司要举爱国大义,勿以强暴附敌,慎防被敌威胁利诱,劝其不避艰危,共同匡济,举土抗战,支援、协助国军收复失地。信函送出后,六库土司段径,耿马土司罕裕卿,陇川土司多永安,干崖土司刀保图,卯照土司段赓华等,均回电表示土司守土有责,杀敌御侮,自当竭力以赴。

果敢土司杨文炳当即来函称:奉读钧座《告滇西父老书》,敬知我公奉蒋委员长钧命及龙主席委托,亲临保山,协助国军,发动民心,迤西各郡,转危为安,文炳自愿率果敢全民,一心一德,在我公领导下,抗战卫国,当即趋前,亲承训示,俾有遵循,特先函呈,敬请钧安。猛角董土司罕民来电:奉读钧电,敬悉钧驾莅临保山,凡我边民,莫不向往,职司获在管辖之下,从事抗战,曷胜欣幸,拟当亲赴钧辕,敬承指教,特此电呈。

为进一步发动土司抗战,破坏敌后交通,扰乱敌军据点,减轻怒江防线的压力。李根源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策动土司抗战的详细计划,并向宋希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宋希濂的赞同和支持后,即向云南省主席龙云、重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作了汇报,同时向军委会商调熟悉滇西边境情形的梁河河西人、重庆外交部专员尹明德到云贵监察使署助理一切,均得到蒋介石的同意。

尹明德于7月下旬抵大理,在李根源的建议下,蒋介石于8月1日通电滇西各土司,进行慰抚。电文云:“……各司官世爱国恩;深明大义,当能一心一德,与国家共休戚,与疆土共存亡,协助国军,努力抗战。本委员长会翘首南天,良深廑念。兹派外交部专员尹明德为代表,前往滇边各地剀切宣慰,加意抚绥,深盼各司官共体斯意,愈加奋发,统率边民,偕行杀敌,保世守之封疆,驱压境之强寇,共集大勋,副余厚望。”该电文由宋希濂以11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转达各土司。

8月11日,尹明德携蒋介石电文,代表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离开大理前往腾龙沦陷区慰抚各土司。随行人员有第11集团军上校课长黄文徽,中校秘书王晓、廖槐,参谋张乃文及卫兵等。尹明德每到一土司署,均向土司宣示蒋介石的慰抚电文,转达和颁发李根源、宋希濂的慰抚信函和两人联衔书赠的“为国干城”匾额及游击司令、自卫团长等委任状,同时发给数量不等的武器弹药,以加强土司抗日武装。

8月24日,李根源总结了策动土司抗战情况,向蒋介石发出《报告抚慰滇西土司情形书》。该报告陈述了李根源到滇西襄助军务以来与保山民众协同军队固守怒江防线和组织动员滇西各阶层特别是少数民族土司头人进行全民抗战的新格局。报告从整个东南亚抗战局势着眼,强调了对边疆各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待以平等,遇以惠爱,一革昔日苟索贪虐之政,由此推进,普及缅疆,将来大军一出,收复缅甸,事属可企。然则今日所已部署者,仅滇西一隅而已。若能推广而至迤西,渐至缅、暹则将来收效之宏,自不待言……”

蒋介石收到李根源关于抚慰土司抗战情形的报告后,对李根源策动土司抗日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于10月3日复电李根源:边民内向,土司归诚,实施组训,协助抗战,此皆先生德望所感,抚怀得宜所致,良用钦佩。尚希对于输诚报国各土司,尽数代为抚慰为要。

由于李根源、宋希濂的共同努力,在日寇占领腾龙立足未稳之际,即着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沦陷区的土司头人,有声望的士绅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争取他们抗战,使日寇一开始就陷入孤立被动的地位。他们委干崖土司刀保国为滇西边区自卫军第一路司令,遮岛土司龚缓为第二路司令,九保乡贤赵保贤为第三路司令,赵保忠为游击队长,潞江土司线光天为滇西边区自卫军潞江支队司令等。

