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的四大趋势

2015-09-22乔丽荣陈红娟

经济纵横 2015年2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

乔丽荣 陈红娟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好转及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复苏,中拉经贸关系呈现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型、由基础性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扩散、由双边机制向多边机制拓展、由政策性框架向战略性框架跨越这四大趋势这是中拉双方基于共同利益和发展诉求做出的战略调整,表明中拉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再调整和再均衡的新阶段。

关键词:中拉经贸;比较优势;多边机制

中图分类号:F75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2-0087-0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世界新的需求增长点转向新兴经济体,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拉美一些国家正在加速推动与亚洲经贸合作,实行“面向亚太”的经贸战略,而中拉经贸关系经历了长期累积后迎来新的机遇,呈现一些新趋势。

一、中拉经贸关系面临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型的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是按照比较优势确定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这种优势就是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型产品或技术。拉美就是这样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国海外市场多元化和资源安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比较优势使中拉双边贸易呈现较强的互补性。

从中国对拉美地区的出_看,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得益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及拉美主要国家干预政策的到位,拉美地区的经济复苏稳定。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统计显示,2010年该地区GDP增长为5.2%,2014年可能达到3.2%,均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但由于拉美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存在结构性问题,许多制造行业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处于萎缩状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且市场门槛不高,这为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入拉美市场提供了条件。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编码分类(2002),2013年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机电、轻纺、化工、光学精密仪器、塑料及橡胶等工业制成品。总之,出口产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其中,机电类产品主要包括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电气设备及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家用电器、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零部件,铁道及电车道机车、铁道及电车道轨道固定装置及其零件、各种机械交通信号设备,除铁道及电车道车辆外的车辆及其零附件,船舶运输设备及部件等,出口值为492.9亿美元。轻纺产品主要是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特种纱线、线、绳、索、缆及其制品、地毯、针织物、服装、鞋、帽、衣物、伞、人发制品、羽毛及加工制品,出口值为154.2亿美元。化工产品的出口值为76.6亿美元,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肥料、颜料、染料、油漆、洗涤剂等等:另外,塑料及橡胶制品的出口值为53.6亿美元,光学、照相、计量检验、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及其附件的出口值为62.8亿美元。在上述所有产品中,轻纺、塑料及橡胶类产品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和化工类产品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区段产品。动态地看,随着中拉双边贸易的发展,这种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有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的趋势。2013年,我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在数量上较“人世”初均有大幅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机电类产品、轻纺类产品和化工类产品的出口量分别比2002年同类产品出口量增长19.2倍、6.1倍、11.7倍同时,光学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也实现了同步高增长,是2002年的33.8倍

从中国对拉美国家的进口看,主要以矿产品、植物类产品和金属及其制品等资源型产品或半成品为主,这三类产品占中国从拉美进口的77%左右,这些初级产品都是中国近年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进程中的紧缺产品。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国家资源型产品进口需求持续增长,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工业化内在需求的增长和中国与拉美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互补性。这种互补体现的是静态比较优势。从需求看,根据发达国家重工业化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国的重工业化至少要持续10年,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于中国缺乏推进重工业化的自然资源,许多拉美国家在中国资源进口中的数量还有一定上升的空间,但在调结构的需求下,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同时,劳动力、资金、环境等要素禀赋在生产力中的贡献度减少,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性凸显,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受此影响,中国对拉美资源需求的增速会放缓。从供给方面看,根据目前世界经济恢复的基本状况,未来几年,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拉美国家也不例外。经济下行会影响拉美国家的出口,结构调整将是今后拉美经济增长的首要和长期的任务,或者说,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应是拉美国家的优先战略。拉美国家需要从外部需求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增长逐步转型,从能源粗放型发展向能源资源集约型转变,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激发制造业的活力。巴西的“新工业政策”和“科学无国界”计划、墨西哥的能源结构改革、厄瓜多尔的“国家美好生活规划”、阿根廷的“2020发展战略”和“新核电发展计划”、古巴的马里埃尔开发特区建设等,都是对结构调整的积极回应。

总体看,无论是拉美国家还是中国都需要通过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提高要素质量或培育新的更高级要素,使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或分工环节升级换代,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中拉贸易关系若想保持持久互利,要从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传统的优势合作领域通过相互借鉴、联合攻关或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注入技术、智力成果和人力资本等新动力,优化与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深化空间技术、航天、生物工程、光伏、风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通过产业内合作,寻求在产业链环节或技术梯度实行优势互补,带动中高端设备及产品出口。两种方式都有利于中拉贸易关系从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演进。

二、中拉经贸关系由基础性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扩散

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创新科技和制造业革命的全球竞赛。运用尖端技术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和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战略。世界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迫切需要中拉双方放眼未来,从传统的能源和基础设施合作向基于知识和科技的新兴产业和金融合作领域扩散。在空间技术领域,2013年,中国与巴西两国签署了《2013-2022年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巴西航天局航天合作计划》,使双方在地球卫星研制和飞机制造合作领域日益深入。在电子通信工程领域,“华为”已在拉美设有19个工作站、3个软件研发中心和3个培训中心,为拉美市场上几乎所有重要的电信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360”公司成为巴西Psafe最大的投资方,专门为其网络安全提供核心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医药集团与古巴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協议,依托工业体系的原料供应和技术保障,立足古巴辐射拉美,为加勒比海地区1亿多人口提供药品供给。

