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书不可怕,就怕伪书有文化

2015-09-23常俊勇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

常俊勇

摘 要:伪书,古今都不为之感到稀奇,古代伪书一般都是后人为了某种目的而串改、删除或增加内容或手段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对伪书的基本内涵、伪书的“三现”原因、伪书的“三促”作用三方面进行剖析,以便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伪书、伪书的形成原因以及伪书对学术、思想、艺术的价值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伪书;伪文化;艺术价值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现存古代书籍也不胜枚举,在现当代或古代书籍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伪书”,这些伪书是否真的就是伪伪文化那?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伪是相对而言,绝非真的伪书就没有促进作用,伪书即为非真的书籍。中国古代的伪书是伴随着真书的出现而出现的一些纸质相对差一点的书籍,有时是非真实的串改或托名而已,但是并非劣书。伪书中同样有有意的有用书,也有无意义的无用书。

伪书只不过是改一些形式、不影响大雅的内容、华丽的包装等等,只要伪书中重要内容没有改动就是有用的书;然而“伪书有文化”,即是伪的内容占主導重要,这样的伪书就有点可怕啦!下面以不影响伪书的内容为前提论述伪书的“三促作用;而第二部分的伪书的“三现”也是相对来说。

1 伪书的基本内涵

“伪书”通俗的说,即为不实之书。“伪文化”通俗的言,就是不实的文化。但所谓的“不实”,在古今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就伪书的基本内涵即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1.1 伪书的形式

古代伪书之“伪”的形式有三方面:首先是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著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中明确表明著者姓名是不真实的;其次是年代不实,作者不真之书已经包含年限不实之内涵;最后是内容伪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某些内容不是固有或应有的内容而编造新的内容。

1.2 伪书的内容

古今中外伪书在其内容上都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赢得学士、雅士以及收藏家心。古代伪书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医学类、思想类、文学类、艺术类、语言类等。其中尤其以耳熟能详的史学和文学类为最,如《红楼梦》中后四十回合即不失为伪书中的经典。而当今伪书相对集中在:励志类、小说类、经营管理类,多为迎合社会流行的、层次较浅的快餐式读物,拼凑、模仿或是杜撰笔迹流落出来。

1.3 伪书的手段

古代伪书的手段可说是极为丰富,有的拾掇古人之事而伪,有的是挟辑古人之文而伪之,有的是假传古人之名伪之,有的是盗用古书之名而伪之……由于形式多样、年代历久、真假难辨等,古代伪书辨伪难度较大,常常即要依靠历史文献、出版文物,又要有深厚的学者积淀。

2 伪书“三现”原因

有关伪书的产生,众家纷纭,各有其例证。如普宣的“古书多伪书之原因”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种原因,刊发于1937年女师学院期刊第四卷。在此,笔记对伪书出现的原因概括为“五现”原因。

2.1 焚书为伪书出现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战乱或纷争,每次都出现了大量的以高价收购前代(前朝)的书籍,目的不是为了写实事,而是为了焚烧掉。对历史影响最深的就又是次浩劫。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抗儒,使得许多先秦撰著毁于一世;第二次是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期间,在长安太学使得大部分古籍书目化为焦土;第三次是东汉末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沿途中焚烧帛书多至五百里;第四次是西晋灭亡之后,刘渊之子刘聪、刘耀焚烧了馆藏图书;第五次是南北朝肖梁时期,梁元帝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看书多,因此在湖北江陵地区,将收集到的七万卷藏书和抄写的七万卷全部焚烧;第六次是隋炀帝大业十四年,携书巡游,结果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而龙舟上全部藏书则全部抛入江中;第七次是唐玄宗时期,宫藏图书又一次被焚烧;第八次是唐僖宗时,黄巢起义进入长安,尽毁藏书;第九次是宋朝徽、钦二宗时,金兵攻入汴京,大肆焚烧图书;第十次是元兵进入临安,将南宋王朝的全部藏书全部运走,最后下落不明。此历史见证的十次浩劫,把我国大量珍贵史料和文化典籍毁於一旦。这不仅给现代文化史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带来不便,还为古代伪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2.2 利、政为伪书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