对于这些抗日队伍,宋希濂派出大批军队干部分别前往加强组织和训练,寻机袭击日军。至反攻前夕,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建制,有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腾龙边区自卫军,腾北挺进支队,腾北自卫队,腾南游击队,龙潞游击支队,卡瓦特区自卫队,卡瓦区游击队,耿沧自卫支队,耿沧独立支队,贡西防卫大队,南卡区自卫支队,江心坡防卫大队,德钦独立自卫队等。这些游击队、自卫队活动于怒江、恩梅开江两岸及腾冲龙陵沦陷区,均归11集团军(后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统一指挥,相互间既独立活动又有联系。其中龙潞游击支队及腾龙边区自卫队兵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分别辖有数个大队、中队和支队,其任务主要是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同时配合国军破坏日军交通,寻机消灭零星外出日军。这些抗日武装四处活动,神出鬼没,使日军陷入了孤立被动、处处挨打的境地,从而减轻了怒江防线的压力,并为后来的大反攻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由于战争,腾龙沦陷,大批华侨青年出于爱国,不愿当亡国奴供日寇驱使,而克服重重困难,越过日寇封锁线来到保山、永平、大理一带,投亲靠友,寻求报国之机。这些青年,因受战争影响,随身财物有限,除少数有亲友者解决职业,就地或赴昆明上学外,大都走投无路,有的暂住旅社,有的借住民房。这些青年虽怀抗日救亡之心,而苦于报效无门。

11集团军司令部在收容回国远征军溃兵时,对逃到保山、大理等地的华侨青年也进行了收容,以解决他们眼前的食宿困难。但这种收容,实质上是为了稳定社会治安而进行军警式的收容,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加之部队调动频繁,故收容的青年成为11集团军的包袱。

李根源到保山后,尽管怒江前线军事吃紧,军务倥偬,仍对慕名前来拜访求援的青年学生给予热情接待,对他们不忘国耻,背井离乡寻求报国之路的爱国之举给予鼓励和赞扬,教导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不能做有害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开导他们在大敌当前,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付出自己最大的牺牲,乃至个人的生命。在讲解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时,李根源指出,只要我们上下一致,军民一致,万众一心,日本侵略者是必然要灭亡的。他号召青年学生返回家乡,组织民众,配合国军作战,收复国土,做抗战的先锋。在李根源的劝导下,一些青年愿充向导,随部队至腾龙进行游击战。此外,对部分在昆明及他处有亲友投靠者及愿赴昆明谋求职业者给予路费及介绍。同时,李根源又与腾龙在保山的各商号商量,安排了部分华侨青年学生的就业,基本解决了在保山地区青年学生的去留问题。

李根源到大理后,看到在大理聚集的沦陷区青年比保山还多,虽然大理师管区寸品德正遵照第11集团军总部指示进行收容华侨青年学生的工作,但还有男女80余人没有落脚之地。经请示师管区同意,将司令部模范队学员宿舍进行归并移迁,腾出房屋供青年学生住宿,伙食费由下关、腾冲巨商毕习之、王幼熙等提供。寸品德向李根源汇报了收容青年学生的情况后,李根源说:“抗日需要骨干,重建家园需要人才,把这些青年集中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训练,然后分配到抗战前线,不是很好吗?这应当是很有必要的。”

李根源把创办抗战学校的想法告诉宋希濂,宋希濂十分赞同和支持李根源。当即,两人即将创办学校的具体事宜作了详细计划,并向重庆军事委员会报告,很快就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定名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其目的在于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培养基层军政干部。校址择于大理三塔寺营房,团长由蒋介石兼任,副团长为龙云、李根源(后由陈诚继李根源任),宋希濂任教育长,董仲麓任副教育长。经费来源,经蒋介石同意,由变卖畹町、遮放等地抢运回来的外援花纱及其他非军事物资来解决,服装、武器由宋希濂调拨装备,粮食由省主席龙云负责供应(主要由宾川供给),教员由黄埔生(即第八、九、十期毕业生)充当。办学计划确定后,云贵监察使署与第11集团军总部互相配合,派员到各地招生,招生对象主要是滇西沦陷区两县、四设治局以及附近各县(包括保山、大理)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原计划每期招生七百人,训练时间一年。滇西青年学生爱国热情较高,积极报名应考。通过严格考试,合格者逾千人,故扩大招生数量,连同原收容的青年学生,共招生1100余人。干训团第一期学员实行军事编制,编组为一个总队三个大队,同年8月下旬正式开学。

