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验室诊断及输血1例
2015-09-26霍姿含孙长杰孔维臣
霍姿含,孙长杰,刘 冰*,孔维臣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输血科,吉林 长春130021;2.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危象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发现红细胞计数0.63×1012,血红蛋白26g/L,需输血治疗。对其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检发现患者红细胞直抗阳性,且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无同种抗体)。经进一步实验确定血型后采用卡式法配血共计1 200ml同型洗涤红细胞,输注后未发生输血反应。
抗A抗B试剂、ABO反定型试剂、筛检细胞、抗人球蛋白试剂均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抗D试剂为Bio-rad公司产品。抗人球蛋白检测卡、血型检测卡购自Grifols公司。
正定型、反定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吸收实验按照文献[1-2]进行,抗体筛检(卡式法)按产品说明书操作,卡式配血按照 WADiana全自动仪器要求操作。
血型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与A1、B、O细胞均凝集,正反定型不符,自身对照阳性,见表1。
将患者红细胞用45℃温生理盐水洗涤4次,且直抗实验检测阴性后,血型为B型,见表2。
表1 患者标本正、反定型结果
表2 温盐水洗涤后红细胞正定型结果
单特异性抗-IgG:4+,单特异性抗-C3d:—,光谱抗人球:4+。将患者红细胞用温生理盐水洗涤后,与自身血浆在4℃反复吸收,直至不再反应。吸收后的患者血浆与筛检细胞Ⅰ、Ⅱ、Ⅲ反应均为阴性。先后共选择B型洗涤红细胞1 200ml,与患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无凝集和溶血,次侧凝集。红细胞分三次输注,每次400ml,输血过程及输血后未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后贫血情况改善。
2 讨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ll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指由于自身红细胞膜分子构象改变、免疫功能异常或某些遗传因素等,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疾病[3]。患者红细胞通常被抗体严重包被,而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位点往往被包被的抗体遮盖,造成红细胞与所有血型试剂均凝集,正定型易被误判为“AB型”。患者血浆中可有游离的自身抗体,与其他人的红细胞反应,在反定型中表现为“O型”。因此,同时进行正、反定型是为此类患者鉴定血型的基础。患者红细胞可用温生理盐水洗涤,或用ZZAP试剂处理患者红细胞以去除包被的抗体,暴露出隐蔽的抗原位点后即可正确定型。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必等待血型定型结果,先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4]。需要注意的是AIHA患者可以同时存在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此时同种抗体容易受自身抗体的“掩盖”而被忽略。因此应用患者自身红细胞吸收自身抗体后,检测是否还有同种抗体,如存在,配血时还应注意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血以增加配血成功的几率。
AIHA患者体内的抗体可以破坏输入的红细胞,输血应该十分慎重,遵循“尽量不输、尽量少输”的原则,从严把握输血指征。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如激素、免疫抑制剂。在贫血严重影响血液携氧功能,威胁生命安全时才考虑输血,输血不必过多,使血红蛋白升至患者可耐受的最低水平即可。配血时如所有成分血与患者主侧反应阳性,则应选用反应强度最弱,且低于自身对照的红细胞制品,输血过程中要缓慢输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出现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46-264.
[2]李 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科学出版社,1999:662-668.
[3]李 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科学出版社,1999:457.
[4]席慧君,叶 萍.临床输血学[M].第二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