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专项审计在社会公益金中的作用与应用

2015-09-20孟冬冬

市场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益金公益事业专项

◇孟冬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益事业呈现出了持续繁荣的趋势,这就对公益基金的监管和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此为视角,对内部审计在我国社会公益金中的作用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公益事业监管面临的挑战和决定要素

1.我国公益事业监管面临的挑战

(1)近年来,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审计和公益审计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公益事业中频繁曝出监管漏洞,社会公益金被挪用、乱用、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社会公众的公益信心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公众对社会公益的公信力和全社会的信任危机。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身特点有直接关联,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公益金的监管和审计工作还未能落实到位。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经济能力方面还十分有限,公益事业的发展除了在国家层面上加以支持外,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均衡,需要公益事业扶持和帮助的人口较多,即便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事实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的道德素质和实践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但是,由于监管主体模糊,监管制度和保障机制的匮乏,公益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公益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成为我国公益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公益事业在主办方和发起人方面采用的是“多主体模式”,对公益金等事项的管理捉襟见肘,加之各级管理与申报机制有待完善,致使监管效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一来,公益组织活动就极有可能受到不良动机者的操控,公益事业的受益人或者捐赠人的权益也会受到侵害,如果监管机制缺位,那么当事人就难以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对于公益事业的参与者而言,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也会对其公益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与我国公益事业有关的行政制度与法律制度保障也长期缺位,导致公益事业的监管流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决定要素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更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在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中的新方法与新理念的同时,还应对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综合权衡,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事业监管模式。

(1)内在因素。按照审计学范式,内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完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提升组织的公信力——这是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按照这一逻辑,对社会公益金进行内部专项审计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控制。比如,基金会要对所有善款或者资助款加以项目化管理和监督,此时的内部专项审计就要以监督部门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基金会便能够对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控制,也能提高基金会各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升基金会规范化运作水平。

(2)外在因素。对社会公益组织来说,理事会与监事会的行为会受到工作时间和信息获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完全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各项工作。这样一来,这些外部因素就需要参与到基金会内部项目运作之中,对资金的流向,内控制度的掌握等加以关注,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评价和建议为内部专项审计人员提供信息支持[2]。同时,内部审计要借助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为社会公益组织理事会的决策、监事会的监督等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的管理层要借助内部专项审计对其中的风险与薄弱环境加以监控和管理,以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强化公益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公信力。

二、内部专项审计在公益事业监管中的可行性分析

1.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方法选择

在对社会公益金的专项审计中,为了提高审计绩效,通常要在其运行中借助传统审计方法(比如资料抽样审计技术、对公益物资加以监盘、对公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函证等)。当然,必要时也可借助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环境的调查走访和民意调查,了解其运行状况,对社会公益金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内部专项审计对社会公益金加以监管和审计,并以此为基础,按照特定的审计目标完成审计工作 (可能要借助特定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当然,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在社会公益事业审计活动中,专项审计相对灵活,能够独立运行也能配合其他管理行为同时进行。从这个角度看,内部专项审计方式能为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引入提供便利,也能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监督管理创造条件。

2.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快捷的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方并不集中,公益资金与物资投出的方向十分混乱,尤其在突发性事件中,公益捐赠的监管并不严密,甚至会由于监管不到位、审计不作为等原因,致使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披露,社会公信力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3]。为了扭转这一状况,使我国社会公益事业能够长期保持健康发展态势,能够及时向社会捐赠机构与个人公开其公益资金、公益物资的运营和使用信息,需要把注意力投入到内部专项审计领域,以此节约审计成本、提升审计质量,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快捷的反馈信息,为快速形成鉴证报告的审计方式奠定基础。

3.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保障

事实表明,监管不利和审计不足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也影响到了社会公信力的维持和提升,这些都是近期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中需要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将内部专项审计融入到公益事业的监管之中,在管理层面上广泛借鉴专项审计的严谨性和审查机制的独立性,以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的形式真实反映社会公益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这样一来,不但能为公益事业专项审计目标提供依据,还能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积极的信息,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效运营,扩大公益事业的透明度、可信度,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4.为公益事业监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披露