干训团的教育方针为“对滇西青年施之以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和必要的军事训练,培养他们成为保卫国家的干部”。课程设有《国际形势》《战时经济》《滇西地理》《中国历代爱国文选》《缅文》等,而以“军事训练”为主。其中一大队预备派往部队充下级军官而偏于军事教育。

在开学典礼上,李根源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出腾龙沦陷是我滇西人民的耻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每一个炎黄子孙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小小日本倭贼,竟敢欺辱我中华民族,我国全国同胞,必须团结一致,坚持战斗,抗战必胜,你们全体学员,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将来到了前线,要做杀敌报国的英豪……今天我们要不惜牺牲,就算手无寸铁,咬都可以咬他几嘴,誓决死战到底。”李根源就是以这种方式号召学员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学习,掌握杀敌技巧,提高文化水准,待将来驱逐日寇,重建家园时大显雄才。他还当场赋诗一首:“整军备战纪龙关,学子三千力撼山。铸就金刚好身手,匈奴不灭不生还。”

干训团创办后,由于蒋介石、龙云只是虚设其名,而宋希濂又因军务繁忙,时常不在大理,故一切教务工作都由李根源负责处理。当时,云贵监察使署的工作除应付日常事务外,基本以干训团的工作为主,李根源不仅管干训团的教学,还管学员的生活,对于少数不习惯干训团生活的学员给予耐心的教育和开导。经常给干训团学员讲话,鼓励学员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员视野,丰富知识,年底,李根源以干训团名义与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联系,邀请联大教师为干训团讲课。

1943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派出燕召庭、潘光旦、蔡文候、费孝通等十位著名教授组成教授团,到大理来讲课。教授团的到来,受到干训团及大理军政、教育界的热烈欢迎。为了感谢教授团的支持,李根源曾赋诗五首相赠,其中一首是:“莽莽胡尘遍域中,百川孰障使之东。将军血汗先生舌,都是平倭第一功。”对教授团至抗战前线讲学,传播科学文化,鼓动民众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教授团到大理讲学,对于促进滇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奋青年学生抗战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3年4月,“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在昆明成立,“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遂改为“驻滇干部训练团大理分团”。该训练团于1945年3月解散,共办两期,培训学员两千余人。这些学员,一部分派到各军、师充当排、连干部,大部分在其原籍组成许多小队,派到滇西各县做地方工作。一部分还深入到滇西边境的江心坡、片马、陇川、勐卯、耿马、卡瓦山等地发动民众,组织地方武装,协助国军作战。例如,泸水地区参加“大理干训团”受训的52名学员由干训团授予少尉军衔,分别担任了福碧泸练游击自卫队的中队长、分队长和司令部机关的军需、副官、政工宣传员等职务。还有分配到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所属驻泸水的部队,担任汇报联络工作。

“大理干训团”的创建,为滇西青年提供了报效祖国的机遇,为滇西抗战培养了大批骨干,干训团学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毕业后,不仅在收复腾冲、龙陵的反攻战役中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而英勇作战,还在战后重建家园,发展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倡议领导创办抗战学校的李根源、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具有纵观全局、展现未来的眼光和为国为民的领导气魄。