中国古代的书籍,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乱的破坏,以及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禁锢政策和利益集团的趋势等,为伪书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历代统治者为其统治的需要,或是为了得到前代有名志士的书或画等。于是就下诏收求。于是就有一些投机倒把之人,为了谋求名利禄,便编拟一些伪书,假托古人名讳。正如古人云“利之所在,人必趋焉”。如《晋中兴书》,署名为宋、何法盛馔,实际就是盗窃郗绍之作。当然,除此以外,专为谋利,把原书改头换面,东拉西扯,以成为一部书出卖。

2.3 厚古薄今为伪书的出现提供了虚荣的外衣

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和文人志士,大多是厚古薄今,贱近贵远。古人言“无论正确与否,莫不奉为神明、定论,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今人的著作,如果符合古义,尚可附行之;如果有独自见解,则往往被视为离经叛道,受众人诋毁,有时会招杀身之祸。如果所著之书,肯拖之于古圣先贤,则此书必大行之,其言尊信,作者本身亦蒙其利。如北宋时期的王铚撰写的《龙城录》而嫁名于柳宗元所撰,以此来抬高书的价值。还有《本草》托名于神农、《素问》托名于皇帝,《亢仓子》鱼哦名誉庚桑楚……更是众所周知的伪书。当然啦!这些伪书并不影响自身的价值,它们是中国古代先民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3 伪书“三促“作用

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曾感慨:“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的透,自无多书可读。”(《朱子语类》八十四卷);又如清代学士张之洞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輶轩语·语学》)……然而,伪书也有其重要的价值,现代当的发展其实也离不开伪书。

3.1 伪书出现促进学术价值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不少优秀的典籍作品,是不是这些作品或书部分是伪书,就会失去价值了吗?其实不然,这些伪书中带有正确的学术观点、当时或前代的学术思想,在现代看来这些伪书在促进现在的学术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有融入著者学术研究的伪书,《银海精微》一书虽伪托医药大师孙思邈而获流传,却能“辨析诸症颇为明晰”、“其法补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孕藏了中华族民民间医学之实践偏方而颇具有药学研究价值。

3.2 伪书出现促进思想价值

著名史学家陈庚恪曾言:“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重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经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来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不难看出,伪书能反映出时代的社会思想、社会现状等,顾颉刚曾经也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里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到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因此,认识到伪书中薀藏的思想史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 伪书出现促进艺术价值

伪书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促进艺术考察价值。历史上许多有名著作都深刻记载在当时历史事件中,或著者观点也论及了当时某方面的发展现状,对今人而言,确实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如《四库提要》虽是伪书,但书中同时也指出:“其论亦颇有可采者,可以备画家一说”。伪书的存在促进艺术研究价值,对于我们现代研究古代诗画作品都是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伪书出现促进了艺术价值。

4 结语

通过对伪书不可怕,就怕伪书有文化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打开伪书中的文化艺术宝库,明辨伪书的能力,促进学术的发展完善,促进思想、艺术的发展;从伪书的基本内涵中,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从内容、形式、手段三方面进行伪书深入研究;在伪书的“三现”研究中,了解伪书出现的必然性;并对其“三促”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1]牟玉婷.古书作伪原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45—47.

[2]吴有定.汉代伪书产生的背景即作为的动机[J].韶关学院学报,2012:22—25.

[3]甘平.图书馆应如何应对“伪书”现象[J].晋图学刊,2006:58—60.

[4]汪修荣.伪书现象的反思[J].八仙桌,2005:54—55.

參考文献

[1]刘识文.从古典文献学角度论伪书的价值[J].文史研究,2008:44-45.

[2]宋蓉.从比较视角看当今伪书的危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5.

[3]陈尚君.《二十四诗品》伪书说再证——兼答祖保泉、张少康、王步高三教授之质疑[J].上海大学学报,2011:84—89.

[4]张凤桐.论古籍伪书的特征及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1998:96—97.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结合中国画教学谈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及大学的功能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对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探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