随着中拉经贸合作向纵深扩散,中国和拉美国家金融合作的步伐显著加快。首先,中国与巴西和阿根廷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使巴西和阿根廷的企业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直接从本国金融机构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就使交易双方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其次,双方金融机构合作有了新突破。2009年,中国银行与泛美开发银行签署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把“保兑”和“转开保函”等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承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既支持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发拉美市场提供了支持。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美洲开发银行共同筹建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投资平台,为中拉合作基础设施、资源等项目及处于供应链中的中拉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提供支持。2013年泛美开发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20亿美元联合基金,以资助拉美地区公共及私营部门的项目建设。此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纷纷在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成立分行。这些银行提供的开发性或政策性贷款对拉美地区的发展影响巨大,2005~2012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向拉美地区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其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占中国银行机构在拉美贷款总额的80%,排名第二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占比为9%、中国的银行贷款超过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同期在该地区的贷款总额。最后,金砖银行的成立增强了中国与金砖国家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金砖银行投资拉美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标的,不断优化投资绩效,为完善我国全球资源的战略部署创造条件。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中拉贸易便利化和拉美一体化,并埘拉美地区的资源重新配置产生影响。

总之,不断向可持续、包容性的高新技术和金融领域延伸,是中拉双方经贸关系转型、共亨改革红利的共同诉求。

三、中拉经贸关系由双边合作机制向多边机制拓展

中国很重视与拉美国家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首先,签订一系列双边机制建设文件,为推动双方关系的实质性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中国已与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与15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与12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7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还与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与巴西设有高层协调和合作委员会、与墨西哥设有常设委员会、与委内瑞拉设有高级混合委员会。这些双边机制的建立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法律支持,极人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持久和稳定发展。其次,自贸协定的订立是中拉双边机制建设的一大突破,对扩大双边经济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影响深远。2006~2010年,中国先后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三国签订了自贸协定,中国与这三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长,2011年,中国成为智利和秘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是哥斯达黎加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三国的贸易总额达532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对拉美进出口总额的20%(见表1)。一贸协定是拓展双边贸易和投资机会、减少和避免摩擦,解决与三国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促进多种方式经济合作的制度性框架。此外,因为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是太平洋联盟的成员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战略意义还在于经由与三国的经济纽带,中国能与太平洋联盟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经济融合,发挥更大的经济影响力,以辐射该联盟的其他国家市场,进而谋求与太平洋联盟订立自贸协定一再次,中拉合作论坛的启动极大地提升了中拉整体合作的机制化水平。2014年1月,包括拉美和加勒比33个国家在内的拉共体(CELAC)第二届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建立中国一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与会各国同意通过这种合作强化双边关系并使之制度化。论坛的建立对推动中拉经贸的深度合作意义重大。正如国际拉美问题专家埃文·埃利斯所说,“中国一拉共体论坛的建立,标志着中拉关系由以往发展国与国之问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整体合作的层面。对拉美来说,它将是发展中拉多边关系新的着力点和风向标;对中国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极具深远意义的重大外交举措。”借助这一平台,中国不仅可在多方共同关注的有关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设立多边贷款基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等方式开展双边商业合作,促成大批重大项目。

四、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由政策性框架向战略性框架跨越

与中拉贸易高速增长同步的是中拉高层间的互访更加频繁,仅在2013年的一年内,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有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相继访华。在经济的推拉作用下,中拉经贸合作也迎来新的合作。早在2008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全面规划了中拉合作的政策性框架。之后,在经贸合作领域,中国按照文件确定的建立共赢互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发展的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各项工作。2014年7月,我国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中拉经贸关系跨越式发展的“1+3+6”框架。“1”是“一个规划”,即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三大引擎”,即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6”是“六大领域”,即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从这些内容看,该框架释放的深层信息有三点:第一,在目标上,中拉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应与中拉各自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目标有高度的契合性。第二,在动力上,中拉经贸关系需要从由贸易主导向贸易、投资和金融协同驱动方向转变,优化贸易结构。第三,在双方重点合作的六大领域上,优势互补要从要素禀赋层面向技术和创新层面渗透,推进中拉产业对接。第四,根据“1+3+6”框架指向,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力争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拉贸易总量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增加238亿美元。但增幅会有所减缓,为贸易结构的调整让行,年均增长在9.1%,左右。一在投资方面,未来10年内中国对拉美投资存量将达2500亿美元,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投资存量在目前800亿美元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加170亿美元,增幅每年达21.3%。为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拉美投资兴业、拓展贸易,中国将大力支持银行问密切协调和合作,全面启动中拉合作基金,把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好转及中国和拉美经济的稳定复苏,中拉经贸关系呈现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型、由基础性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扩散、由双边机制向多边机制拓展、由政策性框架向战略性框架跨越这四大趋势。这是中拉双方基于共同利益和发展诉求做出的战略调整,说明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的经济步人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双方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中拉经贸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再调整和再均衡的新时期。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
中日贸易发展及展望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论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和信托公司推行债转股试点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