滇西抗战,历时两年又八个月,李根源于1942年5月30日到达保山,1943年2月25日离开大理赴重庆述职,在滇西抗日前线襄助军务280天。他既不统率三军,更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以云贵监察使的闲职,一个“老兵”的身份,活跃在抗日战场上,全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救国救民的思想奔走呼号,对滇西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身为国民党元老的李根源,在滇西抗战爆发时,年已64岁,且还身患疾病,完全可以只拿饷不做声,颐养天年,还不会受指责。但他却主动请缨赴战,扶病亲临前线,他的这种不避艰险,属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当时滇西危机,军心动摇,民心惶惶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鼓舞滇西军民抗战信心和勇气的巨大作用。怒江前线总指挥宋希濂评价他:“闻滇西局势紧张,不畏艰危,赴到保山,协助军方办了许多事情,其爱国爱乡精神,实堪敬佩。”

民国年间,李根源是滇西地区职位最高的国民党员,其在辛亥革命昆明重九起义中,处理腾榆矛盾中,兴办家乡公益慈善事业中,以及各少数民族土司头人的交往中,公正处事,和善待人,成为滇西民众心中德高望重的人物。故其《告滇西父老书》发布后,人们竞相传阅,奔走相告:“不要怕,李国老回来了。”许多青年学生冒险穿过日寇封锁线寻李根源报效祖国,各地爱国绅士和少数民族土司头人纷纷函电,表示愿意追随李国老杀敌报国。由此可见,李根源对滇西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重庆军事委员会忽视滇西军事委员会,忽视滇西军事设防,致使日军轻骑冒进,不费枪弹,轻而易举地占据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由于事出意外,军委会举止失措,草率作出放弃怒江防线、退守澜沧江的计划。这是重庆决策者不了解滇西的山川地势和实际的误国策略,因怒江防线短,江岸陡峭,江面宽,水流急,敌人不易偷渡,而澜沧江则与此相反,用十倍于守怒江的兵力,亦难以阻敌。若放弃怒江防线,则昌宁、耿马、镇康、冕宁等地必相继沦陷,日军随时可以进攻大理,威胁昆明,后果不堪设想。熟悉滇西山川地势的李根源知道重庆军委会的这个打算后,立即向重庆当局痛陈利害,竭力建议不能放弃保山,退守澜沧江,他在保山前线,继续据理力争,并提出正确的策略:“窃以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致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以宋集团苦战之三师,恐难作顽强之抗拒,源意似应继续增三师于保山附近,更以一师控制祥云,以防敌由滚弄方面进犯,源以居近战地,见闻较切,敢供刍荛,用供采纳……”在向国民政府发出的《为保山惨变乞赈通电》中亦再次强调:“保山今日据守怒江之前线,关滇西之战局,系西南之安危,为盟国之据点,民心所系,不独所关一隅而已也。”由于李根源的极力劝阻,重庆军委会才没有放弃怒江,决定固守怒江防线,并按其建议,增调部队,令87师、28师、39师驻防保山一带,14师、50师、198师驻祥云、弥渡一带,从而加强了怒江军事布防,巩固了防线。李根源的这些主张建议,是有功于国家的,是有真知灼见的。这就使得滇西战局日趋稳定,以及后来反攻滇西,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滇西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任腾冲县长刘楚湘在《荷戈吟序》中指出:“日寇侵占龙陵、腾冲后,敌锋将及于保山、大理,安危之际,间不容发,幸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公印泉,奉委员长电令,持节西上,本披发缨冠之义,励同仇敌忾之心,与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公荫国部署军事,巩固怒江江防,并分兵入腾冲、保腾之西北两区,阻敌东下,并为反攻根据,西南赖以保障,而战局始得稳定……”这是对李根源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

