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和完善中俄经贸合作的有效创新模式
2015-09-28戚文海王哲
戚文海 王哲
摘要:2015年5月8日中俄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难得的新机遇。贸易加工型模式、对口结对型模式、产业合作型模式是中俄经贸合作协调推进的有效创新模式。要实现这些有效创新模式,须采取具体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经贸;中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3-0015-04
中俄经贸合作对全面巩固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5月8日中俄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难得的新机遇。其贯彻落实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两国务实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创新模式,以利于《联合声明》各项目标的实现。
一、中俄经贸合作协调推进的有效创新模式
(一)贸易加工型模式
1.共建投资合作区模式
中俄毗邻地区共建经济开发区是扩大双边产业合作,进而推进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在起步阶段,应充分运用中俄区域合作机制,发挥两国地方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构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在发展阶段,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来充分发挥合作机制高效务实的功能,使共建开发区模式成为推动双边区域合作的有效模式之一。投资区应采取分区开发、滚动发展的方式。在总体规划下,分别形成若干个工业区、商贸区、旅游区和农业区。
2.互建跨境加工、境外园区模式
应按照国家制定的“走出去”战略,加强国家层面的指导和中俄两国共同制定人区项目指导目录并有针对性地落实政策,中俄互建工业园区,两国都应积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培养具有较强生命力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前景很好的产品,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家电、农机等企业进入园区,为中俄合作创造新型合作方式和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也为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搭建信息和合作平台。
3.进出口贸易基地合作模式
以基地作为后盾的对俄贸易,既可保证出口产品的适时性、保鲜性和针对性,又可大大降低生产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度。对于轻纺产品及家用电器、食品等产品加工基地,既可设在边境市县,也可向内地延伸设在大中城市。进口加工基地主要是从俄进口原材料,如木材、矿石、钢材等,在基地进行深加工,然后再销往内地、其他国家和地区或返销到俄罗斯。这种基地既可充分利用俄资源优势和我技术与劳动力优势,又可减少产品成本、减轻货运负担、提高商品附加值。
(二)对口结对型模式
1.省州、中心城市结对合作模式
应当说,中俄省、州地方结对共同开发创造了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模式,相当多项目具体务实、效果良好。目前,结对工作总体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今后,两国中央政府在组织该项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结对省州、城市间的合作传统、发展目标、产业政策、空间距离及合作意愿,扩大相互选择的空间和范围,从而将结对工作切实由政府行为转向市场行为。随着该合作模式的逐步展开,结对工作不应局限于“一对一”的模式,条件成熟时可实行“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模式,从而使结对合作模式起到推动双边合作的应有作用。
2.经济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结对合作模式
应积极推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俄经济特区等开展结对合作,力争尽快签署对口合作协议。加快特区在纳米、节能、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两国在特区设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研究商签两国关于加强经济特区领域合作协议,为两国特区合作提供指导。扩大信息和经验交流,推动建立多层次交流机制,为密切俄特区内企业和我实业界、科技界联系搭建平台。
3.大中型骨干企业直接对接合作模式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156项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我国大型骨干企业与俄罗斯企业有着很强的技术渊源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利于中方引进俄的技术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也有利于双方联合研制和开发大型项目。如哈尔滨汽轮机厂与俄方联合研制的“联合循环燃气轮机”项目。同时,大企业的参与可大大提高中俄区域合作的水平。只有充分调动双方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中俄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该进程中的拉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才能将中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产业合作型模式
1.灵活多样的一体化合作模式
一体化合作模式是指按产业链条将中俄区域合作项目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的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合作效益,又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及时调整合同方向和重点。该模式的合作主体既可以是大型骨干企业、高等院校,也可以是公司化的科研院所。应视具体合作领域采取相应的一体化模式,如科工贸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林工贸一体化和矿工贸一体化模式等。采用该模式可有效地解决中俄区域合作中规模小、层次低、松散低效的问题,也可使参与区域合作的中俄双方主体有机、紧密联系起来。
2.多领域的产业战略联盟合作模式
2008年2月26日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合作联盟在重庆成立。应发挥各基地的平台和窗口功能,共同推动各地科研院所、企业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各合作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各对俄合作基地互为协作伙伴,在项目渠道、人才、技术及产业化等环节信息共享、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北方对俄合作基地所具有的人才、渠道和技术优势,以及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具有的资金和市场优势。应建立信息共享与定期交流机制,共同探讨对俄合作需求、技术攻关、基地建设和成果产业化等有效的解决方案。有鉴于此,应积极推动矿业、林业等多领域产业合作联盟的建立。endprint
3.重要领域的产业深度合作模式
目前,两国企业合作以一般贸易为主,缺乏在共同研发、合作生产及大型项目方面的合作。我国企业高度关注俄市场,有意参与俄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建设,在俄设立汽车及工程机械组装厂等。针对企业反映的两国在产品通关、认证标准、融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制定简化程序、增强透明、统一标准等措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两国机电领域经贸合作水平。建议俄方政府鼓励其有意对华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人驻我国工业开发区,通过本地化生产和销售,扩大其机电产品在华市场占有率。机电商会可组织俄方企业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接活动。
4.产业带强化聚集与辐射效应模式
开展对俄农业等产业合作,可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和农民唱戏”的原则,重点突出符合俄市场需要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通过政策鼓励、项目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措施,广泛吸引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子,推动农民、企业、农产品、技术、设备和生产资料等走出去,加强指导和服务,努力减少境外开发的风险。为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带的创建,东北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二、中俄地区合作协调推进有效创新模式的运行
