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5-09-22刘伟高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解决措施影响因素

刘伟 高莉

【摘 要】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本文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着重从高校班主任、班干部以及班级共同目标、建章立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中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 “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问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1]高校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而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则是班级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以青海大学学生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并提出一些比较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样本中男生138人,女生148人;一年级学生82人,二年级学生94人,三年级学生65人,四年级学生45人;理工类学生162人,文科类学生124人。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当前自己班级具有强凝聚力的大学生有103人,占总样本的36.01%,认为当前班级凝聚力差的大学生有183人,占总样本的63.99%,可见当前该大学现状是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班级具有较强凝聚力。本文分别以是否认为班级具有强凝聚力为依据将样本分为两组来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

一、经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点

(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因素。    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全部为9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总体上相对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较为缺乏吃苦精神。在生活上依赖父辈,实践锻炼不够,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这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90后大学生而言,生活上的不适感让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适应性。此外,90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追求个性化,较关注个人,同时许多同学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造成集体意识较为单薄,导致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2]

(2)大学生参与学生会、兴趣社团现象的普遍化。    高校的校级、院系级学生会及兴趣社团往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极为青睐的。在本次调查中,总样本中有227人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占总样本的89.86%,认为在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的183人中,有148人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占该样本的91.80%;而认为班级凝聚力较高的103人中,参加了社团或学生会的比重仅为43.69%。因此大学生参与学生会、兴趣社团现象的普遍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班级凝聚力。这些大学生进入这些学生组织当中后,往往会视其为锻炼自我、放飞梦想的桥梁,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这些学生组织的工作中,而忽视班级建设工作,导致了同学们对班集体概念的日益淡薄,导致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强,进而影响了班级凝聚力。

(3)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    高校班级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同学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生活作习有较大差异,使同学们相处起来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时,地域的差别导致同学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使班级在学习方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同学视大学为翘板,想继续深造,目标是考研或保研,因此每天在课余时间坚持自习,发奋图强;而另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方面自暴自弃,早已忘记在大学里自己是的身份是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每逢考试,便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去备考。因此每个人学习目标不同,发展路线亦不同,进而使同学之间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另外,经济条件的差距以及兴趣爱好各异也会导致班级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以上均是班级出现小团体现象的原因,使同学们淡忘班级这个大集体,进而导致班级凝聚力与日俱减。

(4)班干部在班中得不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和信任,威信及号召力不足。    班干部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中,班干部自身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在本次调查中,有74.5%的大学生表明当前所在高校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是班干部,并且7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应当是班干部。可见在同学们的心中,班干部应当对班级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各方各面起绝对模范带头作用。可现实却事与愿违,认为目前班级凝聚力较差的183名同学中有90.7%的同学觉得班干部的工作激情随就任时间的增长而衰减,认为一些班干部身在其职,却不谋其政。而且有些班干部的言行具有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动机不端正,在思想上存在功利色彩,认为凭借班干部身份可以在评优、组织发展、综合测评以及今后的就业方面获得优势,具有“官僚主义”,对同学摆“官架子”,缺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

以上皆是班干部工作业绩得不到同学们认可的重要原因,而这往往会使班级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矛盾加深,导致班干部在班中人微言轻,影响班级各个方面的发展。

(5)高校班主任普遍不能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起推动作用。在本次调查中,89.86%的大学生的班主任为兼职班主任,仅有10.14%的大学生的班主任为专职班主任,而恰恰在第一种情况下有61.1%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第二种情况下仅有37.2%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较低。将所有专职班主任的问卷和所有兼职班主任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个月开班会的次数,前者每个月开班会的次数平均为2.3次,而后者仅为0.8次;其次,两者每年获得优秀班集体数量的平均值亦相差较大,前者为0.6,后者仅为0.2。由于兼职班主任在高校中扮演多重身份,有限的精力使其对班级的付出大不如专职班主任,班级各方面工作也会因此相对滞后,使同学们逐渐脱离班集体,班级凝聚力自然不会高。由此可见,高校班级的班主任为兼职还是专职对班级凝聚力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些对班级凝聚力影响度比较低但也比较重要的因素,如:

