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女子测量队
2015-09-21张美鑫口述李珮菁整理
□ 张美鑫 / 口述 李珮菁 / 整理
戈壁滩上的女子测量队
□ 张美鑫 / 口述 李珮菁 / 整理
那时我们十七八岁,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儿,天不怕、地不怕,巾帼不让须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石油之歌”。
我有一张珍藏的照片,是60年前由新华社记者在甘肃酒泉勘探地质大队采访我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时所拍摄的,当年登上《人民画报》、前苏联《星火》杂志的封面。过去工作的四十年,我踏遍了祖国的西北大漠、祁连山、戈壁滩、白杨河、杨家岭、河西走廊等地。如今,我已从江苏油田退休多年,每当看着这张发黄的老照片,心情格外激动,就会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延安和戈壁滩奋战的情景。有了那段值得回味的岁月,我感到一生无悔。
1953年6月,温州师范学校(现温州师范学院)突然接到省教育厅通知,动员速师班(3年课程1年完成)毕业生到西北参加石油勘探工作,不久,燃料工业部就派人到温州师范学校。那时正是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国家急需各条战线的人才,尤其是石油专业人才。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同学们积极报名,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大西北,为祖国的石油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最后经组织挑选,200名同学(其中女生60人)获准。我们先到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现西安石油大学)学习地形测量,之后到延安进行野外生产实习。
延安实习:一口馍一口雪
3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到了测量工作的艰辛。当时,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同学们七八个人一个小组,每天扛着标尺、背着测量仪器测点连线。一大早就出工,太阳落山才收工。为了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布设测点、测站,通视不好的尽量避开,选定最佳的地形点,如山鞍部、山梁、沟底、地形突变处、流水线,以最少的地形点控制地形,真实地绘制地貌和地理位置。
工作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遇到下雪天就更苦了。有时从雪山上掉下来,跌得头昏眼花;有时不小心掉进雪窝里,不能自拔,硬是被队友用绳索拉上来;有时为了不掉队,索性提着鞋、穿着袜子爬山。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手、脸、脚都肿得像面包。每天晚上洗脚,失去知觉的双脚与冰冻的袜子一起泡在温水里,稍微不小心,脚上的水泡便随着袜子一同脱下,露出鲜红的血肉。第二天早上,鞋穿不进去,就用棉手套套在脚上,一瘸一滑地出工。大家咬着牙坚持着,只因心里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有一次,我们忙碌了一整天,准备收工回驻地。此时已是太阳西落,在暮色中看不清楚山下的道路,我小心翼翼地在前面探路,不小心一脚踩空,顿时失去了平衡,等我反应过来,发现身体被卡在一棵大树上,稍微动一下,树枝就会晃动。我吓得大声呼救,同学余稚萼迈着大步赶过来伸出手,够不着,男同学闻声赶过来,还是够不着。余稚萼那张嫩白的圆脸上隐去了平日的欢乐,沉着、冷静地在旁边安慰我:“不怕,会有办法的!”她细心地观察了一下周围,叫同学们把旁边的树枝折断,让我紧紧抓住,试了几次,费了半天的劲儿才把我拉了上来。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看不清前面的道路,大家还在惊恐中没有回过神来,只好在原地待着不敢动。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遇到过路的老乡们,把我们带回驻地。第二天我们返回此处接板时发现,大树下面是万丈深渊,如果没有那棵树阻挡,我早就没命了,想想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一切,同学们个个脊背发凉。
□ 图右是张美鑫,图左是导线组组长余稚萼。
尽管生活艰苦,大家一想到这是为祖国建设出力,也就毫无怨言,常常是一口馍一口雪,欢乐地工作着。最后,我们每个人通过了专业知识的考试。
