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代语文写作对现代语文写作的意义

2015-09-23王虹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写作意义

摘 要:古今语文教育一脉相承。古代语文写作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延绵。研究古代语文写作教育,了解古代写作教材的类型、特点及写作教学的特点,对推动现代的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改革很有益处。

关键词:古代语文 写作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265-02

我国语文教育起源较早,从如今可考证的商代甲骨文习刻算起,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没有单独设科,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学堂,才开始实行分科教学,把语文设立为单独的学科,当时称之为“国文”,这是语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独立的学科地位。1950年后遵照叶圣陶等先生的提议,大陆教育界将之更名为“语文”。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使用的教材包括识字教材、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本文主要论述写作教学这一方,将现代语文教育和古代语文教育加以比较,从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讨论古代语文教育中可资借鉴之处。

1 写作教材的类型及特点

我国古代写作教学在从起初为“教化、修己”的道德需要,到后来“求进、干录”的急功近利,再到最后只为“作八股、中科举”的疯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的写作教材也随之变化,为社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时期,文体亦会不同,故写作教材的编写亦会随着文体的改变而改变。

我国古代写作方面的教材,先秦时期,是从语录到文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到记言的《尚书》和记事的《春秋》,再到后来的《左传》、《战国策》和《国语》等,还有这一时期的《诗经》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秦汉时期,则是散文的典范,这一时期的写作教材主要是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例如,扬雄模仿《离骚》作了《广骚》,模仿《九章》作了《畔牢愁》,我国的第一部语文教学的专用辞书《尔雅》也在这个时期问世,用以汉代文人查找华丽的词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体的探究时期,西晋挚虞编写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志论》和南朝萧统编写的《昭明文选》以文示范,很好地指导着学子的写作。隋唐时期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科举考试产生,一些专为写作提供素材和范文的教材应运而生。主要分为专门为写作提供材料的“供检事”用书和提供范例,给学子模仿写作的“看文体”用书,如“供检事”的《琱玉集》和《类林》,“看文体”的《兔园策府》。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宋元以前的写作教材以文选型居多,供士子们翻阅、模仿之用,故宋元时期仍继续发展并有了很大改观。文选型教材有《古文关键》、《文章正宗》等;知识型教材有《文锦》、《文则》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为写诗而编的属对教材《对类》。明代出现了八股取士,科举要求写八股文,这样,讲解八股文作法的指导教材和写作知识的教材处出现了,如专为科举考试的写作编写的《举业卮言》;介绍综合知识为主的《幼学琼林故事》;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龙文鞭影》。清朝仍沿用前朝的科举考试,写作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八股文训练达到极盛,八股文写作教材也纷纷出现,如方苞编订的《钦定四书文》,俞长城编选的《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以及《大题文府》、《小题文府》,里边收录的全是经典的八股文,可以作为写作八股文的范文;还有专门指导八股文写法的教材,如王步菁编的《八法集》等等。

2 写作教学的特点

我国古代写作教学的特点是提倡先模仿,在熟悉文章套路后再自己创作。学习写作初期,在学生不懂写作格式,思路不通,毫无头绪时,可先临摹、仿照一些圣人大家的著作,揣摩文章的写作意境,学习文章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范文参考,待有一定的领悟和基础后,再融入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朱子曾经说过:“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过:“至放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其次,古人在写作上还注重多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多写不仅能够熟悉文章章法,加深对其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多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运用自如。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读十遍不如做一遍,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只有常写,才能熟悉章法,且熟能生巧,由难变易。另外,古代写作训练还注重集中写作的训练,也就是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能够加强写作精力的集中,发愤用功,巩固所掌握的写作知识,进行高强度的写作练习,使写作技能迅速得到提高。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人生作文,须有数月发愤功夫,而后始得大进。盖平常作文,非不用力,然未用紧迫功夫从心打透,故其获效自浅。必专一致功,连作文一二月,然后心窍开通,灵明焕发,文机增长,自有不可以常理论者。”写作是一项实践技能,不仅需要反复练习,而且还要集中精力,耗费一定的时间,一作再作,一改再改,用心思考,才能文从字顺,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写作的真谛,亦只有达到这些,写文章方才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能做出好的文章。

3 古代语文写作对现代语文写作的意义

现在的中小学写作训练分为写话、习作、写作三个阶段。写话在小学一二年级进行,写话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但不一定成篇成句。习作在小学三到六年级进行,要求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写作训练在中学阶段进行。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掌握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几种习作样式。中学阶段课内作文练习要求每学年不少于14次,每篇作文不少于500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

通过对古今作文教学的比较,很明显,现在的作文训练要强于古代的作文训练。现代的作文训练注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古代的作文训练就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古代的仿写训练还是值得借鉴的,在学生不懂写作格式,思路不通,毫无头绪时,仿写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范文参考,从而使学生避免产生畏难心理,这对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古代的写作教学也给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1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意”并重

所谓词义并重,就是说,作文应该以意为主,以义理为根本,但是好的意,正确的义理,必须用恰当的词、好的辞章表达出来。现在的中学生知识储量匮乏,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更别说在写作中能够写出漂亮的句子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这就要求他们平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多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写作的时候能够用到,为自己的作文润色,使其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使文章表达出好的“意”,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好的文章必定要由好的辞藻堆砌。因此,一定要养成平时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3.2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后“收”

古代学者提倡训练学生的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先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大胆地写,待有一定的基础后再精益求精。如今的作文课堂上,由于升学的压力,老师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有一些新奇想法和创意,都被老师认为是“异类”,统统被扼杀掉,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后达成统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价值没有体现。这样做的后果则是学生的大脑没有得到任何锻炼,而是坐等吃食,脑袋生锈,习作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其多动脑,多思考,不要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要解放孩子的天性。

3.3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做多改

所谓多作,主要是指写成篇的文章。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更基本的功夫练起,尤其是文字功夫。清代姚鼐曾说:“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可见文字功夫对多做的重要性。多改,是为了更加贴切,更加深入骨髓,既能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也能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这里的多改不是老师给你改,而是学生自己改,不仅仅只是个别词句的润饰,而且还要通篇文章检点。文章刚创作完成时,可能自己察觉不出什么弊端,但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再来审视这篇文章,你又会有新的想法,这时修改后的文章照之前比较就会精进不少,如此重复几次,文章自当精益求精,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古今语文教育,一脉相承,如今的语文教育更是延续了优秀的古代语文教育的精髓。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推陈出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改革首当其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写作教学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搞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万万不能割断历史的脉搏,古代语文写作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延绵,其中不乏良好的写作教学方式和方法,亦都是古人总结经验积攒下来的,即使是在今天的语文写作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而且屡试不爽。虽然古代写作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反,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的问题,毕竟在当时的时代,条件还没有那么发达,人们的观念也没有那么开放。所以我们应该在古代语文写作教学中汲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为现在的语文写作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时学伟.中国古今语文教育之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2(2): 85-87.

[3]林霞.清代唐彪《家塾教学法》浅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虹(1990年-),女,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生。

猜你喜欢

写作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