(1)伴随年级的逐年递增,有志考研、保研的同学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理想,沿着自身的路线发展,可能会逐渐脱离班级这个集体;并且同年级中谈恋爱的同学数量随时间的流逝也会呈上升趋势,每天在情侣身上花费的时间必然会占用其在班级建设中付出的时间;当然,还有前文提到的班干部的工作态度也可能会出现因年级的增长而愈发消极的现象。

(2)个别专业(如机械类、医学类、建筑类等专业)班级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会对班级凝聚力产生一定消极影响。比如“狼多肉少”现象往往意味着一个集体凝聚力只低不高,如果班级中多个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那么,明争暗斗、互相贬低对方等不和谐现象就会浮出水面,这样的班级凝聚力显然不会很高。

(3)助理班主任对班级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本次调查中,90.9%的大学生的班级是配有助理班主任的,这些样本当中51.3%的大学生认为助理班主任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并且在没有助理班主任的调查样本中,60.6%的大学生希望班级配有助理班主任。由于助理班主任往往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要介于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所以在班级中的威信及号召力较高,有一定的能力将同学们凝聚在一起。

二、本文经过分析研究影响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得出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如下

(1)高校应注重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班级尽量配备助理班主任。高校因一系列原因,不能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因此,就要加大对兼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使班主任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使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班主任不仅应是教师,还应是心理专家。班主任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潜能的挖掘需要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工具。[4]

高校班级配备助理班主任从班级层面上讲,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加有助于班级的建设,班级凝聚力也会得到提高。

(2)重视班级学生骨干的培养和选拔,建立班级的优秀领导核心。挑选优秀学生干部,建立班级的领导核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这对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至关重要。

班级学生骨干不应当仅仅局限为班干部,还应是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大学生,因为这些同学在经过学校、学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培训后,思想高度要普遍比其他同学高,也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先进精神的继承者及传播者,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班级领导核心必须足够优秀,学院必须培养他们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带头人,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树立榜样,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影响周围的学生。

(3)努力培育大学生的个性品质。针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需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会激发出自身潜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班主任应尽量熟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利用性格特点中的优势,发展兴趣,发挥特长,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高度到达一定程度,个性品质愈发健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加有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

(4)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建立班级共同目标,一方面需要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组织管理和目标导向。班主任要与班级学生共同研究和摸清班级实际,制定一个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这个目标要代表班级全体成员的利益,而不能仅仅是由班干部提出、少部分同学认同而未被广泛同学所接受。在实际中,班级拥有共同班级目标,使大学生为维护集体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有效激发出大学生们的创造力,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凝聚力也会逐步加强。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想建设一个先进、优秀的班集体,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班级管理制度,它包括班级考勤制度、班干部工作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及班会制度等。班主任应当以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为基础,切合班级实际,与同学们共同制定一个富有本班级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只有制定一个让所以同学都认同而又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才会使班级顺利展开各项工作,使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这个集体当中,进而有效提高班级凝聚力。

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的班级才会既激励大学生为班级建设付出努力,同时又约束大学生的一些行为,使班级建设稳步提升。

(5)班级建设应当接地气,举办活动应讲究精湛。一个班级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当是学生,因为一个班级的基本组成成分为学生,班级建设是否人性化、接地气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有力凭证。班级可以设立学习帮扶小组,这样一来,可以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使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得到缓解,提高班级学习方面整体水平,增强大学生们的班级归属感;另外,班级还可以定期在班内组织开展爱心互助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得当,考虑受帮助同学的隐私及感受,如此可以使班集体更加温暖、和谐,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

班级举办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敷衍了事,关键在于“精”。这需要班干部与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去思考。体育类可以考虑篮球赛、排球赛等这种能使大部分同学参与进来的活动;文艺类可以考虑小型晚会、班级联谊、知识竞猜等这种可以调节气氛的活动;当然,聚餐、爬山等活动也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之间凝聚力。

总之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而增强班级凝聚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贯穿于班集体存在的始终。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为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熊 娇.大学班级凝聚力问卷编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

[2]胡燕平.90后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14.1

[3]王大帅.高校班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4]曹阜孝.班级建设的内容、形式和影响因素探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

注:基金项目:青海省财政厅2014年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项目;青海大学“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猜你喜欢

班级凝聚力解决措施影响因素
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抓好班级管理
如何运用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