力主建立国殇墓园,是李根源在滇西抗战后期的一项重要之举。缅怀先烈、先贤、义士,为他们修祠祀、墓冢、碑志是李根源一生向往而乐此不疲的重要之举。

李根源在腾冲、保山、大理、昆明以及国内许多地方为各地的先贤、烈士、名人、义士建过多处祠祀、墓冢和碑志。他之所以这么做,作为一般认识,不外是让先烈、贤士们的功绩永留人间,不至磨灭,并永远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古今中外,许多国家、民族都有他们值得纪念的人物,都有类似的纪念建筑和纪念活动,其意义和作用是一致的。但作为李根源本人,对此有一种更强烈的要求,那是在他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许多时候他是自费为之修建的,有了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他就能与古人同在,可以随时亲近他们。大有生要效法古人,死要跻身于他们行列之势。当然他所崇拜的英雄、烈士、先贤何止是他为之建祠、建墓的那些。他身到哪里,就要忆起哪里的古人、古事。有机会他就要去瞻仰和凭吊他们的遗迹。他作过若干首挽诗、挽词、忆旧诗。被他表彰过的古今名人不下千人,这在古今文人著作中是极少见的。在他的演讲中,历数英雄烈士,有气节、明大义的历史人物一共30余人。对他们的丰功伟绩、人格情操如数家珍,充分表达了李根源在这方面的特质,实际上就是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一种表达形式,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文化是合拍的、一致的,所以对于在滇西抗战中牺牲的万余军民,他怎能不竭力主张为他们建祠、建墓以表彰其忠烈。

1944年11月,腾冲、龙陵攻克不久,他还住在重庆化龙山村时,即致函远征军长官司令卫立煌,谈到这方面的问题。他说:“……至各军将士之忠勇奋发,视死如归,远道所闻,隆堪歌泣,理应丰碑伟冢,以纪英烈,状形绘声,传之史志。俾边人春秋祭享,永志不忘,其阵亡遗骸,拟请在腾、龙两县境内,饬该两县官绅,择适当宽敞风景地点,先行收集礼葬,至应如何修墓建碑,表彰示后,垂诸典祀,以永千秋,并其遗族又应如何尊礼报答之处……统祈详细裁示。”

1945年1月,李根源一回到腾冲,便积极主持修建国殇墓园。最重要的是收集烈士遗骨火化入罐集体葬入距城南一里的小团坡,并在那里规划建设国殇墓园,辑录烈士名铭刻于石上。还有就是科学设计园中格局,开拓碑匾、联额的配置情况,都是在他精心策划下建起来的。

国殇墓园于“七七”事变八周年纪念日落成。李根源在落成典礼日大会上作了声泪俱下的演说。至今,人们还记得,这是他继淞沪抗日之后,最大的一次收葬和祭奠。

腾冲县的国殇墓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它依然耸立着,如今又得到修复和发展,受到中外人士的瞻仰和崇敬,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神圣殿堂,还要在这里建立“滇西抗战纪念馆”。滇西抗日的伟业将更加发扬光大,先烈遗志将得以更好地继承,炎黄华夏的正气得以更加发扬光大。而这种深刻的认识在李根源这位哲人的头脑中早已构成。国殇墓园成为前人遗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精神遗产,其中凝聚着李根源先生的若干心血。

李根源从始至终参加了滇西抗战,他于心无愧,在《日本投降电请解职》一诗中说:“大难戡平海宇安,收帆急返子陵滩。余生幸遂还乡愿,愿乐渔樵不做官。”

今天,在苏州有李根源纪念堂,在腾冲有李根源故居。作为一位先贤,李根源是千秋万世人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注释:

①李根源,字印泉,号叠翁,高黎贡山人。1879年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九保(今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镇)。1904年考取云南官费日本留学。1907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了孙中山同盟会。1908年回云南,出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督办。1911年参与了蔡锷发起的昆明重九起义。1922年出任北洋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1923年任国务总理。1937年被蒋介石聘为军事委员会参议官。1938年出任云贵监察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在苏州参加了一系列抗日活动。1942年日军由缅甸侵入我滇西,滇西儿女为捍卫民族尊严奋起抵抗,上演了一场守土为国之战,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李根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责任编辑 陈 冲

猜你喜欢

滇西保山怒江
今夕何夕
张保山:漫画伴随一生
子空的诗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幸运
学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价值分析
攻坚,在彩云之南
怒江水电搁浅十年将“复活”
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