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疯狂”式语文课堂
2015-09-29周素珍
周素珍
在韩愈的《师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进步和改革,为师者不仅仅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根据笔者多年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教师的职责应更多地倾向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小学生生本课堂的构建当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分散到无数个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疯狂”式语文课堂。
一、正确引导,自主学习
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也不是工人。把学生当做一个又一个产品都加工成一个模子,这种教育是不可取的。为师者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做的方法,不是教学生怎样去做。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蚕姑娘》这堂课上,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朗读全文的任务。但在朗读之前可以布置几个类似的小问题:“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思考一下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只是为了朗读课文而朗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时,又可以锻炼学生互帮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不仅仅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XXX的回答要比我的好,我应该多多向他学习”,从而养成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现阶段的小学生会遇到很多迷茫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疯狂”的引导,但并不是要多引导,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仅仅是引导一个小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个点发散自己的思维而进行学习。
二、切合实际,多元教学
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都会因为学习成绩分化为成绩好的、成绩中等的、成绩差的三类学生。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是调皮捣蛋不爱学的;成绩中等的学生要么是循规蹈矩,消极应对学习这项“任务”,要么是读死书,找不到学习方法却又长期不见效果;成绩好的学生便是那种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学习方法。根据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课堂上,在进行习题练习的时候,以两个成绩好的学生与两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四个成绩中等的学生这种模式进行了分组,并让他们对此展开讨论。
笔者发现那些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有一些见解非常有见地,就是太杂,想到哪儿说哪儿,没办法系统地整合到一起。成绩好的学生正好有这么一套系统,将所有的意见归纳总结梳理,最后所给出的答案比较全面却又不死板。成绩中等的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就比较刻意,完全是按书本上的模式呈现出来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分别把他们的缺陷指出来后,所有人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的一段时间,全班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变。
所以,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是要看他们想不想学、会不会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切合实际,改变教学模式,把学习变成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
三、敢于创新,开放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课本上的几张图片和死板的文字根本无法激发出他们对新鲜知识的求知欲。所以,我们为师者就要敢于创新,打造开放式课堂。
比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的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出去,带到一片小树林,真真实实地去感受一下每片叶子的纹路、手感、形状。真实地触碰到的这种感觉绝对是单纯地看课本上的图片无法比拟的,而学生所能学到的东西也绝对会比纯看书本学到的多。此时此刻,大自然就是学生们“活”的书。
而在课后生字生词的听写部分,我们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师听写字词的模式,创新性地要求同桌之间进行听写、订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听写生字词时学生抄袭,还可以消除学生对这一环节的抵触、消极应对的态度。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会明白“我不仅要向XXX学习,我还要考的分数比他多”,营造出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这环节的要求就是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打开,“疯狂”地进行想象,但是所有想象所围绕的都是“学生”这一个点,把曾经我们不曾想到过的、不敢做的都大胆地提出来,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也许就在一念之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归根究底就是要敢于“疯狂”,做任何大胆的尝试都要以生为本,抓住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灵活教学,创新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快乐、勇敢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桂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