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与老子的“有”与“无”

2015-09-19丁文清张云彬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丁文清 徐 政 张云彬(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与老子的“有”与“无”

丁文清 徐 政 张云彬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当代大学的快速发展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反映了对大学校园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其中以校园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的空缺尤为突出。借此重要而紧迫的契机,通过梳理文化与大学校园的关系及相关理论,运用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创新引入老子“有”与“无”的经典观念,构建校园文化的新型层次结构体系,以求为进一步认识并充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探索。

校园文化;主位与客位;层次结构

如今,大学校园发展愈加社会化和快速化,使得大学校园文化也愈加成为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意识形态。然而,正是因为形而上的文化离形而下的物质大学越远,才反映出文化的潜在价值越大。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大学校园作为文化的摇篮地和传播者,更应保有最浓郁的文化环境特征,才能为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持续的社会文明作基础和保障,才能在强调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保持校园文化的纯净和特色。然而,真正能让大学校园历久弥新和永续发展的核心内力,不仅是构成具体行动纲领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包括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构建和提升。因此,深入剖析大学校园与文化之间的关联,重新建立校园文化的构成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背景研究

(一)文化是社会赋予大学的本能

在当代的研究学者们看来,文化属于形而上,大学是形而下的[2],看似两者相悖而行,其实却有着共同的核心。文化的观念其实是一种精神的、意识的、思想的东西。大学之所以一直被向往和憧憬,就在于他有灵魂,就是“教”和“育”的能力,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这都将是一个不变的核心。衣俊卿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3]。黄洪雷指出大学文化主要指大学的精神文化,它具有先进性、整体性、传承性、创新性、辐射性等特点[4]。郑翔在如何构筑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中说到大学是创造文化的地方,而文化则是大学的精神支柱,一所大学的凝聚力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5]。由此来看,虽然文化与大学从物质角度看是不同的两面,但从精神意识角度看,却又都有着相似的本能,是由社会产生的,是体现社会意识的,是延续社会发展的。因此,将形而下的大学发展思路与形而上的文化发展思路相结合,才是将大学文化建设引向高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当代审视

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有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形态导向和驱使。大学文化除了不断地发展,还有一种不断循环、再循环的义务[6],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矛盾下积极协调向上的义务。一方面使校园里的学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及其传统的观念,并希望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在开放化的大环境下,有人又竭力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了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甚至会忽略传统内涵的教育。在这种循环的接受与否定中,事实上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累积和发展,更是校园文化核心的演变和提升。从90年代高占祥的《论校园文化》,史华楠等主编的《校园文化学》,侯长林著《校园文化略论》,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管风华编著《台湾校园文化》,到新世纪时期,于晓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趋向》,汪子为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7],许多学者和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内涵和概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各自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但在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和发展的同时,仍旧缺少对校园文化核心的研究,特别是其结构体系的建立极少涉及,而其实这才是让大学校园文化实现循环向上提升的根本内力。

二、主位与客位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研究方法

对大学校园中的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领域多、综合理论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的学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梳理和审视当代大学文化的理论及特点,也不仅需要研究者作为主体去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者主体的意识、思维等因素从客位层面进行分析。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推导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

(一)主位与客位

主位与客位分析方法,是指研究学者在其考察研究过程中产生中介学术立场的研究方法。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跨学科和跨文化之间而带来的学术研究问题。主位是物质,表现为以某种现象为意识中心的认知与创造过程。主位操作在唯物主义中是被认为是描述和分析,也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和适当的。客位是意识,表现为以形式变体为意向中心的接受和反馈过程,客位操作就是其中的范畴和概念是由旁观者运用,并且能够形成科学理论[8]。

意识形态可分为三个部分:浅层、内层、深层,所以,客位研究是客位与主位之间的行为过程,也分为了三个结构:主位和行为的浅层结构,是由一个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构成的,包括他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道德和行为模式。主位和行为的内层结构,是一个社会内部的道德、行为的政治经济学。主位和行为的深层结构,是一个社会中道德和行为的符号等意识形态方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理论分解

