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与实施成效
2015-09-16张婧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学校整体发展、区域教育行政主导实施区域整体推进,以及三级课程整合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载体等策略,在区域推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亦面临诸多挑战。
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实施成效
张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明确指出教育肩负着“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与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在趋势相符。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提出“环境、人口和教育计划”(EPD);2002年联合国将2005年至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期望“每个人都有机会从教育中受益,都能学习可持续发展未来和社会积极变革所需要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行动计划》提出:“在教育和学习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强化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及内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则承载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践行“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与教育系统当务之急和应尽职责。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的
理论探索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虽然本世纪才提出来,但在中西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其理论支撑。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本源上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思想。“天人合一”最早源于商代的占卜,周人提出“以德配天”,要求“敬天、孝祖、保民”,有意识地把自然、人类和伦理道德有机结合。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法道都从各自角度表述“天人合一”思想。西汉实现了“大一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更加强调“人本于天”,董仲舒倡导的“天”已经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程颢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断。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万物一体”思想,提倡“等差之爱”和“博爱”相结合,这意味着他已经模糊意识到人和人、不同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鼓励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大同”与“博爱”。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德国科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以及核战争威胁日趋严重,使人们萌发了“生态意识”和“生存意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可维持的限度内,遵循生态规范,强调平等分配,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也意识到区域差异性,主张不同区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逐步形成,该理论认为教育本身是小生态系统,与社会、自然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同样存在平衡与失调、机制竞争与协同进化等众多规律和现象。而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失衡教育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实施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各国根据各自情况构建基本框架,开展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模式探索上也是各具特色。北京各区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研究,初见成效,主要实施策略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在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纳入区政府教育工作的工作职 责,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价值观教育与优质教育的目标,围绕本区教育的整体规划,建立相关的物质支持与保障制度,出台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的政策,确保顺利有效推进。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后。北京市颁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北京海淀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通州区、房山区、延庆区,与上海市普陀区、广东省禅城区等地区也出台或正在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
(二)区域教育行政主导实施区域整体推进
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前者是学校自主、自发开展的各种可持续发展教育,后者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主导。从实际情况来看,二者其实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根据中国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中,“自下而上”有一定基础后,采用地方政府主导、整体推进可以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广东省佛山区等地区即是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实施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
学校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学习领悟以及落实尤为重要。在外部力量与政策的支持下,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全方位思考与设计,建立有效推进机制与分层培训方式,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
(四)三级课程整合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载体
区域和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与生长点,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与人文自然状况,探索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使得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关注社会问题、文化多样性、环境资源问题与三级课程有机融合,让三级课程成为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成效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理念和推进路线图确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实践探索,期间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区域发展模式,区域推进已见成效。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升华了区域和学校办学思想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其教育理念不仅进入区域教育系统发展规划,而且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依托可持续发展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项目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低碳、绿色、环保校园建设,有的区域专为学校设立绿色低碳实验园,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方式。
各项目学校都是在“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办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探索教学方式的更新,实现专业上的进步,学生要探寻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业上的进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关注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以及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体现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个性与差异性的理念,使得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解决经济、社会、环境、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引导未来一代具备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本目标。以此为基础,区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知识基础厚实,学有所长,拥有尊重资源、尊重环境、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他人等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国际交往与合作,促进区域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该区自1998年开始坚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三任领导人的坚持不懈,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区教育系统普及,得到社会认可,区域的“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服务功能已经初现成效。目前,石景山区共21所中小学校成为国家级和市级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校、实验校,上述学校均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成为学校办学重要指导思想。2015年1月,石景山获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称号。同时,在各方支持下,石景山区先后成功举办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讲习班、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等,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影响力。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促进学校发展主要表现在校长、教师和学生三大群体及校园环境发生的变化。各区县的行政支持与各项目校的大力推进,使得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扎实深入开展。各项目校领导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整合学校课程、指导教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校长领导力得到较大提升。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项目学校通过对照试验表明,项目学校学生在完成预习探究作业的能力、相互评价的能力、收集、分类、概括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学生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课程与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建设,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活动,探究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改变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以石景山区为例。《石景山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入职、初任、进阶工作、调整、成熟、资深六个阶段,项目学校组织教师队伍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1所示范校和实验校均逐渐构建起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100余套,《学习探究作业本》等学习工具近20 套。近年来先后申报立项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课题50余项。近期市专家组对该区1 000名师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9%,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确实产生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能力、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进行教学的能力、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能力、积极主动接受ESD培训与科研活动能力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师的变化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变化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项目学校通过对照试验表明,项目学校学生在可持续学习能力方面收效显著。以下是师生在可持续教与学中的变化,见图1、2。
图1 某校教师课堂行为用时变化
图2 学生课堂行为用时变化
正如图1、2,在可持续教学模式实验的课堂上,单纯地课堂讲解在逐步减少,教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探究,引导学生提前深入思考课上要学习的知识、原理,借助学习探究作业本,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探索知识到巩固知识,逻辑清晰。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汇报、辩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互助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探究创新、动手操作等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积极训练。
(三) 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共同体初步成形
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以学校里组织的多种活动为载体,各校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校区共同体”,并通过校际联盟,组织区内外其他利益共同体组建了十余个“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以家庭、学校、社区、利益共同体为基础,横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和谐共存的教育生态系统已经初步成形。
以上文提到的石景山区为例,该区始终坚持学校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单位,实现了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衔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利益相关者始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主体和对象。与此同时,石景山区通过“家校区教育共同体”和“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建设,汲取区域内外多方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服务,同时服务社区,逐步辐射社会,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系统。
总之,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逐步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区域推进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但在国家、区域层面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尚须规范化、制度化,如何让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具有可持续性,这需要全区教育工作者与利益相关者形成共识,将其作为全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
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越来越多的师生及家长认可,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受众群体呈几何数扩大,传统的面授、学习班、工作室无法适应新形势,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发展立体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网络,满足受众群体需求是未来区域努力的方向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期望覆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鼓励全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直接服务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教育诸多方面。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从学生家庭、学校扩展到社区进而走向国际,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多边合作交流,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真正服务于区域发展,亦是一个挑战。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