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公众、政府监管机构、社会团体和组织等都按照特定的要求完成着自身的使命。但即便如此,一些机构组织也未能将其运营情况通过审计工作全面的向外界展示,某一阶段的项目实施情况也难以让社会公众获知。因此,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会遭遇来自未来的阻力,只有在公益事业监管中进行内部专项审计,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事项披露,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当然,为了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应该依靠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政策的执行力度。只有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情况良好,资金筹集(募集)与分配顺畅,才能得到上级人民政府和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机构、独立捐赠人的支持和帮助[4]。此外,还应广泛考虑到审计范围的多侧面性和多视角性,通过信息资料的披露,促使社会公益事业监管更加全面和更具立体性,同时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管理信息,协助其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内部专项审计在社会公益金中的应用

社会公益金的使用方向要明确指向扶危济困、造福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效果而不是过程。为此,不但要审查公益组织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是否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还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的未来成效——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全人类的福祉。为此,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讨论结果,需要将内部专项审计应用到社会公益金的审计之中,通过创新公益审计理念、优化公益审计方法、不断丰富公益审计内容等提高社会公益审计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削减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为有关组织与社会公众传递积极、正确的信息。

1.创新公益审计理念

在社会公益金审计中,需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借助审计保证社会公益组织能够有效规避内外部环境和个人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减少负面力量的侵蚀和损害;同时,还应创新公益审计理念,全面发挥内部专项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借助审计工作对社会公益组织中公益金的使用进行研判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纠正措施和整改意见;此外,还应借助内部专项审计保证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对公益金的危害要素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清除,通过适当的调节与修复,使社会公益组织的各项工作可以保持正常的运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全面检查其履行公益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情况,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

2.优化公益审计方法

经验表明,社会公益组织的主要活动包括对捐助款物的收支与管理,并以此为前提为社会提供更多公益物品和服务。因此,需要对捐助款物的来源合法性和收到款物的真实性进行登记和妥善保管,以保证款物的发放能够及时到位。而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将内部专项审计应用其中,通过优化公益审计方法,对公益组织加以监督和定期的全面审计,审查公益组织是否做到了财务收支真实、公益活动合法。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借助公益金获得帮助的人群十分广泛,公益组织的事务十分繁杂,加之审计力量十分有限,审计人员在开展公益活动审计时,就要强化对政府相关部门和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甚至必要时要对相关领导干部加以“公益审计”,防止其借公益之名违法违纪,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丰富公益审计内容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制度能规范、约束人和社会组织的行为,是保证个体和群体正确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充分释放公益金的社会功效,在将内部审计应用于社会公益金中时,需要在丰富公益审计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其能够处在健全、合理与有效的范畴之内。此时,要借助各种审计工具,寻找监管盲区和审计盲点,对其薄弱环节加以关注,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提高社会公益审计绩效

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公众对社会公益事业的选择权、知情权与监督权都给予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的关注。因此,为了提高社会公益审计绩效,需要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进一步将行政监督、公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等加入进来,以此构建社会公益事业的立体化监督网络。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内部专项审计应用到社会公益金的应用范畴,除审计部门外,要会同各方面、各部门,通过合力不断提高与增强公益金审计的水平与质量。

总之,内部专项审计监督有利于社会公益组织公益金的使用透明化,提升其公信度和阳光度,所以为了使内部专项审计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还应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以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1] 许靖.浅议内部审计在公益基金会的地位与作用[J].新会计,2013(09).

[2] 蒋乐平.浅析专项审计在我国公益事业监管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3(29).

[3] 周静.对于审计视角下基金会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03).

[4] 郑艳洁.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探析——基于资金链条环节[J].财会通讯,2013(02).

猜你喜欢

公益金公益事业专项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福彩公益金 大爱撒人间(清远篇)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佛山篇)
福彩公益金大爱撒人间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