戈壁滩:在锻炼中成长
实习结束后,同学们被分配到青海、新疆、内蒙古及四川、宁夏、陕西等地,我则到石油工业的摇篮——甘肃玉门油矿新成立的403女子测量队。该队有20多人,分为5个测量组(地形组、导线组等),每组五六个人。我们5个姑娘被安排在导线组,小组长是余稚萼。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四个女子测量队。
我随着新成立的第一支女子测量队奔赴甘肃酒泉盆地,正式加入了石油勘探队伍。测量队是石油勘探的尖兵。我们每年的工作时间是初春至深秋,每天的任务就是将探区的地形、地貌用平板仪测量方法绘制在图幅上,为地质详查提供依据。
酒泉南为祁连山脉,北为戈壁滩,西为嘉峪关,气候干旱,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天天刮大风,风吹石子跑。周围没有老百姓居住,有时看见黄羊和野狼。戈壁滩气候反复无常、瞬息万变,夏天的中午,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晒得我们头昏目眩,喘不过气。头发是滚烫的,脸被狂风吹打得发干发痛,一层层蜕皮。每天还要穿着约1公斤重的“翻毛工鞋”,步行十多公里,脚底常被磨出一串串血泡。
有一天在野外作业,早晨出工时是万里无云,没想到中午天气骤变,一阵狂风卷着细沙,直向大家扑来,我和余稚萼是共青团员,毫不犹豫脱下工作服,保护好测绘仪器和图板,其他队员纷纷效仿,并用油布把它们盖起来。风还未停,顷刻间又是倾盆大雨,无处躲闪,我们只好围着仪器来抵御大雨的侵袭。
夏天的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0多摄氏度,睡在帐篷里,有时一阵龙卷风,就会把帐篷刮得无影无踪。记得刚到戈壁滩不久,队部还经历过野狼的“光顾”。一天夜里,远处传来野狼的叫声,那声音就像小孩子的哭声,凄惨、悲凉,越来越近,我们吓得躲在帐篷里不敢出声,只听见狼在扒帐篷。这样下去狼会进来的,不知谁说了一句:“狼怕火!”姑娘们赶快起来,沉静、幽默的陈素华大声呼喊隔壁的帐篷:“狼来了,快点灯……”一个帐篷传一个帐篷,过了一会儿,6顶帐篷都亮起了灯,狼终于走了。第二天早上看到地上有许多狼的爪子印,帐篷四周也到处都是被狼咬破的痕迹。
□ 女子测量队成员在帐篷前聊天说话,放松心情。
在戈壁滩,断水断粮的事时有发生。粮食、副食品,以及所有的日用品都是从内地运过去的,没有新鲜蔬菜,吃的基本都是黄花菜、木耳、干菜和干肉。由于在高海拔地区米饭焖不熟,每天晚饭都是吃面条,白天出工带上馍馍夹咸菜。我们用的水是靠骆驼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桶桶拉来的,因此,每天配给每人的仅有一行军壶的水。渴了,抿一口,润润嘴唇,实在渴得受不了,才喝一口。在野外,洗脸、刷牙用剩的水留着晚上洗脚,洗澡就无法享受了,只有收工回到基地才有可能。记得在一次测量时,大风沙掩埋了路标,送粮送水的驼队找不到测量队的驻地,断水断粮已经两天一夜了。大家滴水未进,粒米未沾,肚子饿得像一把火钳在搅动,嘴唇干得裂开了口,咽喉渴得直冒烟,嘴和舌头全都麻木了。这时,有人突然看见远处有一大群野骆驼在奔跑。“有野骆驼的地方,就会有水源。”大家异常兴奋,使劲儿地往那里奔跑,可跑了半天,没见到骆驼身影与水源,原来这是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现象。姑娘们精疲力尽,瘫倒在地……没有人叫苦,没有人中途倒下,因为我们热爱戈壁滩,这里有祖国需要的石油。
在河西走廊当“团长”
戈壁滩的生活单调、乏味、清苦,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报纸和信件都是半个月才能看到一次,收音机没有信号。然而测量工作苦中有乐。晚上,有时大家在驻地围成一圈总结近期的工作,讨论明天的工作计划;有时聊聊天,说说话,唱唱歌、跳跳舞,放松心情。只有在完成了一个地区的工作任务要搬到新测区时,我们才可以轻松一下,等到收工进行冬训,那是大解放了。苦呀、累呀全被当时的一腔热血、满怀豪情融进止不住的笑声中。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们当“团长”的经历。