(一)积极打造和推进标志性开发示范合作项目
建议通过中国东北四省区对俄投资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多种形式联合、合作,争取在能源、资源、农业、加工业、旅游、交通等方面,打造规模大、层次高、在中俄双方均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合作标志性项目。根据境外投资合作的需要,在东北四省区合作机制框架下,可以考虑由轮值省区主持,联合申请国家建立新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同打造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区。共同推进境内国际示范区及相关园区的开发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境内外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与境外经贸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探索双方对接载体,促进双边经贸合作
在新形势下,中俄地区合作要想实现战略转型升级,必须共同采取区域(城市)经济行为,并作为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过渡的主要形式。目前,中俄企业通过个体行为到境外开辟市场,不仅实力不足,而且缺乏保障,一遇到风险就容易受挫折。因此,在推进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中,应当注重提高两国城市问的交往水平,以双方共同的城市行为合作开发大项目。这有利于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过渡,有利于最终达到市场化操作大项目的目标,有利于在新时期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和规模。
(三)从产业需求上寻求发展区域经济有效模式
首先要从旅游产业寻求突破,建立以地区中心城市为龙头、覆盖中俄毗邻地区统一的旅游市场。整合两地旅游资源、联合营销、合力打造精品线路和品牌,建设旅游信息共享与合作平台。其次要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合作,发展直线运输,开辟国际航线和铁路、公路直达班车,建立公路、铁路、民航、客运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联网售票系统,合力营造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最后,要在贸易经济的基础上,全力发展矿产资源、木材加工等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商贸交流平台,打造区域会展品牌
应进一步加强对俄经贸展会合作,扩大哈尔滨中俄博览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长春)、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会、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及东北地区其他重大国际会展规模,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将东北四省区重大国际会展办成全国对俄经贸投资合作的平台。通过“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区域性旅游节、那达慕、冰雪节和选美大赛等品牌,并定期举办经贸洽谈、项目推介、国际论坛等经贸研讨活动,逐渐形成在中俄边境区域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会展品牌,不断提高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开放度、透明度,构建有竞争力的投资促进机制和投资促进网络,全力打造企业跨地区合作的交流平台。
(五)共同加快口岸建设,实现通关便利化
双方要共同推进口岸设施建设、管理和通关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支持,完善“口岸大通关”协调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建设“电子口岸”,推进口岸通关电子化、信息化的进程,打造中俄规范、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哈尔滨海关成立了重大项目海关政策咨询服务组,及时跟踪辖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全程参与对俄重大项目建设和口岸开发开放工作。完善东北海关与俄罗斯远东海关局之间、哈尔滨海关缉私局与俄远东缉私海关之间、双方隶属边境海关之间等三个层面的长期、稳定、多层次的行政互助、联系、配合机制。
(六)利用口岸与沿边优势尽快优化物流体系
组建中俄边境地区国际物流经营主体,在满洲里市和赤塔市规划建设中俄仓储式分拨中心和保税区,将商品采购、运输、清关、储存、配送、销售等环节形成物流链,使之成为辐射国内各省区和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批发中心。对中国商家来说,“境外关内”可以应对“高税通关”和“灰色通关”等问题,同时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对俄方来说,“境内关外”,既可防止海关等通关部门的腐败,又可形成大量物流、资金流和客商流。批发中心的形成,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七)加快建立双边贸易服务促进体系
中俄经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双方口岸相对应部门须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和贸易服务促进体系。同时,中俄双方要提高在仲裁、保险、结算领域的合作水平,以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快速发展。为推动对俄经贸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实施服务品牌、管理提升工程,增强服务于大局本领。具体包括: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完善落实合作机制;服务于外贸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于大通道建设,扶持外贸企业发展;服务于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科学管理,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口岸执法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抓好基础达标建设,加大基层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等。
(八)互动配套主导产业合作对接
为促进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互动配套、长效合作发展,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宾西经济开发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等19个园区签署了主导产业合作发展备忘录。备忘录提出要努力实现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各园区要联合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共同编制产业合作重点项目库,定期举行产业链、产业板块招商推介,协调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和流动,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低层次重复建设,鼓励“飞地经济”发展。
(九)进一步提升中俄合作产业层次
根据各自优势、发展规模及俄不同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各园区主导产业,探索电子产品组装、食品加工等新领域,形成新的骨干产业群体,并与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相呼应,实现两国地方间优势生产要素有效结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加快入驻企业产品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低端价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树立中国商品在俄的良好口碑。适应俄政策变化,把握好园区的扩张速度,推动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尽快达到设计规模,加快华宇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建设,把境外园区建设成为境外投资的战略性、标志性项目以及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示范区。
[责任编辑:初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