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徽州民众游居空间初探

2015-09-30周海燕王西涛

关键词:徽州

周海燕,王西涛

明清时期徽州民众游居空间初探

周海燕,王西涛

基于相关文集、方志、游记、家谱等史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的游居空间进行研究。结论显示:城镇与乡村是明清徽州民众日常居住与旅游休闲的基本空间。徽州民众营造出的城镇风情与乡村景致,体现了徽人崇尚自然的理念和“东南邹鲁”的文化特质。这种山环水抱、屈曲有情、充满诗意的游居环境,构成了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空间体系,反映了居者寄情山水、笃信风水的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

明清;徽州;游居空间

明清时期徽州(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士庶民众的旅游活动相当繁盛,游赏山水、烧香拜佛、游神演剧、踏青登高、饮酒聚会、观灯舞龙等都是常见游观行为。“凡生于斯,宦于斯,寓于斯,商于斯,径于斯,无不游之。”[1]我们将探讨的游居空间是徽州民众日常居住与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与空间载体,也即传统文献中常常提到的“游讌”“游眺”之地。

分布于徽州城乡各地的山水游赏地、名胜古迹、寺院道观、园林宅邸等公共和私人游居空间是徽州民众游观活动的承载场所。城镇与乡村则构成了徽州民众基本的游居空间。刘翠溶根据《歙县志》所列清末的基层单位计数,结果显示徽州人口超过九成仍居住于乡村[2]。因此本文着重从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探讨徽州民众游居空间的塑造。

图1 明清徽州民众游居空间构成要素图

一、城镇风情与旅游生活

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居山川形胜之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徽州府城、县城及其市镇是徽人重要的游居空间。

(一)徽州府城

徽州府城处于山水聚合之地。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徽州府城在歙县乌聊山上,为唐越国公汪华在隋义宁军中称吴王时所筑。自休宁万安山徙治于此。府城东半抱山,西半处平麓,扬之水顺城东北而西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因以为池。山溪之险,天造地设。乌聊山斜贯全城,城内西片为徽州府城,东片为歙县县城。府城的东墙依山而建,山与城垣融为一体。歙县依郭无城。徽州府城与歙县城恰好构成月形的圆圈。竹枝词有云:“府城近水隔华屏,半个圈儿似月形。添竹县城成满月,两城夹着斗山亭。”[3]4039

徽州府城的街道,在宋绍定(1228—1233)年间已初具规模,到明弘治年间已是“康庄坦然,市肆辏集”。到晚清时,戴启文所见已是“市廛冷落庐舍少,四围但倚山为屏。”[4]府衙是府城内最主要的一组建筑物。前堂后寝的规制,使官衙成为官员们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其文化时尚与生活习惯也就自然流露其中。“城市山林何处幽,太函分秀阁魁邱。凭高纵眼足佳趣,骚客时时载酒游。”[3]4044府城内衙署花园、园林别业幽静秀丽,文人士绅不时相约从游。

“汤泉香作朱砂色,白水甘凝绿玉寒。溪似绣成江似练,锦鳞碧藻漾银澜。”[3]4046徽州府城西面临河而建,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在此汇合为练江。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就横跨于扬之河与练江之上。景色秀美的西干山位于府城以西,府城河西一带素乃风光绝佳之处,建有太平十寺。练江之畔有李白问津处、碎月滩和太白楼等名胜古迹。因此也成为徽州官民主要的游宴之地。“附城如仰斗阁、如意寺、白云禅院,景皆幽胜。官绅或借作讌会之处。”[5]582从明代袁中道居停徽州期间的日记中可见,府城乌聊山、问政山、问政山寺、紫阳山、斗山亭、学舍后园、白雪楼、斗山书舍、斗山阁、宝相寺、聂真人墓等景点,都是他与官员士绅悠游宴饮之地。乌聊山为府城高处,文人士绅多喜登山俯瞰郡城。晚清时戴启文曾小住徽城,太守等地方官员迭于城中乌聊山之万山观、城西如意寺等处置酒相款,同游太白楼诸胜。明代歙县商人方承训曾作《泛舟游西河太平寺》。诗云:“泛水朋偕集,登舟歌扣舷。舣溪游古寺,携酒访高禅。爱院闲柰李,娱觞醉圣贤。和风吹柳绿,乘兴玩青莲。”[6]可见商人等民间群体亦喜来此游玩。

