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命意识 促进言语习得
2015-09-27李明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有数年,各种形式的语用训练将文本言语形式的感知与训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并未得到提升,语言表达的智慧也并没有真正形成。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语言训练价值点每每都是蜻蜓点水,未能涉及其里,学生对言语表达能力的形成也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让学生心领神会,提升学生习得语言的整体效益。现在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卧薪尝胆》的策略,尝试从名师的课堂中汲取教学的营养。
一、对接文本,在文本情境中扎根
新课标颁布以来,很多教师都一改传统教学中对文本内容信息的关注,而将教学的重心放置在文本语言以及形式的体悟上。有甚者将教材完全束之高阁,对教材的内容甚至语言都毫不问津,而很多非语文本体性的元素充斥在课堂之中。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益的提升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了。而薛老师就具有一双慧眼,如下课堂片段,他从文本语言的描述中开掘出“卧薪尝胆”的本意:
师:回到自己国家的勾践,应该可以像往常一样享受着国王的待遇,可事实上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到了晚上,课文中说他就睡在柴草上。
师:这就是哪两个字?
生:卧薪。
生:勾践还把一只苦胆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一有空就尝尝它的苦味,来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奋斗,争取打败吴王,以雪自己的会稽之辱。
师:这就是哪两个字?
生:尝胆。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什么叫做“卧薪尝胆”了。
……
这个片段的教学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死扣僵硬的文字进行胡乱猜测,而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核之中,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到文本的价值思考,引领学生感受词语的表层含义,并为之后的深度体悟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积累,让学生在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心领神会,实现了言语价值的高效运用。
二、链接思维,在深入思考中深刻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将关注语言作为阅读教学重中之重的内容,而这一切都与学生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结合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悟、内化与运用的效果才会越好。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就如同是一根拐杖。
继以薛老师教学“卧薪尝胆”这个词语为例,如果教学在以上片段中戛然而止,这样的教学就滞留在“教教材”的肤浅层面中,而薛老师则将教学的内容引向了深刻,追问学生:“如果勾践真的只是‘睡柴草‘尝苦胆,那算不算得上还是‘卧薪尝胆呢?”正是这个问题,将问题的质地狠狠地砸向了思维之弦上,原本平静的课堂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借助这个问题不仅读懂了“卧薪尝胆”的表层含义,并透过简易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人物内心的坚定信念,从而全面深刻地洞察语言背后内在意蕴。
纵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正是利用词语与文本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将思维之力聚焦在文本内核之中,将语言的价值意旨指向了人物的内心,促进了学生对词语本位质感的有效触摸,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勾接生活,在比照自我中内化
语用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勾连,必须要触及学生的内在情绪意趣,契合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度。而这样的教学就不能止步于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与积累上,更要努力创设积极有效的言语情境,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推向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表达冲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生发。
直至第二个教学环节,薛老师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但这种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积累就好比灿烂的昙花,虽然艳丽无比,却只能有“一现”的精彩,避免遗憾。而薛老师由文本人物向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转变:“古时候的勾践需要‘卧薪尝胆,那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卧薪尝胆吗?”表面上看,只是关注词语的角色有了变化,但就在这中角色置换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关注专项了对生活资源的内在思考上,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果然,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诸多元素中认为,现代的人们同样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中国足球需要、考试失败的学子需要,甚至是民族的发展也同样需要……
至此,学生对“卧薪尝胆”这一词语的理解才真正触及其灵魂。经历了这种教学过程的砥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体悟,甚至是内化与积累,才是永存生命意识中,而绝不会忘却的。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只有在充分促进学生内在生命觉醒的基础上,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才能效益最大化。
李明明,教师,现居江苏徐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