那是1954年的夏天,正逢测量队队部搬家。我们导线组的5个人在完成了当天的测点任务后,按照图上标识的方向寻找新的住址,可是找来找去不见踪影。天渐渐黑下来,组长余稚萼吩咐道:“今天晚上只好在这山沟里过夜了。”于是,大家架起了三角支架,把80厘米见方的红、绿指挥旗连在一起,围在三脚支架四周。姑娘们便把头伸进支架避风。戈壁滩的8月,早晚温差达20多摄氏度。清晨出工时仅穿一件衬衣,到了晚上一个个冷得牙齿咯咯作响。四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大家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为了防止睡着了冻伤身体和野狼的袭击,组长主动承担放哨任务,不停地与大家说话:“这个是牛郎星,那个是织女星吗?在老家时能认出,怎么在戈壁滩却找不到了!” 逗得大家笑起来。为了壮胆,我们高声唱起了《勘探队员之歌》。尽管这样,还是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到了下半夜,气温越来越低,大家只觉得脊背冰冷,渐渐麻木了,不知不觉中,一个个缩成了团。这时,组长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都成‘团长’啦!”大家抬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欢呼:“我们当‘团长’啦!”
终于熬到天亮,我们翻过小山,没想到队部就在眼前。队干部看到大家平安回来,高兴得流着眼泪说:“敲着盆、敲着碗,打着马灯,找了你们大半夜,让人担心死了!”大家拥抱着,笑着,跳着,接着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创造测量工作的新纪录
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下、戈壁滩上,姑娘们分头包干,各司其职,出色完成石油勘探测绘任务。白天扛着4米的测量标尺,背着测量仪器翻山越岭十几里路在野外测量,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还要挑灯整理计算测量数据。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算不了什么,最主要的还是工作上的困难。最初,由于业务不熟,缺乏经验,工作效率低,时常出现差错造成返工,完不成定额。记得有一次在回惠堡附近工作,我们导线组预计用18天完成的第一环导线计划,实际用了1个月。为了一个导线环的误差,耗费了大量时间。“完不成国家计划是犯罪呀!”姑娘们在心里怨恨自己,甚至躲在帐篷外面悄悄流下了焦虑的眼泪。
此后,我们在党组织的指导下,认真研究了返工的原因,寻找完成计划的有效方法,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体质瘦弱、性情温柔,又不乏调皮的潘明珠说:“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一个点,在每个点上建设祖国,争取超额完成任务,弥补最初阶段中工作的失误。”后来,在接受南山导线任务后,我们每天可以观测7个导线锁点,没有一个返工,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多,提前完成了任务,创造了测量工作的新纪录。
当然,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需要去学习,去克服。我自信而又自豪地说:“我们在和时间赛跑!我们要把探区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准确地画在图幅上,让我们细心描绘过的地方,将来都有黑色的金子从钻头打下去的地壳深处喷射出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并一天天成长起来。
那时我们十七八岁,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儿,天不怕、地不怕,走遍了盆地的南缘北沿,战斗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许多队员带病坚持工作。巾帼不让须眉,我们绘出的地形图,填补了新中国地质图上的一个个空白,为祖国寻找石油,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石油之歌”。
女子测量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先锋青年突击队”“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次年(1956年)又在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中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在“两会”上,代表们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杂志、《人民画报》、前苏联的《星火》杂志和《真理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都曾报道女子测量队的事迹。女子测量队成立一年多来,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来信、来电报慰问,称我们是“第二最可爱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