府城街道、市廛也是大众寻常游嬉的空间载体。置身亭中,道光十九年(1839)汪元携弟、友人同游黄山,回程由万年桥入城郭,恰见“郡中悬灯结彩,构花台演梨园”[7],一派热闹的城市景象。

(二)县城

“府城多井少池塘,夏月荷花不见香。那及县城丘壑美,店多成市闹攘攘”[3]4041,这是清人吴梅颠笔下徽州府城与县城景致的差别。徽州府城毕竟相对局促,县城则充满了繁荣的商业气息。

歙县县城依郭而建,风光也不逊于府城。这里山川秀丽,泉香清冽,奇花异木,古迹众多,文人士庶常游乐其中。三春和暖,菜花满地之时,或相约游雄村、桃花壩,“渔梁每赛灯船,亦有买舟以随诸后者”[5]582。

休宁县城人烟稠密,风景秀丽。“徽在万山中,独休宁号为平衍,故城筑不依山,台雉迤逦,池水贯于城内,望若丹霞”(康熙《休宁县志》)。袁中道曾登游休宁落石台,“望松萝诸山如屏障,而城内外万家栉比”[8]1404。休宁县城,有县前街、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柳塘街、陪郭等街市,列肆贸易,甲于他县。万历三十八年(1610)嘉兴人李日华礼白岳,经休宁,赞叹道“县治壮丽,江南北所未见”[9]132。休宁县的名胜之地有齐云、凤湖、落石、万安,半亭、屯溪,华山等[5]589。光绪年间戴启文曾与友人在古城岩宴饮游乐,留有诗作:《汪紫垣招赴古城岩》[4]。

婺源县城在明代有鼓楼街、庙街、前街、后街、学前街、十字街、道观巷、马家巷、陈家巷、永壕口等市。成化年间知县陈金组织凿石铺砌街心,使得街道颇为平坦。

祁门县自唐代置县,历五代宋元,至明代,时加修治,平坦如旧。清乾嘉之际,祁门商业较为繁荣,县城中豆腐店、肉店、炭行、书坊、布店、烟店、裁缝店、糖坊、竹匠店等各色小店铺为数不少。明清时期祁门县城内石板路由当地所产红石砌成,已通到居民住宅门口。徽州属县的壮丽由此可见一斑。

“郭门城外午风斜,好逐名流问酒家;醉饮狂歌何处去,碧阳书院看梅花。”[10]65在祁门,素有“梅城十二景”之说。城南有凤泉亭、再蹑云梯、宣王古庙等名胜古迹。宣王古庙侧有一所凉亭,置身亭中,“众山一览,如数罗纹”。城西有志和隐宅、岳忠武王题壁处、方岳之归来馆、环谷之聚德堂;城东有许村坞、孝慈池等景观,都可成为民众的游讌之地[5]605。

(三)市镇

在明清地方文献里,通常是将县城与县城以上的行政都市称为 “城”,市镇相对于县城则被称为“乡”。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明清时期的市镇,尤其是江南市镇,从人口规模、从事工商业人口比重及寄籍人口比重等指标来看,都已经具有了大多数城市的一般功能。因此,市镇并非一种非城非乡的特殊聚落,而应属于城市地区[11]。

与府城严整的布局、康庄的道路与肃穆的氛围不同,徽州市镇呈现出的是浓厚的商业氛围与浮躁的生活气质。徽州市镇的萌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明代以前,徽州较大的市镇极少。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徽商的崛起,徽州一大批市镇先后兴起。据旧志记载,到清嘉庆年间,徽州各县共有街市53个[12]。道光《徽州府志》中就列举了街口镇、岩寺镇、万安镇、三吴镇、闪上镇、到湖镇、鱼亭镇、新馆镇、屯溪镇、五城镇、高砂镇、柏溪镇、庙口镇、华阴镇、龙塘镇、河东镇和临溪市等18个市镇。其中,万安、渔亭(黟县)、岩镇、屯溪被称为徽州四大古镇。