大学校园文化从主位与客位角度上分析,主位是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是基础结构,也是大学文化的物质文化。客位是大学文化的行为过程,依据客位的三个结构原则,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了三个结构:主位和行为的浅层结构,是校园环境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是行为文化;主位和行为的内层结构,是校园环境和有意识的规范行为的关系,是制度文化;客位和行为的深层结构,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形态,是精神文化。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体系

根据大学校园文化主位与客位的结构关系和性质可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然而,这四个层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每个层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层面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制约和影响关系。因此,要触摸构成校园文化体系的真正结构关系,要从每个层面的具体内涵首先进行深入分析。

(一)表层的物质文化内涵

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最外层的文化,是文化的显性符号,主要包括物质的物象和象征的物象两个方面:物质的物象,包括一切从自然转变而成的工具与机械,其功用是靠外部的某种力量与指向才能运用的;象征的物象,主要的表现是物质的物象所包括的象征或意义,而非物象本身含有的显性与简单的性质。大学校园中的建筑、雕塑、绿化等等,很多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有的是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的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些元素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

(二)浅层的行为文化内涵

人是积极的文化行动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大量文化成果,并从中吸取精华,更好地指导人的行为,进而再创造和改变已有的文化或制度。因此,文化既是人们建构行动的策略,又是行为本身的模式以及一切行为关联的结果。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斯利·怀特曾提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命题:“行为是文化的函数”。可见行为与文化有着相互生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下必然有着特定的行为规律,而广量的行为过程必然也会传承着特定的文化意识。

(三)内层的制度文化内涵

宏观上,制度层面上的文化被认为具有独立于个人意识的“社会事实”的特征,主要由道德、宗教、习俗、政治和法律等组成。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制度文化是通过规则或制度建立和谐的校园秩序,是用一个抽离的角色去建立期望的制度文化体系。从内容上看就是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反复博弈的行为秩序,一方面它是大学校园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作为限制不规范行为的因素。通过各种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形成了一所大学内在的文化支撑。

(四)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们的共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等凝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是一所大学独特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同时,校园精神文化也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而得出的结果。校园的物质环境、校风教风、校园活动、秩序准则等等,都是凝合校园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

四、基于老子“有”与“无”观念的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

(一)老子“有”与“无”观念与校园文化构成之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有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为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中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于是,“有”给人的是便利,“无”发挥的是作用。即做建筑有地面、墙柱和屋顶,这是建造的材料和手段,而真正让我们能使用的,是这个手段之下形成的建筑内部空间,这个空间才是真正的核心。

校园文化中四个层面的内涵中,物质文化是最表层和直观的物质载体,行为文化是各类校园人群活动的行为现象,制度文化是校园规章制度秩序的体现,这些可见、可变、可传的文化,会共同搭建起一个可感、可思、可用的精神文化核心。

因此,作为“有”而存在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作为“无”而存在的精神文化,正是一个实体和一个空间的构成关系。正是有了前三个表层、浅层和内层文化的手段,才实现了深层文化的内涵。

(二)校园文化的结构体系

将老子“有”与“无”的观点进一步深化拓展,我们把大学校园文化四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及其构成结构,进行类比抽象推导,建立了一套关系分明体系完整的校园文化层次结构体系图(如图1)。整体的结构就如同一座建筑,这座建筑由承载一切建设的基底、支撑的框架和顶部的屋面这些“有”的材料和手段搭建而成,建筑内部的使用空间就是核心的“无”之所在。

图1 校园文化的构成体系示意图(资料来源:自绘)

由此可见,作为校园文化一切建设的载体即是物质文化,其就犹如这座建筑的基础,承载着各种文化的发生、发展,并用最直观的物质形式将其表达和传递出来。作为校园文化的孕育和传播者即是行为文化,其犹如建筑的屋面形象,其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下,由每个校园人所在校园内外所传达和表现的动态行为。作为支撑校园文化的规范秩序即是制度文化,其犹如建筑的框架,是实现特定大学精神的规范与保证,是校纪、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立。而由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共同构建的,即是内部的空间部分,也是校园文化构成中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它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无形的特色,是培养人才的助力,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精神文化具有的价值导向、精神源泉、文化凝聚的功能,是对大学教育真理的追求。

