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说东风
2015-09-27李文章
“东风”是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出现频率相当高,仅《全唐诗》中就有四百多首诗用了这一意象。
古典诗词中所提到的东风就是春风。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人非常注意季节的变化,他们观察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风”这个意象也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风可以带来盎然的春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风也可以营造萧瑟的秋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古人还把四季与四方相配,《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南方者夏”,“西方者秋”,“北方者冬”,因此,描写不同方向的风可以暗示不同的季节。“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是说春天又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则表示春天即将过去,“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东风”与“秋”相对,显而易见指代的是春。《白虎通·五行》说,“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因此,“东”是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方位,有光明、温暖、新生的特点,象征着一年之始、万物复苏的春天。在五行学说中,东属木,东风吹拂,带来了春天,这个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
有人认为在古诗中“春风”与“东风”并非完全等同,“春风”的出现往往是早春季节,万物欣欣然萌芽,生命复苏后的欢快和欣喜之情,随春风扑面而来。而“东风”却常在暮春季节吹来,“落花流水春去也”,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匆匆流逝,好景不常,盛宴难再,于是伤春、怨春、恼春,使“东风”也带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此种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黄庶《探春》)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二者并无差别,“东风渐绿江南岸”(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一脉相承。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岂有半点伤感?
“东风”意象最早见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从此,它便摇曳诗歌之树,散发出别样的韵味与美感。东风是春天的象征,由于它对于春天的作用很大,既能催开百花,也能吹落百花,因此古典诗词中“东风”蕴含两种不同的意趣——有情与无情。
“东风”成为古代诗人钟爱的意象,正是由于它的“多情”。“东风”会窥探心事:“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钱璟《未展芭蕉》),还会照管他人:“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宋代词人张先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据说他曾与一尼姑相好,一次幽会临别时,不胜惓惓,作《一丛花》以述其怀,结尾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出家的深深悔恨。李贺《江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李白《早春寄王汉阳》中的“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苏轼《海棠》中的“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柳永《林钟商》中的“东风催露千娇面,欲绽红深开处浅”等诗词中的“东风”洋溢着春天的温馨、欢欣,显示作者喜悦的心情。史达祖的“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留春令·咏梅花》),无计可诉相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吴文英的“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祝英台近·除夕立春》),春天是不放残冬之日荒寂地离去的,她要给它以色彩和温煦,使这最后的除夕之夜也浸满盎然的春意。赵令畴的“东风轻软弄帘帏”(《浣溪沙》),轻软的、多情的东风不时拂弄着帘帏,抚掠着女主人公的鬓发,触发她对爱情的向往与回忆。“东风”还用来喻促成事情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现在人们常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归根结蒂,还是说“东风”有情。
另一些诗词,如周紫芝的“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秦楼月》),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就有一种不胜东风的感伤、无奈。再如晏几道“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玉楼春》),贾至“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思二首》其一),欧阳修“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青玉案》),周密“暗里东风,可惯无情,搅碎一帘香月”(《疏影·梅影》)等更直接表明东风的无情。
参考文献:
《谈诗歌中的“东风”意象》——黄乐琴
《古代诗歌中“风”的意象》——孙中洋
《唐诗东风意象研究》——杨珊
《东风几多情》——高培存
《红楼梦》中的“东风”意象——李家宁
李文章,教师,现居四川仁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