休宁万安镇原为休宁九大街市之首,民间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镇”之谚。万安镇南临横江,交通便利,成为徽商转运贸易的重要码头。万安街,因为在万安山上游而得名,汶水潆回,至清时已发展成为“烟火千家,商旅辐辏”的巨镇。

位于黟县南35里的鱼(渔)亭镇,在宋时就已设治建里,并因其地当孔道而设有驿站,商业也较繁兴。明中叶以来,随着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渔亭成为黟祁两县的重要物资集散中心。至清时,渔亭已发展成为“舟车交通,商贾辐辏”的“七省通衢之要区。”

“新都多万家之市,其钜者曰岩镇”[13]。岩镇是徽州著名的古镇,宋绍兴年间设镇。明中叶以降,岩镇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甲族蝉联,人文鹊起,风会之极隆也”。岩镇镇西为商业区,“百货具集,车马负载,往来如织”[22]。明代万历年间岩市镇已“街术纵横,车毂凑击”[9]131,俨然一座繁华热闹的大集镇。新安在万山中,岩镇一带却独开平原,“横岗曲阜,蟠结完固,清流绕匝,东注西迴,皆踞胜游,可供眺泳”。嘉、隆以后,岩镇商业繁荣,寸土寸金,“巨室云集,百堵皆兴,比屋鳞次,无尺土之隙,谚所谓寸金地也”[14]。富裕的商人们在此修筑园亭馆舍,著名的有八大名园,即娑罗园、菜园、檀山园、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

屯溪是明清时期继岩镇后徽州崛起的又一重要市镇。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屯溪桥横跨横江之上,桥边旧有“屯浦”之称。晚清时戴启文曾站在屯溪桥晚望,观两岸风景如画,有诗云:“长虹倒影卧波间,两岸人烟接市闤。夜雨增高三尺涨,暮云补出一重山。趁墟野老提壶去,隔岸渔童举网还。溪水自流心不竞,逸情还比白鸥闲。”[4]

二、村居景致与旅游生活

“世家门第擅清华,多住山陬与水涯。到老不知城市路,近村随地有烟霞。”[10]50明清时期徽州的村落从选址布局到造型结构,处处体现了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光芒,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最为重要的游居空间。

明代岩镇人方弘静曾游历四方,见惯通关要津、名胜都邑,却认为徽州的村落之美,天下少见。他描述道:“村庐散处,千室一聚,足称雄落,诞惟我里”。负郭之西游,“据通衢之要会,栋宇森罗,绵亘十里,冠盖相望,郁若都市”[14]。清人赵吉士曾曰:“新安之民皆聚族而处,其在邑者十之一,其在乡者十之九。里邻相接,闾闬相望,一村一落,林塘烟树,必擅山水之胜,檐牙瓦齿,鳞鳞翼翼,栉如也。”(康熙《徽州府志》卷一)

徽州村落多依据风水学说选址择基,住宅多依山而建,道路多临水而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龙山不仅构成了村落环境的主体,而且其山脚又往往是该村落的发源地。水口是村庄的门户,注重紧窄,显而不露。有些村庄,若水口不紧,则在村口垒坝、植树、建亭,形成水口坝、水口园林,将山水、田园、村舍融为一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竹枝词中有很多描写水口优美景色的内容。如:“烟村数里有人家,溪转峰回一径斜。结伴携钱沽夹酒,洪梁水口看昙花。”其中歙县唐模的水口尤为著名,风景秀丽堪比西子湖:“新开水口指唐模,水面亭台列画图。一带沙堤桃间柳,游人尽说小西湖。”“乡邨尽处构园亭,凿水堆山鸟梦醒。名胜谁家并称最,唐模路口俨丹青。”[15]

徽州村落呈现出“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清代侨居扬州的歙县潘氏后裔返乡展墓,“每逾一岭,进一溪”,沿路见“烟火万家,鸡犬相闻者”,都是巨族大家之所居。村中祠堂、社屋、庙宇等宗族的活动场所分布广泛,是人们进行祭祀和宗教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

