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2016-11-23吴利亚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黄梅戏

【摘 要】2013年,由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创作的大型近代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一经推出,便在省内外的各项赛事中斩获大小奖项无数,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该剧目的成功,不仅仅是常规创作生产、参演参评的过程,也是多种艺术融合创新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2-02

2013年,罗田县黄梅戏剧团聘请国家一级编剧熊文祥、国家一级导演林海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田少鹏和为多部黄梅戏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夏泽安,联合创作生产了大型近代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参赛湖北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好评如潮,囊括了艺术节所设奖项的全部金奖。随后在专家的一致推崇下,剧组对《余三胜轶事》进行修改、加工提高,于2014年在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演出,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省90多台剧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取得优秀剧目奖和导演、编剧、表演一等奖。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入选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剧目。今年又被列入湖北优秀剧目北京行活动晋京演出,轰动京城。该剧目的成功,不仅仅是常规创作生产、参演参评的过程,也是多种艺术融合创新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创作背景

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上余家垸人,生于1802年,自幼随乡间艺人学习发源于当地的东腔戏和鄂东一带的民歌,后入汉口戏班学唱汉戏,以精湛的“九腔十八盘”名扬武汉三镇。清道光年间随微班进京,入主春台班。余三胜在汉调皮黄和微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罗田东腔等艺术特点,甚至在念白上将罗田口音带入唱念中,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被誉为京剧鼻祖,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鼎甲。

把余三胜搬上舞台,一直是其故里罗田文化人的梦想。2013年3月,我被任命为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适逢湖北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举办在即,参赛剧目生产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题材的选择上,县委、县政府要求将余三胜这一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罗田的文化品牌来打造,成为罗田剧团的保留剧目。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的支持下,我下决心要用黄梅戏把余三胜立在舞台上。

二、艺术价值

(一)关于剧本。余三胜由一名东腔艺人到一代京剧宗师,艺术人生的传说很多,但缺少构成戏剧的事故。作为一个近代的真实历史名人,在现实和舞台上都是戏剧人物,“戏中有戏”,又不能虚构,编剧难度很大。作者没有按传统的“一线串珠”、“起承转合”的编剧法来编故事,而是从余三胜一生中选取几个关键时刻的传说,如唱东腔戏遭刁难,唱汉调收徒,救场唱七十二个“我好比”,独创反二黄,真假余三胜等,又用奶奶讲述的方法串联起来,形成一台大戏,得到了知名剧作家沈虹光、胡应明、宋西庭的充分肯定。

(二)关于舞台美术。剧本和人物决定了《余三胜轶事》舞台演出风格,整个舞台显现必须是灵动的,时空是自由的。而且这台戏“戏中戏”场面多,舞台既要美观,又要方便,这给舞美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余剧》的舞美设计十分新奇,超乎想象。整个舞台就是一张巨大的戏曲舞台上的椅子,高大的椅背在台后矗立,宽大的椅座平躺在舞台正中,不仅满足了剧本和人物的要求,而且寓意深长。寓意之一,是中国戏曲“一桌二椅”的再现与夸张;寓意二,余三胜曾被皇上封为“戏状元”,在京剧老生三鼎甲中名登榜首,可谓是“第一把交椅”。这种设计十分有创意,在舞台美术写意上是一次新的尝试。

(三)关于音乐创作。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剧种差异最显著的表现。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戏曲团体演唱一个剧种,这个团体主要根据本剧种的规定和内在规律,排什么戏,就唱本剧种的各种腔体,很少游离剧种之外的其他元素。余三胜从一个民间艺人到一代京剧宗师,是一个多元而又特殊的戏剧人物。以黄梅戏为载体,塑造京剧创造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余三胜在形成京剧的过程中,融会了民歌小调、东腔、汉调、微调等多种艺术元素,戏中有戏。在该剧音乐创作上,要以黄梅戏曲为主,把这些多剧种音乐元素集合为一体,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剧目创作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该剧在音乐创作中,经过反复提炼、论证,曲作者发现余三胜唱戏,以“西皮”最佳,其中最有特色的一句就是六度大跳“ 3 3 ? — ”,在京剧唱腔中称作“嘎调”,经常使用。而这一特征与罗田东腔经常出现的音程大跳高度一致,原来京剧中的“嘎调”是由罗田东腔演变而来。与之相适应,曲作在鄂东民歌中确定了一特色音调作为《余三胜轶事》的音乐主题。主题和特定音调确定后,该剧以黄梅戏为主体,将东腔、汉剧、京剧和鄂东民歌相互碰撞,融合贯通,推陈出新。涉及的四大剧种独自的风格不能变,通过音乐处理达到统一协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和独具特色的音乐声腔体系。最大的难点,反而成了该剧最大的特色和亮点。

(四)关于演员表演。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就是“唱、念、做、打”,唱为首位。《余三胜轶事》剧中男主角余三胜和女主角杨秋笛的唱,更为重要,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为这两个角色,特别是男角色,不仅要唱好黄梅戏,还要唱好罗田东腔、汉剧、京剧,还要熟悉鄂东民歌。主要演员王刚和我,很好地把握了角色,以戏带功,不仅黄梅戏唱得好,东腔、汉调以及京剧的经典唱段都很地道,经受住了考验,闯过了难关。

三、社会效应

《余三胜轶事》上演后,令人目耳一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在文化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刻思考。

(一)唱响了历史文化名人,树立了文化人自身的形象。长期以来,戏曲界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却很少把本行内唱戏的人搬上舞台。鄂东作为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余三胜作为国粹京剧的创始人,作为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湖北文化人的骄傲。《余三胜轶事》反映了余三胜对戏剧事业的执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从而奠定了他京剧一代宗师的地位。这对于宣传湖北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树立戏剧工作者的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影响深远。

(二)弘扬了创新精神,倡导了不断追求与探索的主题思想。余三胜的一生,是积极探索、执着追求、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兼收并蓄,不仅将微汉合流,创制新腔,还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京剧风格的字音、声调,成就了人生的梦想。《余三胜轶事》在演绎余三胜传奇坎坷的艺术人生中,根据剧本和人物需要,在舞台美术、导演手法,特别是在音乐声腔上大胆创新,实现了各个剧种的大融合,可以说史无前例,成为当代独具特色的创新剧目。余三胜拥有别人所不能拥有的东西,《余三胜轶事》也拥有着别的剧目所不曾有的东西,构成了一个时代永恒的主题。只有执着追求、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人生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打造了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罗田是艺术之乡,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能孕育出京剧创始人,绝非偶然。可以说,余三胜是鄂东特色文化的代表,是罗田乃至湖北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余三胜轶事》的成功上演,极大地宣传推介了罗田。县委县政府已决定将这部剧目进一步打磨,争取进京演出,并结合罗田的旅游开发,不断发掘旅游文化,在景区建设余三胜京剧艺术园,把《余三胜轶事》推向市场,在景区开展常态化的演出,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剧目尽管还存在不少瑕疵,但瑕不掩玉,通过今后的打磨,必将大放异彩,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软实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吴利亚,湖北省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团长。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黄梅戏喜剧艺术的百年蜕变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