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试一试让学生也走上讲台
2015-09-27张春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回老师。通过努力,我有了些许感触和感慨。如果我们的学生真的成了一名小老师,那其中的益处亦是多多。
一、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开展这样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极大培养,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我及时地拍下了一些照片,然后把它全部放在我们的班级家长群里。我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每个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向这个舞台。因此,从另个角度来看,我们家长的兴趣也产生了。我知道,我们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想,如此坚持下去,何愁我们的教学没有成绩呢?
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现在由于中学生生活实践内容的逐渐丰富,社会交往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完整,中学生心理也已逐步形成成人的很多特点,也拥有比以前中学生更多的表现自我愿望的机会,自信心与参与性有增无减,但由于强烈的竞争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小,缺乏自信甚至自卑者也不乏其人。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所以,让学生走向讲台,做一回老师,能真真实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了过去那种缺乏自信的现象。
三、养成了学生的习惯
我这里所讲的习惯的养成,是专指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这跟我们教师平常所要求的不太一样,不是简单提前看一看书而已,我要求我们的学生的预习就像我上课那样,从几个方入手,真正把预习落实到实处,真正地通过预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我要求学生预习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突出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②从解题入手,了解每篇文章的体裁出处;③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④突出文本中的生字词;⑤整体感知课文,简析文章结构;⑥编制3-5个问题;⑦学会归纳总结;⑧完成目标训练。其实,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深知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潜心钻研,努力做好预习工作,你说,他会不会就是一位小老师呢?当然在学生讲解的具体过程中,我也在认真倾听,并及时的加以补充和更正,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会让我们的学生一起为这个学生喝彩,鼓掌激励。预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
四、拓展了学生的空间
学习语文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为基点,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语文学习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又要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家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体验亲情、享受快乐的场所;社会、大自然是学生们活动的大世界,是他们汲取知识源泉的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他事前就必须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涉猎一些与此相关的具体资料,或去图书馆,或是在网上查阅,或是向老师请教,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正如省特级教师陈玲玲所云,就是要做到“机内”与“机外”的有机统一,做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打通”。试想想,语文能力提升了,势必会帮助你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我相信茫茫教海的航程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构建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张春,教师,现居江苏扬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