这个空间结构的建立,从外在和内在表达和阐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体系。

五、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威廉斯将文化看作一种“生产过程”,犹如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借鉴他的思想,引用唯物论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我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果将如何建设一所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大学校园,看作是一次生产劳动过程,那么这种生产劳动的行为是建立在劳动主体的行为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劳动主体的行为的基础之上。在生产创造过程中,劳动者之间所形成的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那么决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是大学生产力,是人的能力素质。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本体价值与校园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价值和校园文化之间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大学本体价值的发展状态所决定的,是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创造有价值劳动的基础。在生产力理论里,劳动主体、生产资料、产出价值是生产力的三要素。

相对应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里面,劳动主体是人以及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生产资料就是校园环境的物质基础,产出价值就是大学精神。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共同产出精神文化,人、人的行为活动和校园的物质环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素。探索在以物质环境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我们寻找到一条以景观规划的方法来提升校园文化的新途径。

景观、文化和人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人作为联系景观与文化的红线,在空间的容器中改变着物质环境,在时间的隧道中创造着文化,并将文化表现为一定的景观,同时景观也因为人的参与而具有了文化内涵[9]。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基于理性、依靠感觉、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创造性劳动,也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物质环境的改造与创造来达到承载文化,传递文化与满足需求等目的(如图2)。

因此,要构筑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把校园建筑和空间、场地、道路、绿化、设施小品等校园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打造,才能更好的担负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立和传承。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的框架,为行为文化起到了内在的引导作用。在物质文化的感染和制度文化的规范之下,则逐步演化成了不同大学行为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为校园文脉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真正的社会效应,校园记忆着物质文化,记录着制度文化,并通过每个人的行为文化共同展示了大学的精神文化意涵。而真正的精神文化,就在这三个层面中产生和发展,同时凝练成一所高校虚化的又确实存在的内聚力和精神力。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文化不只是那些已经概念化的范畴和程式化的形式,而往往更多地融入大学校园中看得见的行为和看不见的经验当中。作为大学校园的文化,并不是一定要显现为一种公开大众化的形式,而是把文化真正地潜入不同层面上,即使将它分离出来,它也不是豁然呈现或断然切割出来的。所以,他必须依附在实际的载体之中,大学文化也只能存在于大学这个载体上,一旦载体不在,也就停止作用了。在这里要突出强调了文化所具有的物质性和实践性,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成,更重要的是探索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寻求提升文化建设的崭新途径。

六、总结与展望

大学校园文化层次结构体系的建立,通过图文的形式,更直观和深厚了校园文化的构成。同时通过构成层面及其关系的界定,使得我们在更清晰认识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好的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途径。建立一个具有有形吸引力和永续发展力的校园文化,靠的不仅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和高等人才的培养,而是要让一切构成校园文化的层面均能从各自的立场发掘出文化特色。这也就必然需要我们首先了解每个层面的内涵、作用和地位,以及他们能够承担的文化角色,并且如何与其他文化层面构成完整的结构关系,来共同构建有核心灵魂的校园文化精神。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英)雷蒙·威廉斯.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与社会[M].纽约:美国双日出版社,1960.

[3]衣俊卿.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4]黄洪雷.论特色大学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109-110.

[5]郑翔.构筑大学校园文化景观[J].美术大观,2006,(7):68-69.

[6](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8](英)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英国牛津城: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9]林晓英.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

The Stratified Structure of Campus Culture and Lao-zi's“Being”and“Nothing”

Ding Wen-Qing,Xu Zheng,Zhang Yun-B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China)

The ever-increasing conflict betw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reflects the insufficient study of the campus culture theories which is highlighted by the absence of the probe into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campus culture.On this important and urgent occasion,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its relevant theories teased apar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emic and etic research method applied on the other hand,the classic idea of Lao-zi's“something”and“nothing'is innovatively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new stratified structural system of campus culture with a view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enri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ampus culture;Emic-Etic;stratified structure

D821

A

1672-0547(2015)06-0084-04

2015-09-16

丁文清(1983-),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张云彬(1970-),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猜你喜欢

主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主位述位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听力中的应用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