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丝“骂战”凸显的是娱乐至死
2015-09-16毋改霞
毋改霞
日前,一场EXO与TFboys粉丝间的网络骂战占领了各种舆论头条。其实,粉丝间的骂战屡见不鲜,何以此次备受关注?亮点在于骂战的主角都是小学生,其用词之精辟、反讽之犀利,让很多成年人自叹不如;更让各界不堪的是,小粉丝们在维护偶像形象之时用语十分暴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偶像崇拜已逐渐成为青少年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偶像情结,从根本上源于身心发展欠成熟的个体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认同与归属的需要。很多小学生主要是通过传媒建构的知识和传递的影像来认知世界,而这种知识和影像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附于公众人物。在社会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型过程中,公众人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政治家、学者等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而纳入了大量的娱乐明星、商界成功人士。
伴随现代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理念,使社会的大众文化已然演变成一种完全物化的文化,失去了文化的高雅与深邃品质,无法对个体的精神生活进行熏陶。娱乐明星大多是由政治或商业机制操控,通常不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真实个性存在。这种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商品式的符号,它的诞生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被大众所消费,并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引导。
偶像选择的背后,映射的是青少年个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在相对空虚、肤浅的偶像文化牵引下,追星所带来的娱乐成分完全大于认知与审美成分,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只会感性地模仿偶像的行为方式,盲目地维护偶像的外在标签,无法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理性地崇拜与否定,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个体精神日益空虚,价值观日渐扭曲,行为日渐偏离正轨。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进行引导,已成为日前教育的一个紧迫问题。
学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榜样教育思维,不要再使榜样遥不可及,而应主动选择吸纳新时代的明星名人为榜样,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主动教育学生去挖掘偶像背后的崇高品质。家长面对孩子的偶像情结,关键不在于阻止,而要理解与引导,关心孩子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此外,大众传媒也应主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偶像的模仿性决定了社会必须约束公众人物的形象与行为,对于劣迹斑斑的明星名人,各界应合力主动进行反击。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在于对文化的传递,公众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因此,这种文化不应当只是供声色感官之娱,更应当促使人们精神境界的陶冶与提升。
责任编辑/肖茂红