徽州地形“山田交半,顾平岗土阜,胥可筑屋中夹,平原颇开朗”。在徽州山谷平原青山绿水之间,村落如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村居长卷。万历戊午年(1616)袁中道往郑村访友,一路见“山水清丽,人家第宅枕藉山中,危楼跨水,高阁依云,松篁夹路”[8]1407。康熙年间旅居扬州的徽商后裔程庭返乡,所见乡村星罗棋布,每隔五里十里,便可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绰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道光十九年(1839)汪元游黄山,一路所见,村村无处不风光:“路经河西桥、古虹桥、潭渡、郑村、唐模、水口有凉亭水榭,石刻苏、黄、米、蔡暨诸大家名笔,无不超超元著。潜口观音山,仿扬州平山堂造法,宏敞壮丽,大士栖岩,神灵远著。”[7]

徽州村落环境多幽深、恬静。加之徽州山水清淑,真可谓“村村入画”。歙县项氏桂溪村,为项氏商人的聚居之地。嘉庆年间,这里“望衡对宇,栉比千家,鸡犬桑麻,村烟殷庶。祈年报本,有社有祠。别墅花轩与梵宫佛刹,飞甍于茂林修竹间,一望如锦绡。而文苑奎楼,腾辉射斗,弦歌之声更与樵歌机杵声相错”[16]。黟县宏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发展壮大,“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

溪南距徽州府城西35里。溪南一带“旷野平畴,长林丛薄,旌亭、椽舍、宇刹、桥梁,无所不有,而万家之聚隐隐赈赈”。丰南村山环水绕,山水之间,诸宗别业点缀其中。“列肆错出,雅俗并驰,曲间小桥卖卜王生栖焉。绿荫丛中,酒旗摇摇,诸少年于此豪饮。夹木为径,广可方轨,则斗鸡、走马、技击、蹴鞠诸戏,群聚于斯,观者目不暇给。”村中溪形如带,沙洲里白鹭千群、水中巨鱼数百,隔岸曲堤,桃李千章,春华时红白间错如绣。“网者钓者、刍者茹者、浴者风者、洴澼洸者、折柳而赠者、班荆而饮者、击微波而戏者,不知凡几,若都市焉。”[7]

在文人眼中,这样的山居村落真是四季风光各异,风致嫣然。

三、结语

游居空间环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也是地方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城镇与乡村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的主要游居空间。徽州民众营造出的城镇风情与乡村景致,体现了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和“东南邹鲁”的文化特质。这种山环水抱、屈曲有情、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构成了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空间体系,反映了居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笃信风水的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探讨徽州民众游居空间的营造,有助于加深对明清之际徽州民众旅游生活的认识与了解,丰富徽州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内容。同时,相关研究也可为当代历史街区、旅游小镇、旅游乡村等旅游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与启示。

[1]谈修.惠山古今考[M]//无锡文献丛刊:第七辑.台北市:无锡同乡会印行,1986:124.

[2]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M]//梁庚尧,刘淑芬.城市与乡村.北京:中国大百科丛书出版社,2005:256.

[3]王利器,王慎之.历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戴启文.新安游草[O].原件藏安徽省图书馆.

[5]刘汝骥.陶甓公牍[M].刘俊文.官箴书集成:第1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

[6]方承训.复初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7]汪元.黄山纪游[M]//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89.

[8]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M].合肥:黄山书社,1993.

[11]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90-391.

[1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M].合肥:黄山书社,1989:142.

[13]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1460.

[14]佘华瑞.岩镇志草[M].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黄山市徽州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2004.

[15]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第2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374.

[16]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204.

[17]程孟.溪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06.

(编辑:张齐)

K248

A

1673-1999(2015)12-0126-03

周海燕(1978-),女,博士,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副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明清文献学(徽学)。

2015-09-2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文献集成”(14ZDB126);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明清徽州大众旅游活动与地域文化”(SK2015A00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文化基因视角理论下的安徽历史街区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SK2015A591)。

猜你喜欢

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徽州印象Ⅰ《那古道》
筑就品质公路 协议水墨徽州
神话与政治——以东汉以来徽州方仙翁为中心
徽州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新作——读《明清以来徽州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研究》
断裂与传续:元代徽州路仕宦家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